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水利廳黨組成員、副廳長 張玉忠
陜西省地處我國內陸腹地,是連接我國東部和西部、西南的主要通道,東西寬200—500公里,南北長870公里,是西太平洋冷暖氣流的主要交匯地之一,南北地域狹長,地形復雜,全省20.58萬平方公里面積中,黃河流域占64.8%,長江流域占35.2%,從北到南依次形成三個不同的氣候區:陜北溫帶干旱半干旱氣候區、關中暖溫帶半干旱半濕潤氣候區、陜南北亞熱帶半濕潤濕潤氣候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獨特的氣候條件,致使我省局地強對流天氣多,暴雨洪水災害頻繁,加之受全球氣候變暖趨勢的影響,近年來,降雨呈明顯增多趨勢,洪澇災害嚴重威脅著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影響全省經濟社會發展。防汛減災歷來是我省一項繁重而艱巨的任務。目前,我省長江流域已進入汛期,黃河流域也即將入汛,各級防汛指揮機構和水利部門,要切實落實責任,強化各項備汛措施,全力以赴做好今年防汛抗洪工作。
近年來,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省防總的統一指揮調度下,經過各級水利、防汛部門和全社會的共同努力,各項工作扎實有力,全省防汛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為保持全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奠定了堅實基礎,提供了有力支撐。
2010年是實施水利“十一五”規劃的最后一年,是奪取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新勝利、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關鍵一年,各項工作任務十分繁重。當前,我國經濟回升向好的基礎逐步鞏固,但經濟回升的內在動力仍然不足,結構性矛盾仍很突出,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對防汛抗洪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做好今年防汛抗洪工作,對于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保障全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完成省委、省政府確定的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和特殊重要的意義。但是,水旱災害頻發的基本省情,決定了我省防洪抗災任務長期而艱巨。近年來,受全球性氣候變化影響,極端天氣事件明顯增多,更加大了防汛抗洪工作的難度。去冬以來,我國氣候異常,極端災害性天氣事件頻發。我國東北發生歷史罕見的冰雪災害,北方地區出現歷史罕見的持續低溫,西南地區發生歷史罕見的特大干旱,青海玉樹發生特大地震。而我省地處西太平洋冷暖氣流主要交匯區,地形復雜,局地強對流天氣多發,旱澇災害時常交替發生,暴雨洪澇災害的突發性、反常性、難以預見性日益突出,對防汛抗洪工作提出了巨大挑戰。據全國氣候趨勢預測,今年汛期我國降水偏多的范圍大于去年同期,主要多雨帶位于長江中游沿江、江淮至華北南部地區,登陸我國的熱帶氣旋可能偏多,并有北上影響長江以北地區的可能,氣象年景總體偏差。據省氣象、水文部門分析預測,今年我省關中、陜南西部地區降雨偏多,主汛期渭北、關中西部多雨,入秋后有秋淋。黃河、渭河最大洪峰流量比上年增大,涇河、北洛河最大洪峰流量較多年均值偏大1成,發生區域性洪澇災害的幾率較大,防汛抗洪形勢異常嚴峻。因此,各級防汛指揮機構和水利部門務必對今年防汛抗洪工作任務之艱巨、形勢之嚴峻要有清醒的認識,在思想上不能有絲毫麻痹,防抗工作不能有任何的懈怠和疏忽。要把問題估計得更充分些,把措施制定得更周全些,把工作做得更扎實些,不斷增強防汛抗洪工作的前瞻性、針對性和科學性,盡最大努力減少洪澇災害損失,為全省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創造一個安全穩定的環境。
近年來,雖然我省防汛抗災能力建設取得了明顯進步,但與面臨的嚴峻防汛形勢和任務要求相比,仍滿足不了防洪抗災任務保障需求,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
一是防汛抗洪基礎工程仍然薄弱。經過連年治理,主要江河防洪能力有了明顯提高,但總體抗洪能力仍然不強,黃河、渭河、漢江等主要江河防御大洪水體系不完善,堤防標準低,沒有控制性防洪工程,防御大洪水手段單一。大量的中小河流防洪設施脆弱,甚至處于不設防狀況;病險水庫點多面廣,特別是小型水庫、小型水電站、淤地壩量大,防洪隱患多。
二是防汛抗洪非工程體系建設滯后。防汛抗洪非工程設施建設起步晚,預警能力不強,雨水情測報點的數量、覆蓋范圍和自動化程度與防汛抗洪工作實際需要還有較大差距,特別是對突發性局地山洪、泥石流災害還做不到準確預測和及時有效預警。
三是少數干部群眾存在麻痹僥幸心理。由于我省漢江近三十年、渭河近五十年未發生特大洪水,致使一些干部群眾思想上出現麻痹思想和僥幸心理,對防大汛抗大洪工作重視不夠,缺乏防御大洪水的經驗;少數地方領導干部對抵御大洪水的能力盲目樂觀,思想準備工作不夠充分,沒有具體有效的應對措施,給防洪搶險工作造成嚴重安全隱患。
