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新茹
迪拜位于阿拉伯半島中部,是一個融合了阿拉伯文化,西方文化和南亞文化的新興城市。作為一個阿拉伯國家,迪拜的國教是伊斯蘭教,絕大部分居民是穆斯林,盡管隨著石油帶來的經濟的極大發展迪拜已經成為全球最新最宏偉的建筑試驗場,在這里架設著全球20%的起重機,充斥著各種風格不同的新建筑的廣告,但是其建筑風格,尤其是傳統建筑的風格歸根到底受到伊斯蘭教的極大影響,表現出了鮮明的特征。
622年,在阿拉伯半島出現了歷史上第一個信奉伊斯蘭教的國家,經過漫長的擴張和融合過程,到8世紀東及印度,西到西班牙,版圖橫跨亞非歐三洲的廣大地區居民都普遍皈依了伊斯蘭教。伊斯蘭教教規嚴明,涉及到生活的各個方面,加上整個地區當時同樣處于封建化早期,地理環境有許多共同點,所以各地的文化和風尚習俗漸漸有了很多的共同點。共同的伊斯蘭文化形成過程中也形成了共同的建筑特色。
伊斯蘭教世界的建筑有一般的共同點,例如,清真寺和住宅的形制大致相似:喜歡滿鋪的表面裝飾;普遍使用拱券結構,拱券的樣式富有裝飾性,即使是用梁柱結構的木建筑,也往往模仿拱券的外形等等。其形式多樣的疊澀券,彩色的琉璃磚鑲嵌高聳的克朗樓等等,起源可追溯到古代西亞洲,并直接受到古波斯薩桑王朝建筑的影響。在阿拉伯帝國時期,東西方文化交流,印度的弓形尖券和精工細鏤的雕刻又大大豐富了它,使它成為建筑歷史中一個綜合有東西方文化的獨特體系。
清真寺建筑在整個迪拜傳統聚落中占據了極為重要的地位,傳統的街區均以清真寺為中心。清真寺不僅使社會各階級人士享有平等的與上帝對話的機會,也是重要的社會文化活動中心。
根據伊斯蘭教義的有關規定,婦女除手腳外,全身都是羞體,所以她們外出時,包裹在嚴密的服飾中,因此對民居的生活私密性也就有了較高的要求。迪拜民居空間布局中的私密性特征體現在兩個層次上,一方面是絕對封閉,其表現為兩種方式:一種是比較簡單的方式,即房間開窗較少或開小窗,另一種是窗戶一般為雙層,內層為玻璃,外層為不透光的板窗,夏季白天關上板窗可以保持室內陰涼。另一方面是相對封閉,即所有房間都朝向一個封閉的內院,門窗都朝向內院開,外墻幾乎是實體,封閉的內院有一個相對穩定的小氣候。同時封閉的內院也滿足了伊斯蘭婦女的私密性要求,因此,伊斯蘭教建筑法規規定必須在樓梯屋頂四周掛上幕帳或建上護墻(女兒墻),以免室外的路人窺視室內或者室內的人直接注視路人。
1)獨一論與建筑裝飾的抽象性特征。獨一論是伊斯蘭教五大信綱的第一條,即信仰安拉為獨一主宰。這對于建筑尤其是裝飾形成了強烈的規定性。因此,迪拜傳統民居的裝飾主流可以說是非具象的、多為抽象性的、平面性的紋樣,在裝飾題材中完全排斥人物、動物的圖案,僅限于植物,幾何紋樣以及文字裝飾。即使是以植物的花莖葉為題材,也要盡可能的取消其立體空間感,使之變成完全在平面上展開的圖案。迪拜民居裝飾風格中的抽象性特征即源于此。2)兩世論與裝飾的豐富性。伊斯蘭教的兩世論是其關于現世生活與死后歸宿的理論觀點,其將今世的現實生活視為人的旅途,將后世視為人的歸宿,倡導兩世并重。反映在人們對于居住環境的關注上,最重要的就是建筑裝飾的豐富性。裝飾在伊斯蘭建筑上的作用十分突出,幾乎找不到建筑的哪個部分是未經裝飾的。在迪拜傳統民居的裝飾體系中,建筑空間的木雕以及石膏花飾手法多樣、內容豐富,室內外遍鋪彩妝。