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 琳
[摘 要]職業院校大學生的學習心理有其自身的獨特性,本文從職業院校學生的特點、學習現狀和存在的問題等幾個方面探討了職業院校大學生的厭學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心理調適措施.
[關鍵詞]厭學;學習心理;職業院校
高職高專院校的學生作為大學生組成的一部分,他們有著自己的特殊性,作為將來生產第一線的現場工程師,高職高專院校的學生不僅要學習理論知識,更重要的要掌握專業操作技能,從這種角度來說,高職高專院校的學生更需要具有極強的學習能力,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進程, 高職高專教育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高職高專院校學生的學習心理也發生著變化,出現了新的問題和挑戰,特別是出現厭學情緒的學生人數較之以往有了較大的增加,因此對職業院校大學生厭學問題的探討更顯得尤為重要,本人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在此對這個問題進行了論述,希望能夠為我國高職教育的發展貢獻自己的綿薄之力。
一、職業院校學生的特點
職業院校的學生自身存在著較之本科院校的學生截然不同的特點,正是這些特點決定了他們在學習上出現了厭學的情況,對學習缺乏熱情。
1.自我要求不嚴,不良習氣較重,沒有責任感。
2.學習上不刻苦,學習方法欠缺,不求上進。
3.逆反心理嚴重。
4.學生心理問題日漸明顯。
二、職業院校大學生的厭學表現
根據對職業院校學生自身特點的分析,我們可以就當前職業院校大學生的厭學心理的表現程度分為以下三個方面:
1.程度較輕的表現為被動的,盲目的學習。這類學生沒有經過主動選擇而確立的學習目的,學習的動機不是來自個體內部,而是來自外部(即為了應付考試)。考什么就學什么,超過此范圍的就厭學。還有一類學生倒曾有過很多目標,但都是為了迎合同輩團體的輿論而制定的。別人學什么,自己就學什么,在搖擺不定中搞“多頭出擊”。一旦遇到一點兒挫折,便放棄一切努力,而采取一種對什么都厭學的態度,自暴自棄。
2.程度次重的表現為厭學專業理論課。課堂上,老師講老師的,學生干學生的,有的干脆逃課以示“抗議”。這些學生認為,專業課本有兩種用途:一是考試前搞突擊用:二是畢業前當紙賣掉。在他們眼里,學習就是看小說,讀娛樂性報紙雜志,并以此作為自己的主業,一味沉浸其中,越陷越深,而對抽象深奧的專業理論課則越發抵觸。
3.程度最為嚴重的表現為根本不學習。不但專業課不學,其他課程也不學。一門心思用在人際交往上。在他們看來,交朋友比學習重要,將來步入社會后,朋友給自己帶來的實惠要比知識大得多。再有極少一部分學生把全部心思都花在感情的糾葛中,學習對他們來說就是一種負擔,強烈的厭學情緒日漸滋長,最終毀了雙方的前程。
三、職業院校大學生學習心理的調適
不管職業院校大學生的厭學屬于以上的何種情況,其厭學帶來的危害都顯而易見。從學生個人來說,專業功底不扎實,綜合素質提不高,實際上等于沒有完成大學培養的任務,屬于不合格“產品”;從學校來講,學生厭學,學風下降,必然導致教學質量滑坡,其負面影響可想而知;再從社會用人角度來看,將不合格“產品”輸入市場,將一種不良的精神面貌和一種頹廢情緒帶入工作單位,不僅不利于大學生的健康成長,而且有損學校形象,也會給單位工作帶來影響。因此我們應該積極采取措施對職業院校大學生的學習心理進行干預,使其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學習當中去,最終成為國家和社會的棟梁之材。
1.激發學習內在動機,培養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機,最根本的要注重從學習活動過程感受學習的積極意義,并且在此過程中形成自我的內在價值體驗,能夠對自己的認知活動感興趣,能夠為自己的進步而激動,能夠為自己的成功而興奮。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曾對一大批杰出人物進行調查,發現了他們具有的一個共同特征,是對自己的創造沖動和其他成功欣喜若狂的如癡如醉之感,馬斯洛稱之為“高峰體驗”。高峰體驗的幸福之感能夠讓人們強烈地感受到自我存在的價值,高峰體驗成為人們實現潛能的強大內在動力。因此在教學中教師盡可能的使每一位學生都有機會在學習中產生積極的體驗并不斷增強這種內在積極體驗,激發他們的內在學習動機,使學生能夠保持持久的學習熱情。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由此可見,濃厚的學習興趣也是一種內在的驅動力,可以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學習的效率。大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在對專業知識了解、需要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實習、實訓、考察等多種教學手段使學生對自己所學專業逐步熟悉、逐步理解,對專業學習的需要感到不滿足,那么也就產生了興趣,從“要我學”轉變為“我要學”,化被動為主動。
