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蕊
[關鍵詞]鐵道兵;解放戰爭;護路
鐵道兵,曾作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的一個重要兵種,在新中國的建立、發展歷程中,立下了特殊的功勛。這支英雄的部隊,誕生于解放戰爭時期的黑土地,伴隨著解放戰爭的隆隆炮聲發展、壯大,走向全國。
一、武裝護路
日本投降后,東北鐵路陷入癱瘓狀態。不少車站、工廠被燒毀,戰略及通訊設備遭到破壞,修復鐵路和恢復運營十分困難。當時土匪、特務、國民黨“地下軍”不斷搞破壞活動,致使撞車、翻車、脫軌傷人事故經常發生。鐵路是先行官,它對建立與鞏固東北解放區,支援前線作戰,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我軍所到之處,立即派出得力干部接管鐵路,成立新的鐵路辦事機構。東北解放區人民鐵路的建設及發展是在戰火中及其困難的條件下開始的。面對嚴峻的局勢,為發揮鐵路在建立根據地、支援前線中的作用,我黨于1945年10月開始組建武裝護路隊,執行武裝護路和協助接管鐵路的任務。1946年6月又建立了統一的領導機關——鐵路司令部。同年秋,又將東滿、西滿及綏化地區的護路隊,歸屬鐵路司令部領導。護路隊以營、連為單位,分布在鐵路沿線車站、橋梁、隧道、水塔等重要部位,保障鐵路安全暢通,并配合鐵路員工進行突擊搶修鐵路、橋梁的任務。1946年12月,鐵路司令部改稱東北民主聯軍護路司令部,司令部駐哈爾濱,下轄東滿、西滿護路軍。護路隊8 500多人,活躍在東北5 000多里的漫長鐵路線上,完成了護路和維持鐵路沿線一帶治安剿匪的任務。1948年2月,根據戰爭形式的需要,護路軍中的4個團,合編為鐵道一團、二團,配合鐵路員工直接參加鐵路搶修,并擔負前沿鐵路軍事運輸武裝護路任務。同年7月5日,經中央軍委批準,以護路軍為基礎,補入二線兵團8 500余人,并吸收1 200余名工人技術干部和鐵路職工,組建了東北人民解放軍鐵道縱隊(又名鐵路修復工程局),總兵力達19 000余人,受東北軍區總部和東北交通委員會雙重領導。
二、全力支持
鐵道縱隊從誕生開始,就一手拿鋼槍,一手拿工具,擔負著為軍事戰略和新中國鐵路事業服務的雙重任務。
遼沈戰役期間,在“解放軍打到哪里,火車就開到哪里”的號召下,鐵道縱隊全力支前。部隊調動大兵團作戰,糧食彈藥供應,尤其是特種兵部隊的裝備,需要鐵路運輸來完成。鐵道縱隊的干部和工人積極配合野戰軍的作戰部隊,將滿載軍屬物資、糧食、彈藥的車皮源源不斷地運送到指定部位,保證了后勤的供給。鐵道縱隊第一個大型搶修工程是搶修陶賴昭松花江鐵路大橋。由于我軍的節節勝利,加劇了敵機的轟炸和破壞次數,橋梁附近經常是火海一片,該橋九孔,被炸落五孔。戰士們和鐵路職工及其家屬,男女老幼齊上搶修戰場,邊學邊干,戰勝無數困難,克服重重阻礙,歷時3個月,大橋于10月24日勝利竣工通車。在極其秘密的情況下,鐵道縱隊把集結在四平和東線等地的大兵團,及時隱蔽地運到錦州前線,有力地支援了戰役的順利進行。
遼沈戰役結束后,隨著東北人民解放軍入關作戰,鐵道縱隊的任務,也從東北轉向全國。12 月11日,鐵道縱隊日夜搶修,迅速修通了北寧線,有力地支援了平津戰役和四野南下作戰。
1949年5月,中央軍委命鐵道縱隊改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團,隸屬軍委建制。1953年9月,中央軍委命令鐵道兵團與鐵道工程部隊統一合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王震為鐵道兵司令員兼政委。此后,這支從哈爾濱走出去的英雄部隊,繼續戰斗在祖國的大江南北,為新中國的國防工程和地方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完成了黨和人民賦予的各項任務。
□(編輯/李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