□文/鄧暢
會計準則和稅法在固定資產處理上的比較
□文/鄧暢
2006年2月5日,財政部出臺了1項基本會計準則和38項具體會計準則,就《企業會計準則第4號——固定資產》(以下簡稱準則)而言,在固定資產的確認、計量、核算等方面發生了較大變化。2008年1月1日,《企業所得稅法》和《企業所得稅法實施條例》(以下簡稱稅法)正式實施,在固定資產方面,新所得稅法與舊所得稅法相比有一定的變化。本文通過比較準則與稅法,分析二者在固定資產確認、計量等方面存在的差異。
準則;稅法;固定資產;比較
固定資產是企業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固定資產的購建、使用和處置是企業經濟活動的重要內容,對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具有重要影響。就目前而言,對企業經濟事項的會計處理和稅務處理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全面地了解和掌握這些差異,有利于正確地進行會計核算,依法繳納應交稅款。依據新準則和新稅法及其相關法規,就企業固定資產的會計處理和稅務處理的有關差異簡要比較如下:
準則規定,固定資產是指同時具有下列特征的有形資產:為生產商品、提供勞務、出租或經營管理而持有的、使用壽命超過一個會計年度。固定資產在符合定義的前提下,同時滿足以下兩個條件才能加以確認:與該固定資產有關的經濟利益很可能流入企業;該固定資產的成本能夠可靠計量。
稅法中所稱的固定資產,是指企業為生產產品、提供勞務、出租或者經營管理而持有的、使用時間超過12個月的非貨幣性資產。
可以發現,準則在總則部分,首先確定了固定資產的核算范圍,將滿足投資性房地產確認條件的已出租的房屋、建筑物等,排除在固定資產的范圍之外,歸入投資性房地產核算;而稅法將房屋、建筑物沒有再進行細化處理,一律歸入固定資產進行稅務處理。
新準則規定固定資產應該按照成本進行初始計量,新稅法則將初始成本作為計稅基礎。
(一)外購固定資產的初始計量。準則規定,購買固定資產的價款超過正常信用條件延期支付,實質上具有融資性質的固定資產的成本以購買價款的現值為基礎確定。針對某些特殊行業較高的固定資產棄置費用,準則規定,確定固定資產成本時應當考慮棄置費用因素,按照現值計算確定應計入固定資產成本的金額和相應的預計負債。
稅法則規定,納稅人固定資產的計價一般以原價為準,外購的固定資產以買價和支付的相關費用以及直接歸屬該資產達到預定用途發生的其他支出為計稅基礎。
兩者比較,差別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準則考慮了時間價值因素,而稅法仍然按照買價使用了企業的產品,能把企業產品的影響傳遞到社會的各個角落。因此,企業對消費者的責任在某種意義上就是對社會責任的體現。企業與消費者是一對矛盾統一體,二者既對立又統一。企業利潤的最大化最終要依賴消費者購買產品來實現,消費者購買企業的產品越多,企業的效益越好。
(作者單位:河北經貿大學會計學院)
[1]Webster,F.E.Jr.Determin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cial ly Conscious Consumer[J].Journal of Consumer Research,1975.2.
[2]Mohr,L.A.Deborah J.W.and Katherine E H Do Consumers Expect Companies To Be Social ly Responsible The Impact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n Buying Behavior[J].Journal of Con-Sumer Affairs,2001.35.
[3]Drumw right,M.E.Company Advertising with a Social Dimension:The Role of Noneconomic Criteria[J].Journal of Marketing,1996.60.
[4]Creyer,E.H.and W.T Ross.The Influence of Firm Behavior on Purchase In-
tention:Do Consumers Real ly Care About Business Eth-ics[J].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1997.14.
[5]Mohr,Lois A.and Deborah J Webb.The Ef fect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Price on Consumer Responses[J]. Journal of Consumer Af fairs,2005.39.
[6]沈洪濤.公司社會責任與公司財務業績關系研究——基于相關利益者理論的分析[D].福建:廈門大學,2005.
[7]李正.企業社會責任與企業價值的相關性研究——來自滬市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中國工業經濟,2006.
F23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