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松輝
(汕頭大學醫學院,廣東汕頭 515031)
儒家文化觀與近代潮商經營理念
鄭松輝
(汕頭大學醫學院,廣東汕頭 515031)
近代潮商在其商業經營活動中把儒家文化觀滲透其中,形成了地域商幫經營理念,這種理念是在汲取區域文化和儒家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的,它是近代潮商成功的保證?;仡櫧洜I理念的形成過程,分析形成這種文化特征的原因,并論述其經營理念的主要內容。
儒家文化觀;潮商;經營理念
儒家文化是中國封建社會中居統治地位的主流文化,也是潮汕文化的根基,作為以潮汕文化為深層次底蘊的潮商文化心態異常復雜,受儒文化的濡染浸潤,呈現出強烈的尊儒重禮、好中庸及冒險開拓、團結互助等多元化特征。傳統的儒文化一直對近代潮商的經營活動有巨大的影響,據史學記載,明代潮商興起之時,也正是潮汕地區儒學大盛之時,潮商大都吸收了儒家倫理道德觀念,用以指導商業行為,二者的相互作用,形成了帶有儒學色彩的潮商精神。[1]可以說,潮商所以能在商場上獲得成功,其中很大的因素是得益于豐厚的儒家文化底蘊。潮商在拓展商路、追求財富的艱辛過程中,始終有以儒家文化為基礎的倫理精神與道德價值在支撐,使其趨利性動機表現為個人動機與社會動機的結合,他們獲取財富為了滿足個人與社會的雙重需要。[2]
潮商的出現有其深刻的歷史根源和深厚的時代背景,從區域文化特征上看,潮汕地區遠離中原,秦漢以前,潮人先民屬越族的一支,秦始皇平定百越后遷徙中原50萬南征軍眾到嶺南定居,其中部分移民進入潮汕。從西晉到唐代的數百年間,又不斷有移民進入潮汕,與當地的南越族人相融合,在潮汕地區繁衍生息,與此同時,中原儒家文化伴隨著移民入住潮汕地區,其影響也逐漸擴大,特別是在唐獻宗14年,韓愈來到潮汕地區,開始在潮汕地區大張旗鼓地推行儒家文化,從此以后中原文化在潮汕地區進入了加速的發展期,儒家文化成為了潮汕的主流文化,中原正統的儒文化也自此開始“延及齊民”,并在宋明兩代進一步深化影響,使得潮汕和中原地區一樣,追隨儒家的道德,受儒家文化的熏陶。
應該說,潮汕地區的儒家學說和中原地區比較起來有差距,但是潮汕地區原來的本土文化基礎差,儒文化作為強勢文化進入潮汕地區之后,傳播速度非??欤⑸钌钤?,淡化了潮汕原有的本土文化,儒文化深刻地制約著潮人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審美情趣等深層的社會文化心態和行為習慣,形成了具有共同的觀念信仰、倫理道德、禮儀風俗的儒家文化特質,以至許多潮人雖沒有直接受業于四書五經,但心理上都有奉儒文化為正統的潛意識,講究“書理”。
歷史上從事商業活動的潮汕人接受教育的程度比較低,據廣東商學院課題小組的調查顯示,潮商的學歷構成主要以小學和初中為主,占了65%,他們所受的教育主要來自于父母的經驗之談和一些儒家所說的為人處世的道理,所以潮商的價值觀念都是樸素加經驗型的,這也使得傳統的儒文化得以在新一代潮商身上延續。[3]從明清時期開始,潮汕地區的商貿經濟活躍起來,潮商“率操奇贏,興販他省,上溯津門,下通臺廈”[4]。1860年汕頭開埠后,潮汕對外貿易迅速擴大,形成“富者出本,貧者出身,貿易諸國”的群體務商態勢?!吧穷^的重要性首先在于商業,居民基本上都是商人”[5],以致恩格斯稱贊“汕頭是中國唯一有一點商業意義的口岸”[6]。
近代潮汕地區商業文化發達,對外來文化變得較為開放,直接輸入的西方文化和華僑折射而回的海外文化影響日趨明顯,潮汕文化的“海洋味”增強,出現了中外多種文化并存的局面,潮汕社會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形成了獨特的商幫文化精神。從個體外在表現形式上,潮商精神文化融合海內外的商業文化精髓并具有鮮明獨特的地域特色;從母體內在實質上,潮汕商業文化傳承弘揚儒商文化的許多優良特質,具有多樣性。國際漢學大師饒宗頤教授認為:“故論潮人學術,唐世先得禪學之薪傳,繼起乃為儒學,在韓公未謫潮之前,已卓然大有成就,是即潮人文化傳統之源頭,儒佛交輝尤為不爭之事實?!保?]
