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 笛
《道藏》為我國道教典籍的總集,收錄道書五千多卷,內容龐雜,超越宗教范圍。其中有不少是研究中國古代自然史的重要史料。 《道藏》中的《種芝草法》雖受到了一些關注,甚至過譽[1,2],但至今未見對它比較全面的考察。為此,筆者將 《種芝草法》從 《道藏》中單獨輯出,分段、試加標點,并在此基礎上分析和評價它的內容,可供廣大從事真菌,尤其是食用菌科學研究者和產業人員參考。
《種芝草法》,[3]收錄在 《道藏》洞神部眾術類,全書一卷,共計1 381字,其中正文1 372字。《道藏提要》認為 《種芝草法》為晉代 (公元265-420年)以后的作品。[4]
黃帝問曰:“敢問石室之文 《種芝法》可得聞乎?”
曰:“《種芝第七經》內有老子曰:‘咨!爾非人皆知。生之為樂,死之為惡,而莫知其所以自生也。千術、萬樂入兆身,止可得老壽,千年巳還,數百年巳上,終不能使飛行登仙,上朝天皇也。木藥之善者,松脂也。此木生茯苓,有脂肥故也。其垂實可服。長草之善者,榮華、黃精、天門冬、山薊也。止宜日每服,不得一日有廢也。可得百日還元,其不能與天地相畢。'后世方士增加其說,以誤學者,吾深閔之。八石、九丹、云母、玉漿,服之當斷房室血食,不能使兆輕舉、飛行,乘云也。聞仙人服紫英不耶?豈空言也?”
夫名山之陰、陽精泉水之上、木石之下亦生芝。曰:“其所稟,皆山水木土之精。丹砂之上、黃金之上、曾青之上、雄黃之上,皆生芝。此芝,非至德感神者逢而不見,見而不得食也。此芝之所以能使人立仙者,受此四物之至精,含天地陰陽之和氣。藥熏蒸之津液,以符生成。其味,乃神於此四物之本體也。今但取此四物搗治,服之為最薄者、切之以感應會,內之於爐釜之中。其精上飛,掃而服之,則百部於草藥,不徒於服也。要得天地之淳氣,不接引此四物之精液,而令其上更成生物,不亦當復百部,於其上著上釜者,即余將去矣。顧念兆兆將成灰土,衰哉!今撰天文芝,其有骨命者當得吾此文。其先人有罪,其身不得應長生,亦不得吾書。藏之名山,石函九重之下,無妄傅,慎之!慎之!”
“當以立春之日,掘冢東寅地,宅內外無有也。要欲得善土非灰壤者,掘為坑,深三尺,方三尺。以曾青一斤,治為屑。裹以羊負,來沃以青箱子一升,復以土藥其上。七日,當有青云也;百日,上生芝,其狀如苗。以寅卯之日,從其下,以青縱三尺,執骨刀,禹步而夾取之,慎無以愿!歸,乾百日,治以屑,服一刀圭。以井花水日服三芝,書,則能輕舉。當有神來迎之,百日升天,法與天地窮矣。”
“當以立夏之日,於南山之陰掘為坑,深八尺,方八尺。以丹砂二斤,治為屑。裹以雄黃赤色者,碎碾,去其夾石,以丹屑納其中,沃以玄參二升,覆土於上,藥其平。二八日,當有赤云覆之;八十日,上生赤氣如煙,與赤相接;百日,上生赤芝,如苗狀。以巳午之日,從日下禹步,以絳繒八尺,以木刀采之,再拜而去,勿復顧也。還,陰乾百日,治方寸,七日一服,皆以清旦日始出未一尺時,以井花水送下。書時,三尸、九蟲、七疾、野肺,瘕積聚百病,皆化為濁血,從鼻口中出。以井花水洗之,即能步行水上,焰火不灼,絕飲不食。去世矣,勿令入房屋,絕血食,即有龍車象由來迎之,欲止民間,慎勿種此芝。”
“當以立秋之日,於西山之陰掘地為坑,深六尺,方六尺。以黃金一斤,火洋之,投於坑中。灌以虛山鶴膝草一斤、清酒一斛、浮萍一斛,覆其上,土藥之。六日,有白云來覆之;六十日,上生黃氣如蒸,上連白云;百日,上生黃芝,如苗狀。以申酉日申酉時,欲取日下,以白素六尺,禹步以金刀采之,再拜而去,應復顧。還,陰乾百日。治服三指撮芝盡,老者更少,少者畢色生,頭白者皆黑,齒落復生。奮乎逾地,即能飛入天中,任意取之。亦當有神仙玉女侍從,問以去止投之事也。”
“當以季冬之日,於北山之陰,掘地為坑,深五尺。埋雄黃三斤,治之,以熟銅器盛之,灌以麻油二斤,覆以雄黃粉一斤,覆上筑之。五日,上有黑云來覆其上;五十日,上生紫氣,與黑氣相連;百日,上生紫芝,如苗狀,其夜,則光照一里之內,天陰,見毫光也。以壬癸日,從日下,以角刀;丙辛日,以黑繒五尺,采之,再拜而去,勿復顧也。陰乾百日,以子亥日治末,服之五分。七日,以夜半子時,北向服之也。芝書則老化為童子。女人亦可服此芝者,司命太乙遣仙官迎之,壽與天地同,綠刻不入、火燒不灼、水溺不濕、五毒遠之、不知饑渴。服此四芝皆長生不死,期所在,致天官行,亦可不食。藏所在山澤,供給龍虎之乘,鬼審來拜,受使秘之。”
論者曰:“以此言之,天地陰陽之數能變生萬物,不可云無。譬如陽燧取火,陰燧取水,內藏竹生火,何謂之不感乎?其有丹砂之釜,亦成水銀感動之精,何物不可化?何物不可成?假托物類變化,而生藏之金柜。慎勿泄露!有骨命者,乃逢汝形,勤加權喜,司命除其死籍,天地俱并,游於九天之上,展轉六合之中,神通洞遠,祚享無窮。”
