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巍
[關鍵詞]媒體;輿論;法人名譽;監(jiān)督
一、新聞媒體輿論監(jiān)督權與公民、法人名譽權沖突的現(xiàn)狀
新聞媒體名譽侵權主要是指行為人通過大眾傳播媒體刊登、播出有損特定人行象的行為。“公民或法人的社會活動是新聞報道的主要內容,而名譽權與之密切相聯(lián),所以,新聞媒體和新聞記者稍有不慎,就有可能構成對公民或法人名譽權的傷害。”新聞媒體名譽侵權與一般侵權行為相比,具有傳播速度快、影響范圍廣的特點,因此給相對人造成的侵害也較其他的侵權行為更加嚴重。從法理上說,新聞報道行為的違法性是侵權責任的構成要件,新聞媒體侵害名譽權的抗辯事由的存在可以證明新聞媒體沒有違法,這是新聞媒體自我保護的一道防線,是平衡公民的表達權、知情權與公民或法人的人格權的產物。正當?shù)男侣勛杂蓱{借它的保護而得以存在和運作,不至于因為與公民或法人的名譽權的沖突而動輒得咎。新聞輿論侵害名譽權是一種特殊類型的民事侵權,因此除了具有普通民事侵權的抗辯事由外,新聞媒體還享有一些特殊的抗辯事由。我國對新聞媒體輿論監(jiān)督權與公民、法人名譽權的平衡還沒有系統(tǒng)化和完整化的規(guī)定,目前學界比較認同的新聞媒體侵害名譽權的抗辯事由主要有新聞報道的內容基本真實、公開的權威消息來源、當事人的同意和客觀公正的評論。
二、新聞媒體輿論監(jiān)督權與公民、法人名譽權平衡的比較法考察
新聞自由與名譽權發(fā)生沖突時,如何界定新聞媒體輿論監(jiān)督權與公民、法人名譽權的邊界以化解矛盾,成為司法實踐中的難題,也是憲法學研究的重要課題。為此,筆者引入比較法研究的方式,以美國等四個國家為例,為解決新聞媒體輿論監(jiān)督權與公民、法人名譽權沖突的立法、司法實踐提供指導。
1.美國。美國憲法修正案第1條規(guī)定:“國會不得制定限制言論或出版自由的任何法律……”并規(guī)定了四種適用的理論標準,即絕對主義、“明顯的和即刻的危險”標準、各種利益的特別權衡、定義上的平衡。在誹謗訴訟中,法官并不逐個案件就具體情況決定名譽或言論表達的重要性,而是針對不同類型的人的名譽受到損害的情形進行權衡。在此基礎上,他們制定了不同的規(guī)則,適用于公眾人物與一般人提出誹謗訴訟的權利,在平衡名譽權與言論自由的關系時區(qū)別對待公眾人物與一般人物。當某些利益的重要性超過憲法修正案所載利益時,保護前者;否則,理所應當?shù)乇Wo后者。可見,特別權衡法具有實用主義的優(yōu)點。在適用利益衡量理論解決新聞媒體輿論監(jiān)督權與人格權的沖突時,考慮人格權主體的不同十分必要。
為了使公眾能更廣泛地收集政府的信息,美國于1966年制定了完備的《信息自由法》,該法廣泛地賦予大眾對其行政人員的監(jiān)督權和知情權,是美國法律保障政務公開和輿論監(jiān)督權的重要體現(xiàn)。 “公職人員就公共事務以名譽權起訴他人,則必須證明言論者有現(xiàn)實性的惡意,如果僅證明被告屬于疏忽或過失,名譽侵權不成立。”所有與公眾有關,足以引起“公眾興趣”的人因批評而受到傷害時,除非他能夠提供證據(jù)證明該言論是出于“真實的惡意”,否則便無法以“誹謗罪”或“名譽受損”起訴。