“入世苦行”是以儒家文化為核心的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千百年來,“入世苦行”的文化觀念一直影響和制約著中國人的行為,也直接或間接地作用于中國人的經濟活動。儒家的入世之教所宣傳的孜孜以求、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進取行為,可以理解為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精神最原初的體現。儒家的這種“克勤于邦,克儉于家”的“入世苦行”倫理在潮商身上有突出的表現,潮商除了頭腦靈活、善抓機遇、有膽有識、誠信自信外,儒家“入世苦行”文化觀念可以說是支撐他們的精神源泉。提起潮汕人,人們往往會說:“中國的猶太人?!毖韵轮馐浅鄙侨讼癃q太人一樣善于經商理財。的確,作為區域性的群體,潮汕人多經商且善于經商,在這一點上與猶太人是非常相似的。但從對潮商關于“個人成功因素”的調查顯示:“堅強的毅力”被認為是潮商成功最大的因素之一,這便說明潮商“愛拼”的堅強性格是潮商的普遍特征[3]?!叭胧揽嘈小北憩F在潮商身上,便是他們的開拓進取、刻苦拼搏商幫精神。可以說“入世苦行”的倫理觀念是近代潮商的主要精神,是潮汕地域文化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潮人自明清時期開始海上貿易,他們抱著謀生創業的雄心壯志躲過官府的海禁,源源不斷地走向世界。出海經商、移民海外的經歷對商民的心理、能力進行了特殊的鍛造,整個過程潮人可以說是經過千難萬險,披荊斬棘,他們乘坐紅頭船飄洋過海,在陌生的異域環境通過自己的拼搏站穩腳根,開拓出一番生存的空間,付出了百倍的艱辛。民國初出版的《清稗類鈔》有一則《潮人善經商》的記述:“潮人善經商,窶空之子,只身出洋,皮枕氈衾以外無長物。受雇數年,稍稍謀獨立之業,再越數年,幾無不作海外巨商矣。尤不可及者,為商業之冒險進行之精神。其贏而入,一遇眼光所達之點,輒悉投其資于其中,萬一失敗,尤足自立;一旦勝利,倍蓰其贏,而商業之揮斥乃益?!保?]這些史料記載反映了潮人經商的艱苦奮斗精神和向外開拓進取精神,從此后成功潮商身上我們不難獲見“入世苦行”的思想和意識的影響與傳承。
“義利”之辨是討論倫理道德原則與物質利益之間關系的問題,是儒家思想重要爭論之一。“義”是儒家所大力提倡的價值觀之一,儒者,重義輕利,商者,重利輕義,二者可謂背道而馳。義主要是指思想、行為所必須遵守的道德原則。利是指功利,物質利益。[9]“信”是儒家倫理思想的重要范疇,它的含義主要是指誠實可靠,守信用,孟子認為“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誠”出自《中庸》:“誠者,天之道也”,“不誠無物”?!罢\”的意思就是真心實意、真實不欺。信是以誠為基礎的,是對道德原則信念的堅持以及執行時的不做假。朱熹說:“亡誆欺詐不誠,信是個人所為之實。”[10]在注重倫理的中國古代社會,誠信義利不僅是仁人志士關注的問題,同樣也是“求財重利”的商人們精神追求的一部分。儒家弘揚的是“義”,而潮人又有“善賈”的美稱,求的是“利”。善于經商的潮人融儒家思想于自己的經營理念中,將講求誠信的儒家理念就貫穿其經營與管理之中,從某種程度上說,誠信義利已經成為近代潮商的經營準則,并內化為其經商的精神之魂,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潮汕方言中相對應的是一句俗語:“做生理人孬入忠臣廟”。這說明儒家的義利觀得到了潮商的認同,潮商以逐利為目的的職業行為,其獲利過程有時難免與社會倫理道德相抵觸,但儒家思想的長期宣說,把誠信觀念深深印刻在潮汕人心中,他們出于自身內在心理平衡的需要并不愿承認自己單純地為了追逐利潤而從事商賈行為,所以潮商對誠信二字的重視已是順理成章的事,在貨殖生涯中同樣講求信守道義的商業道德,圍繞著誠信的文化價值觀,潮商奉行“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以義制利”、“誠信無欺”的商道準則,將做人的道理應用于買賣生意上,特別是將“誠實守信”的觀念融入商業活動中,以誠實為本,主張誠信為本,堅守以義取利,使其獲得了良好的市場信譽。