2.加強對學生就業觀心理的指導和職業生涯規劃。“一個人若是看不到未來,他就掌握不到現在。一個人若是掌握不住現在,就看不到未來”。有的大學生由于所學的專業并不是自己的選擇(如填報的專業是父母或老師的意愿),入校后因專業和興趣不對口,往往有“明珠暗投”之感,對專業學習缺乏熱情。加上平時與專業教師、高年級的同學接觸機會較少,因而對自己所學的學科常常是一知半解;還有的大學生則認為自己所學的專業不是熱門專業,與其他專業的同學相比會產生自卑感和挫折感。這是造成學習動機缺乏從而影響學生學習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不少大學都采取了一些相關措施,對入學新生加強專業知識教育,明確大學學習的意義,培養學科興趣,確立適當的學習目標,但是僅有這些還是不夠的。大學生時代正是處于職業生涯的探索階段。面對人才市場的激烈競爭使得大學生學習過程中暴露出種種心理問題,在這種狀況下,加強大學生就業觀心理指導和職業生涯規劃顯得尤為重要。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應當是個性化的,是量體裁衣的,但基本步驟是一致的,即包括自我評估、確定目標、制定措施、生涯評估四個步驟。
3.明確學習目的,端正學習態度,掌握有效學習方法,合理安排時間。人們通過研究發現,著名高校和一般高校的學生在聰慧性上均無顯著差異,他們只是在目的性、自律性、獨立性和實驗性方面存在著顯著的差異。可見,大學生能否成材,能否發展,個人的學習態度和努力程度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大學生已經跨入成年期,應該明確地認識到學習是自己的責任和義務,是為自己將來走向社會積累能力和資本,也是提高自身價值的過程。因此在學習活動中,應該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合理利用時間,加強學習的計劃性,科學安排好課余時間,才能有效的達到預定的學習目標。
4.加強教師培訓,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除了學生方面的因素之外,教師的教學方式也是導致學生產生厭學情緒的一個重要因素之一。傳統的教學模式的弊端在于教學內容遠離學生的經驗,使學生覺得學習無味,教學方式不切合學生實際使學生對學習產生厭倦。因此作為教師首先應該幫助學生明確努力的方向,建立合理的競爭機制;其次完善課程設置,充實教學內容,激活教學過程;最后使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生活。
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溫家寶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強調,要“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而作為職業教育基地的職業院校,更是肩負著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責任。本人在此對職業院校大學生的學習心理進行了淺薄的分析和探討,相信在更多有知之士的努力下,我國的職業教育會有更加絢麗的明天!
參考文獻:
[1]陳國梁.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M].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03.
[2]何金彩,唐聞捷. 大學生心理健康與發展[M].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
[3]李曉文. 學生自我發展之心理學探究[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4]馬存根.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
[5]徐長松,黃成惠.大學生心理概述[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8.
[6]陳小明. 當前我國職業教育教學觀探析[J].職教論壇,2006,(10).
[7]楊偉才. 大學生學習心理對學風建設的影響[J]. 福建工程學院學報, 2005,(10). □
(編輯/丹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