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宏
行走在不同的城市里,邂逅不同的城市空間。一座城市,無論景象多么普通都可以給人帶來快樂;一座建筑,無論空間的大小都可以給人帶來溫暖。而社區作為介于二者之間又人人參與的一種社會結構的產物,隨著國內房地產市場的不斷膨脹,規模與數量與日俱增,作為城市整體功能和空間構成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地位和意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隨便到中國的哪個城市,必然看到各種各樣的“花園小區”,這種封閉式住宅公寓遍地開花,高墻大門,警衛森嚴,內部組團分割清晰,錯覺好像很豪氣,極其講究,其實隔絕了人與人的交流,人與外部的交流,其必然結果是鄰里關系的冷漠。人是社會性的動物,一旦沒有社區,沒有鄰里關系,人會很孤獨。
封閉式居住區被廣泛采用是20世紀80年代初在美國開始的,但這一居住形式在國外一直是爭論的對象。而它在我國蔓延的速度遠超過美國,頗有后來居上之感。1991年~2000年上海83%的居住小區均以某種方式被封閉起來。同期我國廣東省封閉了54 000個小區,覆蓋70%以上城鄉面積及80%以上人口。封閉小區不僅造成資源浪費,人行道封閉壓抑無人走,公共設施被分割,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割裂交往的情感需要,還造成一系列的社會問題。
萬科集團正是結合中國國情并借鑒英國的新城鎮運動理念,以“讓建筑贊美生命”為口號,提出人居夢想計劃,開始了轟轟烈烈的“社會化城市”運動。我們去參觀的就是著名的萬科城和第五園。一中一西,相映成襯。
萬科城糅合并改良西班牙、地中海、南加州等建筑風格,在紅瓦白墻,綠蔭水映自然情調中,設計出全新的情景花園洋房、Townhouse、透天小高層、Loft等多種建筑形態,開拓出階梯露臺、退臺式花園、空中花園、半地下室等創意空間。鮮明熱烈的色彩,紅色屋頂,黃色墻面,和諧的比例,裝飾的線腳讓置身其中的人仿佛置身于異國風情之中。地中海風格主要采用這些設計元素:白灰泥墻、連續的拱廊與拱門,陶磚、海藍色的屋瓦和拱門與半拱門、馬蹄狀的門窗。建筑中的圓形拱門及回廊通常采用數個連接或以垂直交接的方式,在走動觀賞中,出現延伸般的透視感。純美的色彩組合藍白黃綠,無須造作,本色呈現,卻異常絢爛。無論是家具還是建筑,不修邊幅的線條自自然然,卻形成一種獨特的渾圓造型,共同塑造“蔚藍色的浪漫情懷,海天一色、艷陽高照的純美自然”的氛圍是地中海風格的典型特征。
在第五園我似乎看到了中國文人骨子里的精神,住宅和園林完美結合在一起。萬科第五園吸納了嶺南四大名園、北京四合院等眾多中式建筑的精華,輔以現代的建筑文化及特色,形成了其獨具特色的現代新中式建筑特色。園林層疊,出入有致,空間交錯,明亮通透,湖光山色,饒有新意。特別是中國民居中內斂和賦予涵養的氣質深受文化人士和知識分子的喜愛。第五園的設計注意到了地方氣候特色,在空間處理,建筑開合上,都能夠吸收嶺南民居的優點;突出院落的優點,院落是中國民居的江南風格的共性,講究鄰里關系,第五園就是傳承了江南民居院落中的精髓,把開放空間與現代建筑的私密空間有效溝通。具體手法上采用“村”“巷”“院”的傳統形態,通過有機組織合理布局各“村”內部都由深幽的街巷或步行小路以及大小不同的院落組合而成,宜人的尺度構成了富有人情味的居住空間,試圖給陽光一把梳子,給微風一個通道。采用小橋流水,白色高墻,灰色屋頂,大片大片的竹叢,以及小院、廊架、挑檐、高墻、花窗、孔洞等元素,著力將住宅和園林,傳統和現代完美的融合在一起。白墻黑瓦簡潔的外觀和色彩很有意境的和諧美,營造出典型的江南水鄉風格。