近代潮商的經營與其它地方商人所從事的商業活動不同,潮商多從事遠洋運輸,風險非常大,這種海上販運活動具有高利潤、高風險特性,需要以風險共擔、利益均沾的商業伙伴關系和信用作為基礎。建于康熙年間的蘇州潮州會館的碑記中有這樣一段:“公平處事,則大小咸宜,忠信相孚,則物我各得。”即買賣公平,恪守信用的意思,這也是潮商成功的最重要因素。以購銷方式為例,從前潮汕有“賒購賒銷”方式,在幣值較為穩定時期,潮汕商人之間賒購幾乎成俗。1949年《潮州志·實業·商業》載:“不特批發可賒,即零售也可賒,甚而汕頭至香港上海購辦,以及海外各港之托辦托兌,也得以賒賬行之。故潮諺有:“‘無賒不成商’之語。”上述所記是潮汕商場上一種相互信任的風俗。雖然潮汕人也知道“百賒不如五十現”,但作為商道上的信用機制,直到現在,潮汕的廠商、批發商,仍部分有這一風習的遺存,這是經商術的一種遺傳,并非都是“錢出去,貨進來”、“貨出去,錢進來”[4]?!捌邇镀敝贫取笔浅鄙讨v信用的一個生動例證,在近代經營活動中,為了交易結算需要,潮商銀莊發行的一種兌票,每票可兌七錢銀,也稱“七兌票制度”,兌票只在潮商內部中通行,這是潮汕商界內部建立的獨立的金融信用體系,在潮商中凝結起強大的信用力量,使潮商在金融市場幣值波動不止時能憑借內部信用體系不受沖擊。這些事例說明,誠信是潮商文化的重要內涵,誠信使得潮商內部更為團結,形成一種凝聚的傳統。潮籍國學大師饒宗頤在評價潮商時,曾用“信用”兩個字作為概括,他認為,潮商們承祖訓“民無信不立”用于經商,形成了可貴的商業道德,這正是潮商成功的關鍵。新加坡駐泰國大使、潮籍傳奇人物歐陽奇曾經這樣評價潮商:“華人,特別是潮汕人,經商之道與西方人不同之處在于:除了吸收西方市場經濟的經驗外,重信用和感情是華人經商成功的法則。華人遍布全球,有一條講誠信、重感情的聯絡線把他們聯系在一起,這也是東方文化的特色和優勢所在?!睍r代不同,經商方式也在發展,但誠信是潮人經商成功之道,是永恒的。[11]
潮汕人會經商,另外一個眾所周知的優勢就是對傳統的高度認同感以及非凡的群體凝聚力,這個優勢是其它地方的人無法比擬的,是近代潮商增強內聚力和外拓力的有效實現途徑。
重視和諧,可以說是儒家的一個重要的傳統,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表明儒家是在各自保持其個性及堅持原則的前提下和諧,在不同的場合建立相互協作的關系。孟子說:“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彼^“和”,即指和諧,“協”即指協調?!昂蛥f”即指處理人際關系時所應達到的融洽境界。基于傳統儒家思想潛移默化的教化,潮汕人在商海中深諳和協之道,明確和氣生財的道理,并用之指導自己的經商實踐,從而形成了一種同舟共濟、以眾幫眾的和協精神。在潮汕人的日??谡Z中,常??梢月牭椒从吵鄙巧倘藞F結互助的俗語,如:“同姓三分親”(只要是同姓的,便感覺格外親熱);“相牽摜,正有伴”(互相拉扯,才能共同進步);“眾人一條心,田涂變成金”(大家齊心協力,就能夠把泥土變成金子);“尺布惡擋風,獨木不成林”(單兵獨將,難以成事)。潮商的和協精神表現在整個商幫內部,許多潮汕商幫是以血緣、地緣為粘合劑發展而成的。
潮汕人在外經商,很少是單槍匹馬的,一般都是依靠商幫作為后盾,形成龐大的整體力量雄居商界。潮汕人非常重宗法,經常是舉族經商,一個地域的一個行業往往就是一家人或同族人,齊心協力,互相幫襯,團結創業。潮汕商人在創業初期的“扎堆”還只是出于自身生存的需要,這樣的扎堆只是老鄉認同,屬于無意識合作,形式上比較松散,而且許多時候局限于親友,不確定性明顯。但隨著商業活動的發展,特別是競爭的激烈,潮汕商人逐步從“扎堆”升級到了團隊精神,開始有意識地聯手出擊,使得潮汕商人在商業活動中如虎添翼,構成了某些正處于創業初期的潮商進入某些行業的核心競爭力。這種核心競爭力的培養,更多的是來源于整個地區“義氣”這個共同心理狀態所調教出來的泛組織文化,在商業運作上看,潮汕商人以宗族血緣和地緣為紐帶,共享信息,互通有無,在商品流通的各個渠道都構建了一個較為完善的網絡,很少相互排擠,而是主張同行互助,共同成長。這是地方性商幫增強內聚力和外拓力的有效實現途徑。正因為潮汕商人的這種強烈的團體意識,在有潮汕人落難時同鄉一定會傾力相助。明清時期,在國內大商埠多設有潮州會館。會館是潮汕商人構建網絡的支點和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一種獨特的、卓有成效的組織形式,通過親緣、鄉緣、宗緣等各種關系的“牽摜來,牽摜去”,促進了整個家族、宗族、族群的發展,目前,全世界已有各種互助性質的潮人團體超過300多個,而這些團體更通過“國際潮團聯誼年會”、“國際潮青聯誼年會”和“潮商大會”等組織,敦睦鄉誼,共謀發展。
