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原
[關鍵詞]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商業銀行;債權轉讓;糾紛的可訴性
金融資產管理公司是經國務院決定設立的收購國有銀行不良貸款,管理和處置因收購國有銀行不良貸款而形成的資產的國有獨資非銀行金融機構。上世紀90年代以來亞洲金融危機之后,世界各國開始對金融機構不良資產問題給予了高度重視,成立金融資產管理公司集中處理銀行的不良資產,是國際上的通行做法。我國資產管理公司成立有著特定歷史背景,1995年《銀行法》出臺之前,我國正處于計劃經濟時代,幾乎全部為國有經濟,公民、法人信用度都很高,國有商業銀行不良貸款并不是人們關注的問題。此時國有商業銀行是采取的是專業銀行的運作模式,信貸業務政策性色彩濃厚。隨著我國經濟由有計劃的商品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國有企業虧損嚴重,一時間關閉、停產、破產的企業增多,加之部分銀行盲目放貸,且銀行對信貸質量缺乏有力地監督與管理,導致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急劇增加。不良貸款比例居高不下增大了國家金融管理風險,成為經濟運行中一個重大隱患,使之成為我國進一步發展和改革進程中亟待解決的問題。為了依法處置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防范和化解金融風險,1999年我國政府決定成立東方、信達、華融、長城四大金融資產管理公司,集中管理和處置從商業銀行收購的不良貸款,東方公司負責收購、管理、處置中國銀行剝離的不良資產、信達公司負責中國建設銀行和國家開發銀行剝離的不良資產、華融公司負責中國工商銀行剝離的不良資產、長城公司負責中國農業銀行剝離的不良資產。四大資產管理公司成立之后,依據國家金融管理部門的指令有計劃、分階段地從國有商業銀行收購了大量的不良貸款,其收購方式表現為兩種,一是政策性收購,一是商業性收購。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對其所收購的債權通過債權(單筆或多筆債權打包)轉讓、租賃、資產重組、債務重組、債權轉股權(階段性持股)、對外合作和訴訟維權等方式處置不良資產。其中以訴訟方式實現債權為主要手段,涉訟案件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作為原告向債務人提起訴訟;二是繼承原國有商業銀行已訴但未審結案件中的權利義務;三是因不良資產轉讓合同糾紛起訴原國有商業銀行;四是被債務企業或利害關系人起訴。金融資產管理公司處置不良資產過程中發生訴訟案件給人民法院的審理提出了諸多法律適用上的問題,為此,最高人民法院依據《民事訴訟法》等現行法律,結合實際中的問題,先后出臺了多個司法解釋,為各級人民法院審理金融資產管理公司處置不良資產案件提供了法律依據。筆者借此文對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因不良資產轉讓合同糾紛能否起訴原商業銀行的問題作些探討。
《金融資產管理公司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第2條規定“金融資產管理公司是經國務院決定設立的收購國有銀行不良貸款,管理和處置因收購國有銀行不良貸款而形成的資產的國有獨資非銀行金融機構。”資產管理公司是具有完全獨法人資格的金融企業,具有完全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金融資產管理公司與商業銀行轉讓糾紛主要是由于商業銀行向資產管理公司轉讓的金融資產虛假引起的,但筆者認為雙方債權轉讓糾紛的可訴性是值得討論的,就此要從政策性收購和商業性收購兩方面加以分析。
一、政策性收購
1999年底至2000年初,根據中國人民銀行、財政部指令性計劃,按照國有銀行不良金融資產賬面價值,一次性對口從四家國有銀行和國家開發銀行收購了1.4萬億元的不良資產,這次收購被業界稱為“政策性收購”。不良資產剝離和收購過程基本按國家規定完成,雙方簽訂的轉讓協議形式上表現為合同、協議,但實質上并非合同法上的基于平等、自愿原則簽訂的合同,只是金融資產管理公司與國有商業銀行對資產轉讓結果的書面確認。該收購實質上是根據國家規定,將國有資產在兩個國家指令的管理者之間實施劃轉的行為。因此政策性收購中因不良金融資產引起的轉讓合同糾紛不具有民事法律關系上的可訴性。最高人民法院2005年6月17日就此問題答復“金融資產管理公司接收國有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是國家根據有關政策實施的,具有政府指令劃轉的性質,就該轉讓協議發生糾紛起訴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二、商業性收購
2004年起金融資產管理公司與商業銀行的后幾批債權轉讓,不同于1999年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向四家資產管理公司等值、對口定向的剝離,而由中國人民銀行組織將不良資產向四家資產管理公司公開招標,通過市場化的招投標方式,現場開標確定并宣布中標資產管理公司。此被業界稱為“商業性收購”。這幾批收購從形式上似乎已符合《合同法》規定,如轉讓雙方因虛假不良資產引起糾紛是否可訴,對此筆者認為也是有待商榷的。
首先,金融資產管理公司是一個政策性的民事主體。根據《條例》規定資產管理公司是為收購、管理和處置國有銀行不良資產而設立的,其注冊資本(人民幣100億元)由財政部核撥。總裁、副總裁由國務院任命。
其次,商業銀行的不良資產具有特殊性,宜由國家確定,不應由轉讓雙方自行協商。《條例》第三章規定了金融資產管理公司收購國有銀行不良貸款按照國務院確定的范圍和額度;超出確定的范圍或者額度收購的,須經國務院專項審批。
再次,資產管理公司的收購資金系劃轉中國人民銀行發放給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的部分再貸款。
商業銀行不良債權的形成有著深刻的政策背景,非一般民事意義上的債權,商業銀行不良資產的處置承載著國家宏觀經濟目標,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商業收購雖然是以招投標的方式進行,但仍非一般民事行為,雙方簽訂的債權轉讓協議與《合同法》中規定的“合同”有很大不同——債權轉讓范圍、額度要由國家確定;招標底價要由國家確定;收購資金基本都是由人民銀行再貸款提供,并且由人民銀行直接向剝離行付款。轉讓協議中標的、價格、付款都非雙方協商所能達成。因此,所謂的商業性收購仍然是將國有資產從不同管理者之間劃轉的行為。形式上看商業收購方式是運用了民事交易的規則,與政策性資產剝離有區別,但實質上還是無法體現出民事活動“自愿、公平和等價有償”的原則,雙方的債權轉讓發生糾紛時也不能訴至法院,宜由有關主管部門協商解決。□
(編輯/永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