3)對宗教建筑裝飾藝術的承借。首先表現在裝飾手法上,迪拜傳統民居中許多裝飾手法的應用來源于對宗教建筑,即清真寺的借鑒。比如前文的木雕及石膏裝飾。其次是裝飾構件對宗教建筑的承借。伊斯蘭建筑中,券和穹頂多種多樣的花式是其重要的特征,拱券的出現和材料是密不可分的,在以清真寺為首的紀念性建筑上,大多是磚塊和石塊建造的,重力的作用使橫梁必然產生曲面結構,因此結構上不得不產生拱券。應用到迪拜的傳統民居上,拱券常出現在前廊部位,但已經除去了原有的結構功能,單起裝飾作用,并進一步提煉成裝飾母題,頻繁的用于墻面的壁龕,壁飾以及各種構件的線腳裝飾中。
1)綠色。綠色代表生機,它寧靜安詳而富有生氣,是迪拜民居裝飾中使用最廣泛也最為重要的色彩之一。在伊斯蘭教誕生的沙漠中,綠洲是生命希望和力量的源泉,喜歡綠色是伊斯蘭的傳統之一,這一宗教文化傳統影響到迪拜民居裝飾中較多的使用綠色,顯出迪拜民居強烈的民族感情和虔誠的宗教心理。
2)白色。穆斯林對白色的崇尚具有雙重文化含義,一方面源于其發源地炎熱的氣候,為了避免太陽輻射,保持身體居室的涼爽,人們形成了纏白巾、著白袍、住白屋的習俗,沉淀成了民族特有的審美意識。另一方面,伊斯蘭教義對純潔潔白的概念,反映到民居建筑中便形成了迪拜民居建筑裝飾以白色為主。
3)藍色。藍色輕重適中,基調歡快輕松,迪拜民居中常用淺藍色裝飾內外墻,這在其他民族的建筑裝飾中是很少見的,反映了迪拜民居裝飾色彩的民族特色和獨特的文化含義。
突出表現在內向性庭院的使用,它滿足了改善室內小氣候,創造綠蔭和陰涼的要求,也給置于其中的人們創造了交流的場所。在迪拜這種帶有內院的建筑形式不僅用于住宅,也廣泛的應用于公共建筑中。
以風塔為例,風塔是這個地區特有的建筑元素,它外形優雅,除了具有美化裝飾屋頂,豐富城市天際線的裝飾作用外,還具有很強的實用性,高聳的風塔就像個風管把捕捉到的風源源不斷的送入底下的房間,居民的床或者坐席區域通常布置在風塔的正下方,以便居民享受到來自上方的冷風,冬天這些風塔的塔頂常覆以木支架以防雨淋。風塔的出現打破了傳統街區中呈現出的單調劃一的立面形態,呈現出豐富的城市天際線。
在伊斯蘭風格建筑中由于結構需要而設置的拱券,以及清真寺中用于塑造莊嚴氣氛的密柱依然出現在迪拜建筑中,尤其是酒店,賓館等公共建筑。它們的運用已不再是結構或者創造氛圍的需要,而是作為一種符號,喚起人們對古典回憶的同時,形成了自己獨有的特色,是旅游景點特有的風景。
人類的建筑文化是人類在與大自然不斷抗爭及協調的漫長社會歷史進程中逐步形成和發展的。一個地域性宗教民族的民居文化更是與其周圍的自然,社會環境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只有了解迪拜建筑產生的歷史和社會背景,才有可能對迪拜民居的傳統特色,地域風格,空間布局,形態構成以及裝飾藝術給予正確的分析,認識與理解尊重,并進而在迪拜紛繁復雜的現代建筑中擺正立場,給予客觀的評價。
[1]冉建銀.淺談伊斯蘭建筑[J].西北建筑工程學院學報,1992(8):41-47.
[2]趙坤利.從骨子里透出圣潔的建筑——伊斯蘭建筑品鑒[J].環球建筑旅行,2003(7):12-15.
[3]周 強.淺談伊斯蘭教對伊斯蘭建筑的影響[J].山西建筑,2007,33(7):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