儒家文化強調人的主體性的同時,還提倡“天人合一”,主張自然與人的關系和諧?!翱鬃铀f‘天’,其實是自然,所謂‘命’,是自然之數或自然之必然性”[12]。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在“究天人之際”問題時,把“天”與“人”納入一個能自覺維持平衡的有機系統中進行思考,認為天人之間緊密相聯,不可分割?!睹献印けM心上》謂:“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者,知天矣?!眰鹘y儒家這種“天人合一”的思想,體現了有機的自然觀,也是儒家文化特質之一。[13]“天人合一”是指人與自然的相互關系,它強調人是天地生成,人的生活應當服從自然界的普遍規律,自然界的普遍規律和人的道德最高原則合二為一。《尚書·大誓》:“人為萬物之靈”。則強調個體對群體的順應與協調。儒家從“天人合一”的思想出發,確立了人和自然親和相處的觀念,這種觀念在潮商的經商實踐中具體表現為精于籌劃、善于變通、反應敏捷、通達融和。
潮汕靠海,潮汕人很早就意識到從個體的生命角度看,海是無時無刻不處在動蕩中,海風、海浪、海嘯、潮汐、潛流等無不為自然之動,若不掌握其自然規律就會帶來災難。潮汕人與海洋的關系,經歷了由懼海到贊海,又到探海和斗海,最后到親海的過程。由懼海到探海及斗海再到親海,在這一過程中,潮汕人的工具理性日益彰顯。由懼海到探海及斗海表現了潮汕人的勇氣和自信,由斗海到親海,是潮汕人對待自己生存環境的理性而長遠的選擇?!疤烊撕弦弧钡乃枷霃娬{了順應自然的原則,潮汕人從歷次出海經驗中懂得了只有“順應潮流”才是明智之舉,進而演變成了潮汕人的聰明變通,這種變通是儒家天人合一思想支配下產生的,并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得以顯現,體現在潮人飲食方面是“應時而食“。在潮汕人的飲食生活中,我們經常接觸到“當時”和“應節”這兩個概念?!爱敃r”的水產,“當時”的蔬菜瓜果,總被認為是最好吃、最能接受的。一般菜館酒樓,也總以“應時好菜”、“時菜”、“時鮮”相標榜,用來吸引顧客。應時叫做“當時”,就是順應時序。這既積累了潮汕人長期的飲食實踐經驗,也積淀了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智能。什么叫“應節”、“應節”就是配合歲時節序而必須進食的食品。[14]這正是天人合一思想在潮汕人日常生活中的滲透,突出地表現出個人與社會人事的對應。所以說,潮商靈活多變的經營理念,來自對自然的順應和物性的把握的海洋意識,更體現在對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的儒家智慧理解,正是這種天人合一、順應自然的精明變通理念,潮汕人做生意或從事其它工作顯得很有眼光,很容易獲得成功。潮商有一個很好的商業風氣,就是講求和氣生財,相安無事,各發其財。大家各算各的賬,只算自己是否能夠盈利,而不去計較對方是否賺得更多。他們運用敏銳的洞察力,能捕捉商機,拓展賺錢機會,使自己在激烈的商業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這可從潮商的開店技巧略見一斑。開店是潮汕人的一種最基本從商方式,潮商開店隨時應對環境變化,靈活適應市場。外地人經常發現,當一個新樓盤蓋起來后,內部裝修還沒完成,潮汕商家就已聯合起來在一條新街上開一系列與裝飾材料相關的店鋪,如裝飾材料店、五金店、燈具店、窗簾店等等,這些店鋪是針對新房家庭裝修需要的,店面服務與產品互相補充,互相帶來人氣。一兩年后,新樓房的裝修完成了,居民越來越多了,原先的店鋪的人氣也沒了,于是店主就會把店鋪改頭換面,紛紛變為餐廳、藥店、發廊等與日常生活相關的商店。崇商善賈的群體意識,使潮商被公認為中國乃至世界上最具活力、最會賺錢的商人群體。