在推測 《種芝草法》內容來源之前,需提及《道藏》中的另一部書 《上清明鑒要經》。
《上清明鑒要經》[5]收錄在 《道藏》正一部,全文為一卷,分為7個部分:《作明鏡法經》、《真人道士摩鏡經》、《老子百華散辟兵度世方》、《仙人神酒方》、《神仙除百病枕藥方》、《老子枕中符及藥方》、《老子玉匣中種芝經神仙密事》(按:《道藏提要》將 “事” 字誤作 “方”[6])。其中,第7部分《老子玉匣中種芝經神仙密事》的內容和 《種芝草法》基本相同,這一點前人尚未指出。因為篇幅有限,此處就不錄其全文,感興趣的可按圖索驥。
由于沒有其他版本可供參照,因此 《種芝草法》和 《老子玉匣中種芝經神仙密事》兩篇在文字上略有差異的地方就無法辨別孰是孰非。但若將兩者做一番比較,可以發現:《種芝草法》的內容總體上不如 《老子玉匣中種芝經神仙密事》完整流暢,且因缺漏而導致文理不通之處甚多。當然也有例外,如 《種芝草法》中 “奮乎逾地,即能飛入天中,任意取之。亦當有神仙玉女侍從,問以去止投之事也。”這句就是 《老子玉匣中種芝經神仙密事》所沒有的。
筆者推測 《老子玉匣中種芝經神仙密事》很可能是 《種芝草法》開頭所說的 《種芝第七經》。首先,《種芝草法》雖然是 《道藏》中獨立的一卷,但從開頭 《種芝第七經》內有老子曰開始,即知其為引述 《種芝第七經》的作品,而非獨創。其次,《老子玉匣中種芝經神仙密事》位于 《上清明鑒要經》第七部分,內容又恰恰是敘述種芝;再者,總體來說,兩者文字內容基本相同,但 《種芝草法》中的引述文字部分少于 《老子玉匣中種芝經神仙密事》59字:《種芝草法》正文從 “黃帝問曰”到“祚享無窮”共1372字,除去 “老子曰”以前的25字則剩下1347字;《老子玉匣中種芝經神仙密事》正文從 “老子曰”到 “百日不改色也”共1406字;且 《種芝草法》文字錯訛及因此而文理不通之處較多。茲試舉一例:
夫名山之陰、陽精泉水之上、木石之下亦生芝。曰:“其所稟……”(《種芝草法》)
夫名山之陰、陽精泉水之上、古木之下亦生芝,而其所稟,……(《老子玉匣中種芝經神仙密事》)
將以上兩段加以比較,似可佐證 《種芝草法》“曰”字后面引述的文字來源于后者。
我國古代典籍中所記載的 “芝”,其范疇并不局限于現代分類上的靈芝屬 (Ganoderma),還包括一些靈芝屬以外的其他種類的大型真菌。“芝”在道教典籍中極為常見。道教徒不僅將它視作重要的服食對象,還視其為祥瑞之物。在過分的迷戀和崇拜中,“芝”的作用和種類被夸大,出現了不少杜撰的成分。例如,收于 《道藏》的 《太上靈寶芝草品》[7]中共記錄127種 “芝”,每種 “芝” 都附圖。其中 “木芝”、“火芝”、“辟精芝”等甚至連大型真菌都談不上 (很有可能是道教徒杜撰的),而 “水芝”則完全是一種符。
《種芝草法》的主要內容,是分別于立春、立夏、立秋、季冬之日,在東山、南山、西山、北山之陰掘坑,埋入曾青、丹砂、黃金、雄黃等物,百日之后即可采獲青芝、赤芝、黃芝、紫芝。對于《種芝草法》,現代著作 《道藏分類解題》[8]將其歸入“化學”類。可是 《種芝草法》中除了提及曾青、丹砂、黃金、雄黃等化學物質之外,并沒有提到這些化學物質的性質和它們的化學反應。而其中所詳細記載的種芝方法,例如把曾青、羊負、青箱子等物混合以求生長出 “芝”的做法,現在來看毫無生物學上的根據。
若將現代靈芝等大型真菌栽培的方法與 《種芝草法》所記載的方法做一番比較,[9]則可知道:按《種芝草法》中記載的方法無法栽培出 “芝”這類大型真菌。首先,它認為 “芝”是用簡單化學物質相互配合之后,經過一段時間醞釀而產生的;其次,栽培的時間完全以立春、立夏、立秋、季冬為標準,而不是按大型真菌生長的生理周期;再者,栽培 “芝”時所用的培養物幾乎是大型真菌所不能利用的物質。最后,“芝”這類木腐菌栽培的環境也不是幾尺之深的土壤,而應將接種后的段木置于土壤淺層。
《道藏提要》說 《種芝草法》:“言芝者只及名稱、產地、形性、服效。”[4]其實 《種芝草法》提到的 “芝”的產地并不是自然地理上的產地,而是“東山”、“南山”、“西山”、“北山”這樣純屬想象出來的產地。至于 “芝”的形態,稱為 “其狀如苗(或作 ‘圖')”。這不僅語焉不詳,而且還是一種不正確的描述。大型真菌在生長的各個時期均無“苗”這種形態。生長初期的子實體和植物的“苗”,兩者在形態上的區別是很明顯的。對于“芝”的服效,沒有作出正常的藥性上的描寫,只是返老還童、成仙登天這種荒誕的想象之語。至于《種芝草法》 中將 “芝”按顏色分為 “青芝”、“赤芝”、“黃芝”、“紫芝”,亦非首創,早在 《神農本草經》 中就有 “青芝”、“赤芝”、“黃芝”、“白芝”、“黑芝”、“紫芝”之稱,明代 《本草綱目》亦沿襲此六類。[10]
