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白滔
1)緣起和背景。審美活動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活動,是人們認識、感知客觀世界的一種思維活動,當人們表達對某一事物的判別時,都體現了審美者對客觀存在意義的個體判斷。但對于不同的個體,客觀物體帶給他的感覺并不相同,這說明不同的個體在審美時具有“共通感”,那么這種“共通感”究竟是什么,它又對我們的審美產生什么影響,我們又當如何來認識這種“共通感”。在目前多元化信息的社會中,或許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建筑的哲學意義即建筑的倫理功能來進行分析,使得我們有全新的認識。2)概念的闡釋。倫理功能的概念,不同于東方文化中“倫理綱常”的概念。日常所說的倫理是指在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相互關系時應遵循的道理和準則,不僅包含著對人與人、人與社會和人與自然之間關系處理中的行為規范,而且也深刻地蘊涵著依照一定原則來規范行為的深刻道理,也指人際之間符合某種道德標準的行為準則。而西方的“倫理”一詞(Ethical)衍生于“精神氣質”(ethos)的概念,而具體到某個體,即指他或她的性格、性情或者氣質。建筑的倫理功能,按照美國建筑哲學理論家卡斯騰·哈里斯的理論,是指幫助建筑形成某種精神氣質的任務,有別于我國傳統的“倫理”概念。3)當下藝術審美維度的變革。藝術審美維度的塑造,就是基于不同影響因素下,舊事物消亡和注入新事物的過程。在重塑的過程里形成新的精神氣質和內涵并補充原有的倫理功能。建筑也同樣如此,無論在哪一地區,對于建筑判別的爭論都從未停止過,甚至是新建成的建筑也會讓人不屑一顧,反而是經歷了歲月變遷的建筑更受人們青睞,成為國家或地區的標志和人類共同的財富。由此看來,建筑并不像時裝等時尚用品一樣具有短期的效應,而更取決于建筑長期以來積累下來的氣質品格所決定的。
1)建筑與藝術的審美。東西方建筑最大的差別在于體系上的差異。不同的文化造就了不同的文化性格,這種性格影響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審美維度一定具有文化差異方面的特性。
2)建筑發展中的審美困境。審美的過程決定了其作為一項復雜的思維活動,在不同的主體里都有不同的審美意識,正如“有1 000個讀者就有1 000個哈姆雷特”一樣,每個人都會按照較為主觀的想法理解建筑。而當代審美主要是在20世紀50年代以后形成的,當代審美文化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走向了生活的審美化與審美的生活化。兩者相互交融,互相織補,形成相互聯系的一個整體。
3)舊工業建筑的審美。舊工業建筑的再利用起源于舊建筑的保護,事實上決定建筑是否具有保留價值的直接因素就是保留后與新建建筑價值的比較。隨著不斷有各種舊建筑被改造,舊工業建筑改造后經常成為文化性場所,很多場所的改造往往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人們的目光不只停留在光怪陸離的高樓大廈上,而變得青睞于帶有復古性質的事物上,而流行文化的導向性又從側面引領了人們的行為導向。總之,人們對舊工業建筑的接受本質上在于對工業文化的認同。
舊工業建筑是建筑美的一種折衷,在經歷了歲月滄桑后具有的歷史文化屬性是不可以被復制和再生的。無論何種形式的創造,都是人類文化不同形式的客觀反映,人們對它的尊重,就是對自己歷史的尊重,對建筑獨特精神品格的尊重。這種活動是把建筑的“個性”與“品質”傳承下去。精神品格隨時間不斷發展,新的文化不斷孕育產生,是對既有文化的補充,又是對其整體性的完善。
1)時間維度。產生于不同時期的作品由于時代主題不同,產品的精神品格、氣息風貌也不盡相同。同時,時代精神為大眾所創造,通過多種渠道在更多的文化受眾中傳播開來,人們的思想與外界因素不斷相互作用。社會在進步,社會中的文化不斷被更新,但并非所有大眾都能迅速接觸并接受最新的文化,隨新鮮信息的補充不斷完善,人們對于事物的認知便會受到“新”“舊”標準的多重制約。在空間中,每一種元素都對空間產生作用,舊工業建筑是新舊共生的產物,可容納不同時期的符號,恰當的使用符合建筑性格的符號可以讓原有陳舊的空間煥發出新的生機,打造出既有歷史文化韻味,又富有當前時代氣息的空間氛圍。