近代陳黌利家族創業之初,靠紅頭船經營運輸業,后來隨著現代工業的發展,汽輪船的大量使用,紅頭船運輸業失去了競爭優勢,逐漸被淘汰,面臨嚴重的生存危機,陳慈黌順應時代變化,轉變投資方向,他認為泰國盛產優質大米,大米加工與出口是一種穩定可靠的投資項目,于是他逐步將投資重點轉至泰國,經營大米加工和出口,由于善觀時變,精于預測,把握住機會,生意越做越大,很快發展成東南亞最大的米業巨擘。
“仁者愛人”,是孔子關于“仁”的最本質的概括。香港孔教學院院長、世界儒商聯合會會長、國際儒學聯合會副理事長湯恩佳說,“仁者愛人”精神在經濟活動中主要表現在儒商要有自尊自愛的精神,而且向外產生利國利民的作用。[15]潮商“以人為本”的管理模式,正是孔子“仁者愛人”思想在經營管理中的體現??鬃诱f:“弟子入則孝,出則第,謹而新,汎愛眾,而親仁。”(《論語·學而》)明確指出,愛眾人是仁的表達形式。仁愛的本質就是“推恩”,儒家誕生于重視親情倫理的社會環境之中,其道德觀念是建立在傳統社會結構基礎之上的。親情之仁愛的自然延伸,便是對沒有血緣關系的他人的關愛,其中包括超越五服的同宗人,社區人乃至整個民族。所以傳統儒家文化提倡“樂善好施”、“扶貧救困”。去受儒家文化和道德倫理渲染,潮商遵循儒學“仁者愛人”的理念,當他們憑借堅強的毅力和過人的智慧闖出一番事業之后,特別能致富思源,保持感恩之心,造福桑梓。傳統的潮汕人對血緣關系地格外注重,表現出濃厚的“孝親”情感,不僅隆重地祭奠先祖以求其庇佑后代人丁興旺、家族昌盛,而且絕對地孝敬、服從活著的長輩,他們觀念中的“孝”不僅是一種親子間的倫理價值觀念與規范,而且具有廣泛深刻的社會意義和豐富的文化含量,特色鮮明。許多潮汕人個人的存在,主要是為家族而存在,個人的努力不是為了自己的安逸享受,而是為了光宗耀祖,這種孝親情感的進一步演化,成了社會的責任感,把親屬關系社會化,由“親親”到“尊尊”,并沿著“推己及人”的道路展開[16],達到孟子說的境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這是一種由近及遠的仁愛情懷的發展或延伸,潮汕善堂是潮汕地區特有的帶有民間信仰的慈善機構,它遍布潮汕平原的各個角落,有著良好仁愛文化熏陶的潮商大多熱衷各項慈善事業,他們致富之后,修橋、筑路、辦學堂、建會館,扶貧濟困。
我們從儒家文化價值體系對潮商產生的廣泛影響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近代潮商在商業經營中保持著儒家的文化理念,他們在遵循儒家倫理規范、保持儒家道德修養等前提條件下從事商業經營活動,即使在外域文化的沖擊下,儒家的理念、精神不僅沒有成為潮商經營的障礙,相反地,儒文化思想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外域文化觀念形態,透過各種規制和具體的運作方式規范著他們的言行,他們以敢為人先的商業膽識、不畏艱辛的創業精神,萬里行賈,勤儉經商,在封建社會重農抑商的經濟環境中,建立起一種秩序井然、自由靈動的經濟模式,還有信義并舉的道德構建,在商業活動中,通常以“義”來團結同仁、號召同仁,以關公的“信”來取信于社會,取信于顧客,從而在同鄉兼同行中建立相互扶持、患難與共的合作關系,在社會大眾中建立了值得信賴的良好形象,這些商幫精神都是在儒家傳統文化的浸潤下形成的,是儒學倫理規范的轉化,因此可以說,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儒家思想觀念已成為促進潮商經營活動有序進行,獲取商業利益的重要因素之一。
總之,潮商文化有許多值得表現的地方,但潮商成功的最根本在于儒商精神,在于把儒家思想和潮商商幫多年的商業實踐結合,正是儒家文化成為潮商之間相互實現各自經濟利益的基礎保障和傳統商幫文化的核心思想,其主要特征就是重商立業的人生觀、誠信義利的價值觀、艱苦卓絕的創新精神、同舟共濟的協調思想,其商幫精神的核心價值觀就是儒家的仁義禮智信,正是憑借這些經商理念,使潮商在極度缺乏法制支持的封建商業經營秩序下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當前,轉型社會造成了比較嚴重的商業道德滑坡現象,致使倫理責任嚴重缺失。所以新一代潮商要秉承近代潮商的儒家文化倫理責任,樹立良好的商業道德風范和經營理念,才能使潮商精神重放光彩。
