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婕,劉 慶
(江西省景德鎮市第三人民醫院1、檢驗科;2、藥劑科,江西 景德鎮 333001)
近年來非淋菌性泌尿生殖道感染(NGU)發病率呈加速上升趨勢,該病癥狀遷延,反復發作,臨床濫用抗生素導致耐藥率日益增加,常規治療效果不佳,進而導致不育不孕。支原體是NGU主要病原體之一。通過對2002年1月~2010年7月2317例NGU患者標本支原體培養及藥敏試驗結果的分析,了解本地區支原體所致NGU的發病狀況及耐藥情況,對感染疾病的診斷治療及降低耐藥率意義重大。
1.1 標本來源 2002年1月~2010年7月來我院婦科、皮膚科、泌尿外科就診的臨床診斷為非淋菌性泌尿生殖道炎癥患者標本2317例,男性1032例,年齡 19~72歲,女性 1285例,年齡 15~51歲。
1.2 標本采集 用無菌棉簽擦拭尿道口或宮頸口多余的分泌物,然后用無菌棉拭子插入男性尿道2.0~3.0cm,女性宮頸口內0.5~1.0cm處,停留15~30s后輕輕轉動取出,放入無菌試管立即送檢。
1.3 檢測方法 廣東珠海麗珠試劑有限公司生產的支原體分離鑒定、計數及藥敏檢測試劑盒。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操作及判讀結果。
2.1 支原體各型檢出率
2317例患者標本中檢出支原體700例,陽性率為30.21%,其中男性1032例中檢出241例,陽性率為23.37%;女性1285例中檢出459例,陽性率為35.74%。支原體檢出分型表見表1。

表1 2317例患者標本支原體檢出結果
2.2 支原體培養藥敏試驗結果見表2。

表2 700例支原體藥敏試驗結果 [n(%)]
支原體包括支原體屬和脲原體屬,是一種無細胞壁的原核細胞型微生物,可變形,不易被革蘭染色,可抵抗以細胞壁為靶點的抗生素。多數支原體在細胞外寄生,如泌尿生殖道、呼吸道、口腔、腸道黏膜表面[1]。其中對人體有致病作用的有解脲脲原體(U-u)、人型支原體(Mh),生殖支原體(Mg)和肺炎支原體,而Uu、Mh是非淋菌性泌尿生殖道炎癥的常見致病菌之一。本實驗顯示,支原體培養陽性率為30.21%,與陳玉蓮報導相接近[2]。其中Uu占陽性率的84.14%,Mh占陽性率的0.72%,Uu與Mh混合感染占陽性率的15.14%。可見本地區臨床支原體感染以Uu為主,少數為Uu合并Mh感染,Mh感染較少見。
由表2可知Uu對強力霉素、美滿霉素、克拉霉素敏感率在80%以上,對羅紅霉素、司帕沙星、氧氟沙星耐藥率大于50%,Mh對強力霉素、美滿霉素敏感率為80%,對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羅紅霉素、司帕沙星、氧氟沙星耐藥率大于60%,Uu合并Mh對強力霉素、美滿霉素敏感率大于80%,對克拉霉素、羅紅霉素、司帕沙星、氧氟沙星耐藥率大于74%。實驗顯示本地區支原體感染首選藥物為強力霉素和美滿霉素。因支原體在體內可寄生于細胞內并處于長期潛伏狀態,且對藥物敏感性較低,治療常需維持多個療程。
近年來非淋菌性泌尿生殖道感染發病呈上升趨勢,部分臨床醫生對藥敏試驗在用藥方面的意義認識不足,抗生素使用無針對性,且劑量不足,療程不規范,導致耐藥菌株進一步增加和流行。建議臨床醫生在治療NGU時,應考慮多因素致病機理,遵循證據和對患者有利的原則進行恰當治療,進行相關檢驗項目檢查,及時明確病因,有針對性地治療,為NGU根治性的治愈把握時機。
[1]張卓然,倪語星主編.臨床微生物學和微生物檢驗[M].第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289-295.
[2]陳玉蓮,徐 濤.5632例泌尿生殖道支原體培養及藥敏分析[J].國際檢驗醫學雜志,2007,28(5):473-4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