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波
(豐城市人民醫院內科,江西豐城331100)
心房顫動(AF)是臨床上常見的心律失常,可導致左房血栓形成,引起體循環動脈栓塞;在患臨床心血管病的患者中,AF發生率為9.1%,在亞臨床心血管病的患者中為4.6%,在無心血管病的患者中為1.6%[1]。快速AF可加重心功能不全,誘發心絞痛,可使心排血量下降25%~30%,對心肌舒張功能危害更大,因此轉復AF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藥物轉復房顫簡單、便捷,筆者采用前瞻性設計,對同期的非瓣膜病房顫患者采用普羅帕酮與胺碘酮兩藥轉復房顫,比較它們的臨床療效和安全性。
所觀察65例均系豐城市人民醫院住院、有突發心悸癥狀并經18導心電圖證實有房顫的患者,男37例,女28例。本次房顫發作在0.5 h~41 d。進入本觀察前12 h未用過抗心律失常藥。所有患者均非心臟瓣膜病,且排除了心力衰竭(NYHA心功能≥Ⅲ級)、心肌梗死、病態竇房結綜合征、Ⅱ度以上房室傳導阻滯、預激綜合征、甲狀腺機能亢進、嚴重肝腎功能損害和嚴重低鉀血癥(血清鉀<3.0 mmol·L-1)者。
入選患者急查血鉀,描記18導聯心電圖。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普羅帕酮和胺碘酮2組。普羅帕酮組(32例):70 mg普羅帕酮靜注于7 min完成。若推注完畢尚未轉復者,續 140 mg以 0.5~1 mg·min-1速度靜滴。靜滴過程中房顫轉復者即行中止靜滴,靜滴完畢后房顫未轉復者亦不再追加劑量。胺碘酮組(33例):將胺碘酮150 mg加入葡萄糖20 mL,10 min靜推,繼發胺碘酮450 mg加入葡萄糖500 mL以0.5~2 mg·min-1維持。
所有患者均予持續心電監護至少24 h,密切觀察心律、心室率、血壓、癥狀等變化,記錄房顫轉復的時間。比較 2組患者30 min,1、2、4、8 h的轉復率和轉復時間。病情平穩后作超聲心動圖、肝腎功能、電解質、血脂、血糖、甲狀腺功能檢查。
2組患者的年齡、本次房顫從發作到開始用藥的持續時間、心室率、左房大小和左室射血分數等基礎條件無明顯差異(均P>0.05)。
采用SPSS10.0軟件包進行數據的統計學處理。所有數據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P<0.05被認為差異有顯著性意義。
1) 房顫轉復的臨床療效2組患者各時間段的轉復例數、轉復率見表1。比較各時間段的轉復率,顯示:1 h內轉復率有非常顯著差異(P<0.001),即靜脈胺碘酮組轉復成功率明顯高于普羅帕酮組。在>2~4 h內 2組轉復率也有顯著差異(P<0.001),胺碘酮組多于普羅帕酮組。2組8 h內總轉復率分別為81.8%和68.8%,差異無顯著性(P>0.05)。

表1 2組患者不同時點內房顫轉復情況
2) 房顫轉復時間靜脈胺碘酮組為 0.2~6.5 h,平均(0.8±0.4)h;普羅帕酮組為 0.4~7.3 h,平均(3.7±2.0)h。胺碘組轉復時間明顯短于普羅帕酮組,差異有非常顯著性(P<0.001)。
本次房顫發作時間與轉復的關系房顫發作持續時間越長,轉復的成功率越低,此點與國內同類試驗的結果一致[2-3]。2組在8 h仍未轉復的16例患者,此次房顫發作至開始治療的時間在22~911 h,平均(49.0±128.3)h,明顯長于轉復成功者的(19.7±29.5)h,P<0.01。
房顫分3類[4]:①陣發性房顫:能自行終止者;②持續性房顫:不能自行終止,但經過治療可以終止者;③永久性房顫:經治療也不能終止的房顫。本研究涉及的是持續性房顫患者。轉復房顫有藥物和電復律兩大方法。藥物轉復可用Ⅰa(奎尼丁、普魯卡因胺)、Ⅰc(普羅帕酮)、Ⅲ類(胺碘酮、索他洛爾)和毛花甙C等抗心律失常藥。奎尼丁因可誘發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已很少應用。本文對比研究的2種藥物轉復方法是目前最常用方法。從8 h內轉復率看來,2組轉復率無明顯差異;但從平均轉復時間和1 h內轉復率看來,胺碘酮組明顯優于普羅帕酮組(P<0.01)。房顫產生的電生理基礎是心房內存在多個微折返。普羅帕酮能延長心房肌的不應期,增加折返環的周長,同時阻斷折返環中的興奮間隙、減少折返環的數目而使房顫恢復竇律。胺碘酮屬Ⅲ類抗心律失常藥,其主要是抑制心肌細胞膜外向內跨膜鉀電流,延長復極時間和不應期,終止興奮折返,打斷房顫的折返環而終止房顫。在本研究中,65例無一例因復律發生栓塞。故筆者建議對持續性房顫患者,在向患者及其家屬交待有栓塞危險(因心臟跳動,此危險隨時都可發生)后均可試行普羅帕酮或胺碘酮復律。它們均價廉易得、安全可靠,但需在糾正低鉀血癥、嚴格掌握適應證,在心電監護和專科醫生指導下方可使用。
[1]布朗威,心臟病學[M]//陳灝珠,譯.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461-596.
[2]張家利,張虹,張萍,等.口服負荷量普羅帕酮轉復新近發生的心房顫動[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1,29:341-343.
[3]程康安,徐成斌,黃捷英,等.靜脈普羅帕酮和毛花甙C轉復陣發性非瓣膜病心房顫動[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1999,27(4):289-291.
[4]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中華心血管病雜志編輯委員會,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專題組.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建議[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1,29(3):32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