盡管 《種芝草法》中夾雜著大量道教的神仙迷信思想,但其中也有部分關于道教徒在生物學上的認識。文中曾指出茯苓 [Poria cocos(Schw.)Wolf]可食,且通常和松樹的根生長在一起的特點 (“木藥之善者,松脂也。此木生茯苓,有脂肥故也。其垂實可服 。”)。[11]這一點要比 《史記》 中認為茯苓就是松樹根的觀點 (“伏靈者,千歲松根也,食之不死 。”)有所進步 。[12]
此外, 《種芝草法》中還提到能發光的 “紫芝”:“其夜,則光照一里內;天陰,見毫毛也。”這里 “紫芝”確切的分類已不可考,但至少屬于大型真菌。雖然此處對其發光的能力有夸大描寫,然而能發光的大型真菌確實是存在的。例如可食的蜜環菌 [Armillariella mellea(Vahl.:Fr.)Karst.]和假蜜環菌 [Armillariella tabescens(Scop.:Fr.)Sing.]均可在暗處發出熒光。[13]
經過以上分析,筆者認為:第一,《種芝草法》很有可能即轉引自 《上清明鑒要經》的第七部分《老子玉匣中種芝經神仙密事》;第二,《種芝草法》可看作一部方術之作,其中包含部分對 “芝”這類大型真菌在生物學上的認識,但這部分太少;第三,《種芝草法》中所記載的栽培 “芝”的方法實屬臆造,對我國大型真菌的栽培歷史貢獻甚微,這和它的卷名極不相符,在從事自然史工作時需謹慎對待。
[1]姜生湯,偉 俠主編.中國道教科學技術史?漢魏兩晉卷 [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537.
[2]陳士瑜,陳啟武.真菌人類學和靈芝文化 [J].湖北農學院學報,2003,23(6):426~433.
[3]道藏 (第19冊)[M].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書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335~336.
[4]任繼愈主編.道藏提要 [M].第2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697.
[5]道藏 (第28冊)[M].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書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420~422.
[6]任繼愈主編.道藏提要 [M].第2版.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953.
[7]道藏 (第34冊)[M].北京:文物出版社,上海:上海書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316~337.
[8]朱越利.道藏分類解題 [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6:249.
[9]蘭 進等編著.藥用真菌栽培實用技術 [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1:232~244.
[10](明)李時珍.本草綱目 [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75:1711~1712.
[11]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 《常見與常用真菌》編寫組.常見與常用真菌 [M].北京:科學出版社,1973:134~135.
[12](漢)司馬遷,(宋)裴馬因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史記 [M].北京:中華書局,1999:2443.
[13]卯曉嵐主編.中國大型真菌 [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186~ 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