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松飛
[關鍵詞]公證;賠償;責任
一、公證賠償概述
公證是公證機構根據當事人的申請,依法證明法律行為、有法律意義的文書和事實的真實性及合法性的活動。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真實性、合法性是公證活動應遵循的基本原則。若公證機構對不真實或者不合法的法律行為、文書或事實予以公證,則產生錯誤公證的問題。錯誤公證的法律后果即為公證賠償責任。因此,所謂公證賠償責任就是指公證機構及公證員因錯誤公證或不當公證損害了當事人的合法權益,公證機構對當事人因此而遭受的損失應負賠償責任。公證賠償責任的成立排除對公證員主觀過錯要件的要求,只是為更切實地保障當事人之利益所作的一種制度設計,它免除了當事人在主觀要件方面的舉證責任,但并沒有否認公證員主觀上會有過錯的事實狀態的存在。
二、建立公證賠償責任的必要性
公證賠償責任的理論基礎。按照辯證唯物主義哲學的基礎原理,人的認識能力既具有至上性,又具有非至上性,是兩者的統一。從整個人類的發展來看,人的認識能力具有至上性,是無限的,但具體到特定時代的特定的人,其認識能力又具有非至上性,是有限的。公證員在辦理公證的過程中,有時也會由于主客觀各方面條件的限制而不能全面地、正確地認識事物,如因一時疏忽或相應的法律知識掌握不夠牢靠,把某些方面欠缺合法性的合同公證為合法有效的合同。個人認識能力的有限性帶來錯誤的不可避免性。由此,彌補錯誤的措施就具有了必然性。百分之百杜絕錯誤的發生是不可能的,因為人無完人。那么通過相應的制度設計盡量消除錯誤所產生的損害,補償有關當事人的損失,即是保障法律制度有效暢通運行的必要條件。公證賠償責任正是基于此原因而成為公證法律制度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從法理學的角度講,每一個參加法律關系的人,都應當對其行為負責,獨立的人格與獨立的責任能力是緊密相聯的。責任的存在一方面可以約束當事人依法辦事,另一方面亦可在一方越過法律所劃定的界線時,強迫其對自己的行為后果負責,彌補相應當事人由此而遭受的損失。公證機構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關系主體,應承擔其代表國家行使證明權的行為所產生的法律后果,其中包括因錯誤公證或不當公證所產生的法律后果。而承擔這一法律后果的具體形式就是公證賠償責任。
公證賠償責任的現實必要性。公證機構建立了完善的公證賠償責任制度,一方面可以激勵公證員認真辦理各項公證業務,努力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避免出現錯證,這無疑會大大提高公證機構的服務質量,服務質量的提高同時會帶來信譽的提高。另一方面,因公證錯誤而遭受損失的當事人如能得到賠償,其對公證機構服務質量的好壞及信譽的高低必將給予肯定性評價,日后也會更加放心地來申請公證。因此,無論是對公證機構還是對公證申請人,公證賠償責任制度的建立都實有必要。
三、公證賠償責任制度之現狀
我國現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證法》對公證賠償責任制度有了明確規定。對于因錯誤公證或不當公證對當事人造成的損失應如何處理法律有了規定。這是公證制度完善的一個舉措。
四、公證賠償責任制度之構建
(一)公證賠償責任的主體
公證賠償責任的主體包括兩方面的主體:一是公證賠償義務主體,一是公證賠償請求人。公證員因錯誤公證或不當公證給當事人造成損失時,該公證員所在的公證機構為賠償義務主體。公證機構在賠償有關當事人的損失后,可以向有故意或重大過失的公證員追索全部或部分的賠償金。公證賠償請求人是指因錯誤公證或不當公證而遭受損失并有權向相應機關提出賠償請求的當事人。
(二)應負賠償責任的情形
公證機構及公證員有下列情形之一并給當事人造成損失的,遭受損害的當事人有權請求獲得賠償。
1.無正當理由不予受理、不予公證、撤銷公證書或拒絕撤銷公證書的;
2.無正當理由拖延期限的;
3.違反公證程序規則的;
4.違反關于公證管轄規定的;
5.所公證的合同、協議文件中存在明顯差錯的;
6.未查清公證事項的基本事實或未正確適用法律的;
7.其他致使公證書不真實、不合法的行為。
(三)公證賠償基金的建立與管理
為了保證公證機構的賠償能力,公證機構建立了專門用于償付公證責任賠償費用的專項基金。各公證機構應按上一年度全部公證業務收入總額提取3%作為公證賠償基金。所提取的公證賠償基金的2/3應上交省或直轄市公證員協會,1/3留在公證處。省或直轄市公證員協會應向保險公司投以公證機構為被保險人的本省或本市范圍內的全行業公證責任保險。上交的公證賠償基金不足以支付保險費的,以各公證機構的賠償基金補足。公證賠償基金用于繳納公證責任保險費以外的余額為公證賠償后備金。由省或直轄市公證員協會和公證機構分別管理所掌控的部分。當發生公證賠償責任時,應先以保險公司賠付的公證責任保險金支付賠償費用。不足部分從公證機構管理的公證賠償后備金中支出,仍不足的,從省或直轄市公證員協會管理的公證賠償后備金中支出。
(四)公證賠償程序
因錯誤公證或不當公證遭受損失的當事人可以向公證機構或者其同級司法行政機關提出賠償請求,公證機構或者同級司法行政機關應在收到申請之日起一個月內作出給予賠償或不賠償的決定。逾期不予賠償、不作答復或者賠償請求人對賠償數額有異議的,賠償請求人可以在接到決定之日起十日內向上一級司法行政機關申請復議。復議機關在收到復議申請之日起一個月內作出復議決定:
1.公證機構或同級司法行政機關不予賠償的決定正確,維持公證機構或司法行政機關的決定;
2.公證機構或同級司法行政機關賠償數額適當,維持公證機構或司法行政機關的決定;
3.公證機構或同級司法行政機關不予賠償的決定不正確,撤銷該決定,并確定賠償數額;
4.公證機構或同級司法行政機關賠償數額不適當,確定適當的賠償數額。
當事人對復議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復議決定之日起十日內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當事人也可以不經過此內部救濟程序而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人民法院應按照相應的民事程序作出決定,或調解或作出判決。□(編輯/丹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