四是基層防汛搶險力量不足。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產業結構不斷調整,城鎮化發展步伐顯著加快,農村組織結構、勞動力結構、收入結構發生重大變化,大量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外出,防汛搶險基本力量不足的矛盾更加突出,給防汛抗洪工作帶來了重大挑戰。
防汛抗洪工作要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始終牢記生命至上的理念,把確保人民群眾生命安全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以主要江河堤防、重點水庫、大中城市防洪安全為重點,強化防汛抗災應急管理,全面提高抵御洪水災害能力,提升完善防洪保障能力,努力為全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保障。
今年防汛抗洪工作的主要目標是:確保在工程設防標準內,主要江河堤防不決口,大中型和重點小型水庫不垮壩,重要交通、通訊干線不中斷,大中型城市不受淹,發生一般性山洪災害不死人。遭遇超標準洪水時,要全力以赴,果斷指揮,確保人民生命安全,盡力把災害損失減少到最低程度。要重點做好六個方面工作:
一要落實分級負責的防汛工作責任制。全面認真貫徹落實省政府與各市(區)政府簽訂的防汛抗旱目標責任書,堅持實行有關行政單位領導包片區、包河段、包水庫、包城鎮的防汛工作辦法,夯實責任,促進措施落實;協調落實相關單位的防汛責任,把防汛抗洪各個環節的工作任務、責任落到實處;落實技術服務責任制,進一步健全防汛抗洪科技支撐體系,提高科學防抗水平;充分利用各種方式加大防御洪水、泥石流、滑坡等災害宣傳力度,避免因麻痹大意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二要緊抓機遇大力推進防洪工程建設。緊緊抓住擴大內需政策機遇,加快渭洛河下游治理、三門峽庫區移民防保、渭河中游防洪、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設,加緊進行渭河下游蓄滯洪區、擋洪閘的前期準備工作,繼續抓好水毀防洪設施修復,按期完成涉河安全度汛堤防險段和監測預警設施修復加固。在建的53座病險水庫要在大汛前主體完工,年底前全部完工恢復運行。
三要不斷強化防汛非工程建設。各級防汛指揮機構要逐河流、逐水庫、逐城鎮修訂和完善防洪預案,增強針對性和可操作性;防汛抗洪物資按照儲備定額標準,達到數量充足,品質合格,種類齊全,管理規范,調運快捷;從防御大洪水、長歷時洪水需要出發,實行專業隊伍與群眾組織相結合,組織嚴密的巡查堤、壩隊伍,明確落實到單位、到村、組、戶的巡查堤壩責任與任務,確保查險人員和查險工作落到實處。特別是防洪任務重的地方,要積極籌建防汛搶險專業隊和群眾性搶險隊伍,加強與駐軍、武警部隊聯絡,組織好民兵預備役,發揮抗洪搶險主力軍作用,有效處置突發的洪水災害和險情。
四要全力保障主要江河和水庫安全度汛。防抗主要江河洪水和水庫安全度汛,是保障全省大局穩定的重中之重,要立足防御超標準洪水,切實抓好主要江河防汛保安工作。一是組織協調氣象、水文部門充分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密切監測天氣和水情變化,全流域范圍跟蹤監測預報,努力做到科學預報、及時預警,為抗洪搶險工作贏得時間,爭取先機。二是全線組織動員巡堤查險人員和抗洪搶險隊伍在洪水來臨前上崗到位,不間斷排查險患,確保主要江河不決口,防洪工程體系發揮大作用。三是全面做好防御大洪水各項措施,加快建設主要江河堤防,加大以備石、備土為主的防洪搶險物料儲備,及時有序調配各方力量投入抗洪搶險,果斷實施決策指揮,采取有力有效措施將可能受洪水威脅的城鄉居民撤離到安全地帶。我省目前仍有390多座小型水庫存在病險隱患,要組織對所轄水庫,尤其是影響重要城鎮、交通干線及重點廠礦企業、村民居住區的水庫進行全面檢查,發現問題要立即整改或啟動應急預案。汛前不能完成主體施工或節點工程的病險庫和在建水庫,要強制低水位或空庫度汛。要切實加強水庫汛期調度管理,嚴禁超汛限蓄水,特殊情況下出現汛限水位以上滯洪時,要加密大壩監測巡護,服從防汛指揮調度,及時有效地組織搶險處置,確保水庫安全。
五要努力做好山洪災害防御工作。暴雨引發的局地山洪災害分布范圍廣、突發性強、危害性大。各地要加強基層防汛組織體系建設,建立以縣級為主的預警平臺,完善鄉、村、組汛情觀測、傳遞、預警機制,確保重要天氣預報、雨情、水情、汛情、險情及時傳遞到千家萬戶。要將沿河公路和鐵路在建項目、中小學校、農村危房作為山洪災害防御的重點,一旦發生局地大暴雨,要有序組織危險區群眾撤離到安全地帶,防止發生群體性人員傷亡。對地震災害引發的裂縫、滑坡等災害點,務必加強監測預警,提前轉移危險區人員。
六要密切監視汛情變化趨勢。目前,我省防汛工作已全面進入汛期臨戰狀態,各級防汛機構要嚴格執行24小時值班帶班制度,嚴格防汛紀律,不定期抽查各級防汛值班人員到位情況,保持防汛信息傳遞暢通。密切監視汛情演變動態,加強汛情會商分析,提早進行預報預警,及時采取應對措施。遇有區域性、持續性強降水和大洪水過程,要果斷指揮決策,精心組織調度,力爭做到萬無一失,確保安全度汛。
防汛抗洪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也離不開廣大人民群眾大力支持和各級各部門的緊密協作。要按照《防洪法》規定,全面推進社會化防洪抗洪工作,各級防汛抗旱指揮機構和水利部門要加強能力建設,積極主動提供決策參謀。積極協調防汛指揮部成員單位按照各自職責分工,積極參與防汛抗洪工作,形成政府統一指揮、部門協同配合、全社會共同參與的防汛抗洪工作格局,努力實現今年安全度汛目標,為全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做出新的貢獻。陜西水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