雖然萬科城和第五園在風格上截然不同,但通過對其公共空間形態,社區氛圍的調查研究分析發現,二者有很多共同之處,特別明顯的就是通過一系列因地制宜的設計都形成了開放社區,為都市打造有品味的人居生活做出了很好的典范。
凱文·林奇先生在《城市意象》一書通過對物質形態的研究總結,歸納出五種元素,即道路,邊界,區域,節點,標志物。萬科城和第五園之所以給我們明顯的可意象性的開放社區,就在于其公共空間形象上的易于識別和組織,通過對這五種元素的運用在社區尺度內創造了清晰連貫的可閱讀的社區意象。
萬科城對原有地形加以整合,力求保持原來地形脈絡的基礎上,利用現有溝谷,谷底埋設雨水方渠,上面規劃了人工河。借鑒歐洲常見的“街區斜線便捷(diagonal shotcut)”,規劃了沿河步行主軸,貫穿各半島谷地步道及街區庭院,形成完整的步道系統。而第五園則有一條城市干道穿越園區,設計者充分考慮道路交通規劃的優勢沿路兩側做了與道路平行的商業街,清晰可識別性強,既服務于社區同時又承擔了部分為城市服務職能,從而煥發了勃勃生機。
所謂標志物就是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范圍內可見,尤其是在不同角度景象不同時,它產生的意象就會更強烈,不論距離遠近,白天黑夜,標志物都可以被識別,它成為人們感知社區公共空間的一個固定參照點。萬科城和第五園都在入口處設置了明顯的標志物以增強其可識別性。
邊界作為線性要素,將社區公共空間的各個區域相互關聯或者斷開,形成社區公共空間界面。萬科城沿河步行主軸沿途貫穿入口城市廣場,商業街中心,會所,幼兒園,臨水公共步行棧道,河谷公園等,成為感受本社區生態地貌,水景,商業的共享界面。第五園則順著城市道路將商業街線性展開,幼兒園也被串聯在這個面上,同時商業和居住社區又用一條蜿蜒的水系分開,一方面是功能需要,同時也塑造了江南水鄉的特色。
第五園區占地面積約44萬m2,建筑面積55萬m2,主要建筑形式有庭院別墅、合院陽房、疊院HOUSE,以商業街為中心依次呈放射狀布置,高層環繞在外圍。萬科城占地約46萬m2,低密度的別墅、Townhouse、情景花園洋房圍繞中央綠化軸線展開,高層點綴其中。
節點是人們在城市中觀察著能夠由此進入的具有戰略意義的點,是人們往來行程的集中焦點。萬科第五園中一條自由式中央景觀綠帶從主入口廣場延伸,南北貫穿整個小區。然后,踏過一條小飛虹,步入有水的庭院,建筑與水景交融,別具一格。萬科城中則是沿河步行主軸布置很多節點,步移景異,情景洋房在大片的綠化中若隱若現。商業街是弧線布置,在轉角的同時也許你會收獲突然的驚喜,帶來游走的愜意。
萬科將生活的焦點集中于一個具備完整城市功能的生活板塊,不斷探求和諧的生活之道。萬科對“城”的定義已經不僅僅是一座建筑之城,更是一座生活之城、風景之城、未來之城。雖然兩個社區風格迥異,暢游其間,都有清晰的整體可意象性,探討不同文化背景下,不同風格特征下空間形態的本原,其實都是通過公共開放空間的處理形成了富有人情味道的開放社區,使住區的內部生活與城市生活相融合,從而創造人們真正需要,愿意參與的充滿活力的社區。
[1][美]凱文·林奇.城市意象[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
[2]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住區[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
[3]苑晨鋼.城市住區空間分異問題初探[J].山西建筑,2008,34(28):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