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雪 趙文忠
[關鍵詞]農村信息化;重大工程;基礎設施;信息資源;服務體系
自農村信息化建設提到國家議事日程上之后,由中央、地方政府出資先后進行了一系列重大的工程建設,從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到信息資源建設以及信息服務體系建設方面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極大地推動了農村信息化的快速發展,使我國農村信息化建設進入了嶄新的發展時期。現將我國農村信息化建設的重大工程總結概述如下。
一、金農工程
金農工程是1994年12月在“國家經濟信息化聯席會議”第三次會議上提出的,2005年正式開始實施。目的是加速和推進農業和農村信息化,建立“農業綜合管理和服務信息系統”。
金農工程建設所需投資以中央投入為主導,地方投入為基礎,采用國家、部門、地方和社會等多條渠道籌集,以財政撥款為主,銀行貸款為輔,利用外資為補充的多種方式解決。金農工程預計投資12億元。第一階段投資5.7億元,其中各級財政撥款占87.5%,貸款占12.5%。第二、三階段投資6.3億。
金農工程建設目標:建立信息應用系統,構筑農業信息網絡,造就信息服務隊伍。在現有基礎上,利用先進適用的信息技術手段,開發并運行由支持宏觀決策、支持生產經營的各類應用系統組成的多元化的信息應用體系及相關的大型數據庫群,加速農業綜合信息數據庫群和信息應用系統的建設,建立農業綜合管理及服務信息系統;加大農業電子信息基礎結構建設力度,逐步建成依托國家傳送基干網和電信業務網、廣播電視網、計算機信息網,能夠滿足農業宏觀調控、微觀導向和農村社會化服務要求的中國農業信息網;培養一批既懂農業又懂經濟,既懂技術又懂管理的農業信息人才,造就一支信息資源開發和信息技術應用的服務隊伍。
金農工程的建設重點:一是開發四個系統:其一是初步建成農產品市場預警系統:選擇部分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和敏感農產品,通過建設數據采集、分析、會商、發布等四個工作平臺(數據平臺、分析平臺、會商平臺、發布平臺),完成數據集成、警情確認和信息發布工作。建立固定發布窗口和穩定傳播渠道,傳播、發布農產品市場預警信息,為農產品生產經營者提供服務。其二是完善農村市場服務系統:在中國農業信息網開發供求信息公共服務平臺,通過各地農業部門網站聯網運行,集成全國供求信息,實現用戶發布、查詢信息“一站通”。農產品批發市場價格信息服務系統是一個通過網絡進行市場價格采集發布的系統。目標是要改進農產品批發市場價格行情采集分析平臺,擴大聯網范圍,實現400家全國性和區域性農產品批發市場聯網。其三是啟動農業科技信息聯合服務系統:部、省兩級數據中心根據統一的目錄體系,分別整合農業科技信息資源,建立存儲文字、多媒體等多種形式的數據庫群。其四是推進農業管理服務系統:在網上公布農業部門主要業務工作規范,建立開放的政務管理數據庫,開發網絡辦公系統,逐步實現行政審批和市場監督管理事項的網絡化處理。重點使農藥、獸藥、種子等農業投入品的生產、經營許可和登記管理、無公害食品等農產品的審定、驗證登記,以及質檢機構等有關市場主體的認證、管理等事項達到網絡化。
二是開發與整合三類信息資源:整合部內信息資源,建立穩定的涉農信息收集、溝通渠道;建立起與海關總署、糧食局、供銷總社、國家計委、外經貿部等涉農部門的信息支持協作機制;開發國際農產品生產貿易信息資源。
三是建立兩支信息服務隊伍:一支是高素質的農業信息管理服務隊伍。計劃用3年時間,完成3萬人的培訓任務。另一支是農村信息員隊伍,依靠村組干部、農村經紀人、產業化龍頭企業、中介組織和經營大戶等,通過培訓考核和資格認證,建立農村信息員隊伍。
二、村村通工程
“村村通電話”工程:我國從2004年1月份起,全面啟動“村村通電話”工程。其標準是:在全國基本實現行政村通電話,每個行政村至少開通兩部電話(可以是固定電話或移動電話甚至衛星電話),其中一部是有人值守的公用電話。“村村通電話”工程主要目的是解決農村通信發展滯后的問題,主要采取兩種方式,一種是短效機制,即指定電信運營商分片包干,承擔普遍服務義務,一種是長效機制,即通過政府補貼,建立電信普遍服務基金。村村通電話工程從2004年初至2007年9月底,共計由6家基礎電信運營商投資200多億元,為70 652個無電話行政村和1萬余個20戶以上無電話自然村建成通信設施并開通電話,全國行政村通電話的比重達到99.2%,20戶以上自然村通電話比重超過90%,農村地區固定電話普及率達到16.8部/100人。全國已有26個省(區、市)實現全部行政村通電話,4個省市實現20戶以上自然村通電話。
“村村通廣播電視”工程:村村通廣播電視工程從1998年正式啟動,到2006年6月,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累計投入資金36億元,基本解決了全國已通電的11.7萬個行政村和10萬個50戶以上自然村近億農民群眾收聽收看廣播電視的問題。2008年國家發改委、廣電總局全面啟動全國20戶以上已通電自然村村村通廣播電視工程建設,將在2010年底前完成“十一五”村村通工程建設任務,解決邊遠地區“村村通”廣播電視問題。
全國農村技術市場信息“村村通”工程:由科技部主持,是全國農村技術市場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主要目的是整合農村科技信息和實用信息資源,提高信息服務質量和水平,創建能為農民提供即時服務的農村公共信息平臺,利用信息技術終端產品,建立針對農民需求的農村技術市場信息系統,探索有效的信息服務和經營方式。
三、“農村市場信息服務行動計劃”工程
為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農村市場信息體系建設和搞好信息服務的精神,按照《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個五年計劃的建議》和中央農村工作會議的有關部署和要求,“信息服務行動計劃”立足為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農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和農民增收提供及時、準確的信息服務。從2001年起,計劃用3到5年的時間,建立起覆蓋全國省、市、縣、大多數鄉鎮以及有條件的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農產品批發市場、中介組織和經營大戶的農村市場信息服務網絡;進一步發揮各級新聞媒體、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和農業廣播電視學校的作用,加大農村市場信息的傳播力度;建立一支15萬人的農村信息員隊伍,健全鄉(鎮)、村兩級信息傳播網絡。通過新聞媒體、農村經濟信息網、農廣校、農村信息員隊伍和農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的密切合作,形成橫向相連、縱向貫通的農村市場信息服務網絡。通過“抓窗口,抓龍頭,抓資源,抓延伸,抓隊伍”,形成集信息采集、加工、發布、服務于一體的農村市場信息服務體系。
基金項目: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建設項目(2005DKA31800)□
(編輯/劉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