[1]李洽源.潮商:這樣創造財富:上篇[N].經濟日報, 2005-08-08(14).
[2]余世英.論潮商的人生價值觀[N].汕頭日報,2009-05-04(7).
[3]李智平,雷啟良,吳峻鋒.潮商商業文化體系的重建[EB/ OL]http://www.docin.com/p-7623726.html.
[4]饒宗頤.潮州志·實業志·商業[M].汕頭:汕頭修志館,1965.
[5]陳澤泓.潮汕文化概說[M].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1.
[6]周曉.潮人先輩在上海[M].上海:藝苑出版社,2001.
[7]饒宗頤.潮人文化的傳統和發揚[C]//黃挺.饒宗頤潮汕地方史論集.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1996.
[8]徐珂.清稗類鈔·潮人善經商篇[M].臺北:中華書局,1986.
[9]龔聞軍,張臨山.晉商文化的內涵[N].山西日報,2005-02-08.
[10]朱熹.朱子語類:卷6[M].北京:中華書局,1986.
[11]江楓,陳少斌.300年紅頭船駛出大商精神[EB/OL].(2009-4-30)[2009-06-02]http://cssrw.com/newsdisp. asp?id=4725.
[12]郭沫若.郭沫若全集·歷史編: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358.
[13]向春玲.儒家文化的現代意義[J].中共中央黨校學報. 2008(6):393
[14]陳繼平.追尋潮汕美食文化精神[N].汕頭都市報,2002-04-14(6).
[15]湯恩佳.論儒商的核心價值觀[C]//《中國儒學年鑒》編委會.中國儒學年鑒(2005).北京:中國年鑒出版社,2005:327
[16]劉文瑞.儒商概念的前世今生[J].中國建材資訊,2006,(3):50-51.
Confucian Cultural Ideas and Chaoshao businessmen Management Sense in Modern Times
ZHENG Song-hui
(Medical College,Shantou University,Shantou,Guangdong 515063)
The Chaoshan businessmen in modern times had the Confucian cultural ideas instilled into their business process and thus formulated management sense of area and business association,whose establishment was based on the absorption of the local culture and the Confucian culture,and it guaranteed the success of the Chaoshan businessmen in the modern times.This paper reviews the evolution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management sense in modern times,analyzes the causes of thes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and elaborates on its major contents.
Confucian cultural ideas;Chaoshan businessmen;management sense
K 892.65
A
1001-4225(2010)06-0031-06
2010-11-02
鄭松輝(1963-),男,廣東汕頭人,副研究館員,英國《The Electronic Library》雜志顧問編委,潮汕歷史文化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李金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