2)空間維度。空間的誕生應該建立在功能確定的基礎上,而功能的確定則需要綜合建筑輻射圈內的各項要求,不可脫離開地域性人文要素做沒有道理的“個性化”創新。在地域風格方面,由于建筑所在的地區不同,其自身在形成期的空間、體量、建筑形式、風格特點上都會受到地域特點潛移默化的影響。我國地域范圍廣,地區差異明顯,建筑風格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已經形成了成熟深厚的體系,各種新型建筑的產生或多或少帶有本土化的傾向,加之近來文化保護意識的普及與增強,許多風格在不同地區發展的過程表現為一種文化折衷,既能感受到外來思潮的影響,又散發著濃郁的本土氣息,使人感到親近。
3)獨特性維度。舊工業建筑的發展始終貫穿于工業設計會中,經歷了一個很長的時期,為配合各種工業生產的需要,各種工業產品建筑的原始空間形態有很大的不同,也就成就了多種建筑性格,建筑審美應該突出建筑原有的精神氣質,并結合多元文化,重塑獨有的精神氣質。例如大體量的舊工業廠房,其結構為混凝土拱架與排架結構,形成內部寬敞無柱的高大空間,這種廠房多滿足重型工業生產的需要,內部空間利用率高,可改造成具有高大空間要求的建筑,費用低且有實用價值。在空間塑造方面適合多種不同性質空間的搭接,將原有建筑的桁架進行組合,表現出一種理性的秩序感,給人以粗獷、豪邁之感。
建筑審美活動是一個完整的過程,其中審美反饋是一個重要環節,接受主體的鑒賞反饋在一定程度上作用于創作,影響藝術形象的建構方式,為藝術增加價值的實現,同時投射了時代的審美意識,推動審美反思中的創作。
伴隨著舊工業建筑的改造的開始,其審美活動相應出現在人們的視線中,由于其行為屬于新生活動,加之人們文化取向的差別,人們可能很難達成統一,建立一種不以個人主觀好惡來左右、經得起驗證的判斷原則和標準,有助于引導公眾的審美,創造出一種共通性的原則。
雖然從理論上講,針對歷史性建筑的現代化改造的本質是基于一種文化回歸,是對工業文化基本精神的認同,但是工業時代鋼鐵廠的形象、氛圍與城市公共藝術中心的形象、氛圍一定是不同的,如何在這兩者之間找到結合點,讓新的形象喚醒公眾內心對于文化現象的認同,是本案外部空間重塑的關鍵。設計者從色彩、材料和細部入手,通過整體改造外部環境,使老廠房面貌煥然一新,成為有藝術魅力的公共空間活動場所。設計結合整個廠區固有色彩——紅色,既蘊含了深淵的文化韻味,又讓整體面貌富有朝氣。改造后的整個廠區選用了醒目的紅色來串聯各種元素,隨處可見的鋼板和木格柵是紅色的變奏,給人以鮮明的視覺沖擊。
在廠房建筑實體上,設計者通過加建新入口和增加裝飾標志等手段,使老廠房有了新的形象。紅色沙龍入口簡潔樸素,上部為灰黑色的鋼結構梁懸挑式玻璃雨棚,整體為灰、紅兩色的入口與原廠房融為一體。而CICI俱樂部入口則以對比為特征,白色的鋼結構通過點支撐構架構建成一體化的玻璃盒子,表皮的方格圖案使玻璃盒子在消失和突顯之間搖擺。大尺度、新材料和新結構的引入使老廠房和新入口各自特征得到了強化。除了室外布置的雕塑展品、山墻正面和轉角處的銀灰色LOGO,一些室外細部的處理也使得老廠房增添了藝術氣息。通過這些影響整體處理,不僅解決了技術問題,還豐富了老廠房的形態。
對于展覽型建筑,室內空間不宜喧賓奪主,應該把展品放在最吸引眼球的地帶。冷軋車間室內空間形態簡潔大氣,整體氣氛穩重,渾然一體,原有肌理對于空間氛圍的圍合基本可以滿足新空間的要求。而墻體對自然光線的截取程度正好符合展示功能的需要。
舊工業建筑藝術審美維度永遠與人們的生活方式有關,是關注人的生命意義和主體意識,貫穿于整個建筑審美過程并在過程中實現;有助于人和人之間的感性交流,從而達到一種人類健康的“共通感”。建筑創作的變革,從來都是以審美思維的變革為先導的,沒有對建筑的審美思維慣性的超越,就不可能實現建筑創作的美學超越,人類要真正使得建筑文化得以繁榮發展,就必須與審美思維同步。因此,只有從思維理想延展的角度來理解和把握建筑藝術審美維度的本質,才能夠把握美學真諦,把握建筑審美的本質。
[1]王建國.后工業時代產業建筑遺產保護更新[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8.
[2]肯尼斯·鮑威爾.舊建筑的改建和重建[M].大連:大連理工大學出版社,2001.
[3][美]卡斯騰·哈里斯.建筑的倫理功能[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
[4]范 磊,汪德操.以四方機廠為例談舊工業廠區的改造與再利用[J].山西建筑,2009,35(29):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