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燕
[關鍵詞]民用機場;非航空性業務;資源價值;提升因素
民用機場收入的來源主要包括航空性收入和非航空性收入兩部分,其中航空性收入是指起降服務費、安檢費、機場建設費等;非航空性收入則是指那些與航空器操作沒有直接聯系的活動收入,特別是候機樓內的商業與服務活動的收入。
一、非航空性業務的界定
目前,業內對非航空性業務的界定眾說紛紜,本文認為,要界定非航空性業務,就要從機場擁有的客流資源、物流資源、土地資源和專營權資源入手來分析。
(一)以客流資源為基礎的非航空性業務
由于航空運輸是比較高端的運輸方式,相比其他運輸工具搭載的旅客普遍具有更高的消費能力,因此,機場蘊涵了極大的商業開發機會。以客流資源為基礎的非航空性業務主要指由旅客、迎送旅客人員、機場工作人員、周邊居民的聚集帶來的各項業務,主要有旅行服務、餐飲服務、地面交通運輸服務等業務。
(二)以物流為基礎的非航空性業務
機場是航空貨運的中轉站,具有一定的物流資源。這類業務主要是針對高附加值、技術密集型以及鮮活產品的運輸,基于物流資源優勢可能開發的非航空性業務包括航空貨運代理、中性空運貨站、貨物及郵件的物流配送、航空物流園區的開發等。
(三)以土地資源為基礎的非航空性業務
機場為滿足一定時期內發展的需要,一般在規劃時要預留發展用地,一次性規劃、分期建設的階段性安排使機場可以盡可能減少土地資源的閑置而有所作為,機場對土地資源的開發包括幾種不同的形式:一是用于滿足機場各產業開發,特別是與空港運營相關的業務,如飛機后勤服務、航空貨運服務等,這些業務與機場運營的關系以及機場土地的需求為機場土地的商業利用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二是通過土地使用權的臨時出租或以土地使用權作為出資進行分片開發和綜合利用;三是隨著機場規模的擴大,機場開始逐漸對機場周邊地區的土地利用模式產生影響,這種土地利用模式隨著機場的集聚效應、擴散效應的加強開始發生變化,從而導致機場周邊地區的經濟結構、產業結構隨之改變,機場逐漸同周邊的區域融合,深化組合成臨空經濟集中的區域,機場在區域經濟增長中獲取較大的商機。
(四)以特許經營權為基礎的非航空性業務
機場所有者通過投資建設機場基礎設施、購置機場運營設備而依法成為機場經營項目的權利主體,從而構成機場特許經營的權利。出讓經營權類的非航空性業務包括航空地面服務、航空貨運、機務維修等等。
二、影響非航空性資源價值提升的關鍵因素
對機場來說,影響非航資源價值提升的關鍵因素分為環境因素和管理因素。
(一)環境因素
一是旅客吞吐量及其構成。旅客吞吐量及其構成是影響非航空性資源價值的一個重要因素,特別是依靠客流聚集效應形成特定非航空性業務資源,如零售、餐飲、廣告、貴賓服務等。一般情況下,機場的商業收入主要來源于旅客的消費,據統計,旅客帶來的商業收入約占機場商業收入的90%。機場的旅客構成對商業經營的影響也很大,旅客構成中影響最大的方面是國際旅客所占的比重,免稅銷售仍是大中型機場商業收入的最重要的來源。此外,國際旅客比國內旅客在機場停留的時間長,因而在餐飲店和零售商店消費的可能性也就比國內旅客大。由于這些原因,國際旅客比例高的機場獲得的商業經營收入比國內旅客比例低的同等規模機場高得多。
二是商服場地的大小及位置。不論是在候機樓,還是在機場的其他地方,可用于出租的封閉或開放的場地將影響到機場能夠獲得的租金和特許經營收入。大多數商業收入來自于與旅客有關的特許經營收入。特許經營收入要受到特許經營商用于進行零售或其他商業活動的場地大小的影響,同時也受到場地的位置和布局的影響。
三是交通環境。對于客戶范圍較廣的機場來說,良好的交通環境尤為重要。在大型國際機場,旅客們可以乘坐機場專線鐵路,往返于車站和機場之間,每隔十幾分鐘就會有一班車,這類便捷的交通,有助于縮短旅客在其他環節的時間,增加參與購物的時間,有助于商業收入的提升。
四是特許經營商的經營能力。特許經營商的工作就是將潛在的顧客變成現實的顧客,并盡可能引導他們花更多的錢。要實現這樣的目標,不僅要靠特許經營商提供商品或服務的質量、提供商品的品種和商品的價格,更多的是依靠經營商的技能和專業知識。
(二)管理因素
一是內部管控模式。對非航空性資源的管理模式、收益分配模式上的差異也是影響非航資源收入的重要因素之一。管理模式主要決定了機場及特許經營商之間的管理職責,其間接影響非航空性業務收入;收益分配模式是指機場與特許經營商之間的收益分配方式,其直接影響非航業務收入。
二是業務開發能力。機場對非航空性業務的開發能力,直接決定了非航空性業務在運營后的好壞,非航空性業務種類越多,關聯性越強,品牌知名度越高,就越能帶來更多的非航業務收入。
三是機場管理者的制度和標準。機場非航空性業務的管理制度和標準,在一定程度上是對非航空性資源的品質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管理。通過制度和標準規范特許經營商的經營行為,可以保證資源的品質和收益同時提升。□
(編輯/永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