2.英國。英國的名譽侵權法可以追溯到1275年制定的《高級官員名譽侵權法》,當時不論敘述事實是否確鑿,發(fā)表言論者都要被追溯。現(xiàn)行的英國名譽侵權法制定于1952年,這部法律為名譽侵權所下的定義是“公布使普通人評價下降的言論”,而并不考慮是否有使原告評價下降的意圖,英國法律也采取了判例和特別法相結合的方式處理新聞媒體輿論監(jiān)督權與公民、法人名譽權的沖突。為確保信息的公開和一般民眾的表達自由,20世紀80年代,英國相繼制定了《數(shù)據(jù)保護法》、《地方自治法》、《個人資料法》。90年代提出了“市民憲章”政策,以便于人們評價公共服務機構及其工作人員,對其實行相應的輿論監(jiān)督。
3.德國。在德國,當新聞媒體輿論監(jiān)督權與人格權沖突時,也是通過利益衡量方式解決,依公法學上比例原則,個案決定何項基本人權在何種范圍內需作何種程度之讓步,何項權利優(yōu)先受保護。德國甚至為避免新聞媒體輿論監(jiān)督權與其他權利的沖突,把權益衡量義務與履行謹慎義務一起規(guī)定為新聞媒體的從業(yè)義務,要求媒體在傳播報道各種具體事件前就進行權益的考量,以決定行使新聞媒體輿論監(jiān)督權,還是保護人格權。
4.日本。日本屬大陸法系國家,和德國、法國一樣,沒有相對獨立的名譽侵權法,但日本在法律中對名譽權予以明文規(guī)定,并根據(jù)民法對侵權行為給予救濟或通過刑法保護名譽權。當然日本法中名譽侵權也有抗辯事由:(1)與公共利益相關的事實,即有關政府及公職人員的報道,即使他們的私生活也與公共利益有關;(2)公共目的,即排除敵意情感和人身攻擊;(3)真實性證明;(4)真實性誤信,即記者對事實本身和相關人員進行了充分的合適,但最終仍然錯誤地認為是真實的事件;(5)公正評論;(6)證明責任,即被告出示證據(jù)證明自己可以負責。在日本,當新聞媒體輿論監(jiān)督權與公民、法人名譽權沖突時,主要有兩種學說。一種是“個別比較衡量論”,即當憲法上兩種價值發(fā)生沖突時,根據(jù)個別案例,分析新聞報道的社會利益與個人利益蒙受到的損害,將兩者比較衡量,當確定保護前者利益較大時,承認新聞自由;如確定保護后者所獲利益較大時,尊重個人名譽權。另一種理論是“界限確定衡量論”,不對個別事例進行利益衡量比較,而從憲法原理出發(fā),承認表現(xiàn)自由的優(yōu)越地位,因為憲法所保障的言論自由是絕對價值,保障國民對國家政治信息知情權占首要地位,而名譽權是相對價值,其自由可在一定程度上予以限制。根據(jù)這個原理決定適用原則,不同案例適用同樣原則。
三、結語
通過上述考察和比較,我們可以看到,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對于新聞媒體輿論監(jiān)督權與公民、法人名譽權均給予了較為細致的保護,都不同程度地采納了利益衡量的方法,只是在具體的衡量方式上,有的采用了個案衡量的方式,有的采用了統(tǒng)一衡量的方式。在保護的同時,當兩者發(fā)生沖突時,各國又不約而同地遵循并維護著另一項原則——公共利益原則,即“法律盡力維護共同擁有社會生活的眾人共有的生存發(fā)展的利益”。這一點可以從各國將正當?shù)男侣劽襟w侵犯名譽權的免責要件中得到印證。權利本身具有公共性和社會性,因此權利的行使要求權利在個人利益以及社會利益之間協(xié)調。司法機關在介入新聞糾紛時,在涉及社會公眾的基本利益時,只有適當?shù)南蛐侣劽襟w作出傾斜,才能實現(xiàn)新聞媒體輿論監(jiān)督權與公民、法人名譽權的合理平衡。□(編輯/劉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