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巖
[關鍵詞]網絡時代;電視節目;新聞
互聯網絡的發展雖然只有短短10年,但是世界電視已經有80年歷史,中國電視也走過了50個春秋,又逢中國改革開放30多年。在這些中國發展歷史上關鍵的節點上,電視是社會變遷忠實的記錄者、冷靜的思考者和發展的推動者。電視“熱定行”、理論“冷思考”,我們研究中國電視的發展,這對中國電視的創新,有著重要的現實和歷史意義。
網絡的發展對于電視節目是帶有裂變式的革命。當前我國有1 290套電視節目,4億多臺電視機,電視節目的覆蓋率是96.6%,有92%的人收看電視,電視主要有檢測功能、傳播功能、文化功能、商業功能、娛樂功能等幾大功能。最新的研究數據表明,中國的網民數量已經達到了2.53億,已經超過了美國的網民數量(2.18億)。中國網民的規模已經居世界第一。互聯網在當今這個時代,它儼然已經會成為一個新媒體,同時它的發展給電視帶來的極大的沖擊。在網民當中,看新聞的已經占到了總數的八成,中國網民的新聞閱讀率高于美國(71%)和韓國(67.1%),這也表明,網絡對于電視節目的沖擊和影響已經是革命性的。
一、電視時政新聞民生化,新聞語態悄然變化
首先簡要回顧一下電視新聞的發展歷程:電視新聞的發展大概是十年一個輪回。“新聞聯播”是1978年誕生的;1993年“東方時空”創辦,改變了中國人早晨不看電視的生活習慣,同時也開辟了“平民語態”;2003年,央視新聞頻道開播,這個發展的歷程是與我們時代的發展同步的。中國大的改革和決策方向是從上到下的,新聞的改革發展也是隨著改革開放的時代推進在不斷變革。去年中央電視臺取消評論部,“焦點訪談”的節目形態也在發生著悄然的變化,尤其是在“五一二”大地震之后,通過新聞的披露、現場直播等,還原了新聞的魅力。經過了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年,我們才有了比較寬容的環境,大家也有了比較寬容寬松的學術氛圍。
另一個方面是新聞語態的變化。過去的新聞多是“新聞聯播”體、新華體,而現在我們是以親和的、親民的語態在報道,也就是親民語態,這是一個很大的轉折。理念的轉變很難,人的思想轉變也更難,要想把它轉化成行動表現出來就更加的難。當前還出現了其他幾種值得關注的語態:一是“懸疑語態”,在中央十套的“講述”、“百家講壇”、“探索與發現”、“人與自然”中表現得淋漓盡致,也可稱之為講故事的語態;二是“叫賣語態”,現在的電視不僅僅是新聞媒體,同時它也具備商品屬性和產業屬性,這也如同一枚硬幣的兩面,一面是媒體宣傳、社會 的功能,另外一面是產業功能。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它的人數和規模在不斷地壯大,而它的發展空間還很大。我們大膽地預測一下,在未來,電視語態的發展會在專業頻道出現一對一、點對點交流的“私密語態”節目類型可能會是心理咨詢等方面;互聯網是沒有國界的,“開放語態”能促進國際的交融。
二、電視專題節目敘事方式的新變化
媒體具有信息傳遞功能、娛樂功能、知識傳遞功能在內的六大功能,根據需求的不同,也出現了媒體功能的“混搭”。目前的專題節目注重綜合性和益智性,敘事方式也發生了變化。央視十套的“講述”,在抗震救災期間播出了《我的班長我的班》,講述了消防官兵救人的過程。如果按照過去專題片的做法,一定是要交代時間、地點,然后開始敘述如何去救人,敘述都是按照時間的順序展開。如果按照過去一半的做法主講人一定是班長,為了樹立一個英雄形象,再加上第三人的旁白,而《我的班長我的班》選取的主講人是一個普通的新戰士,而不是班長,敘述了這名戰士在這幾天當中的眼光所及以及感受,講述了他的班長如何救人,他們班其他戰友如何救人的。這樣的敘事方式,主講人的選取,改變了中國電視專題節目的敘事方式,角色選取的不同,他的目光所及所反映出來的世界也是不同的。電視節目首先是藝術,如何讓它好看?通過講故事,就能夠讓節目產生一定的空間,從側面去烘托英雄人物。
三、電視紀錄片關注點的變化
從《話說長江》再到《再說長江》,我們看到了紀錄片的變化。從過去反映自然風貌相對較多,而現在是人與自然,天、地、人的融合。紀錄片也在悄然發生著轉變,從主題的開掘方面,紀錄片的主角在發生著變化,從最初的自然風物,逐漸在向人發生轉變,反映人的生存狀態,反映人在社會變遷中的命運,這也與“人本主義”緊密相連。《再說長江》就是通過普通人的視角來反映時代的變遷,來反映宏大敘事、宏大主題。再如《大國崛起》這樣宏大的敘事,在很多地方都不可能顧及到很多細微之處,但在該片當中它采訪到很多的人,包括一些外國的專家、史學家,也包括片子當中的一些故事,都是細致入微的,通過這些細節的挖掘,使得觀眾能夠真切地看到美國、英國等國家真正崛起的原因,同時片中也不乏正論的色彩。
現在的紀錄片制作,一改過去政論色彩過重的宏大敘事,細節注重不夠,也做不到感人。融入了很多現代科技革命的元素,《再說長江》后期制作的用光和包裝技術,制作者的構思和設想,都能通過現代科技來實現。由于受收視指標的制約,目前紀錄片的生產已經為數不多,央視著重于宏大敘事的題材,省級臺里只有上海臺紀實頻道,陜西臺國際部在紀錄片方面在全國也是數得上的,苦苦的堅守,也是一個臺對于文化品位的堅守。
四、電視娛樂功能的凸顯,選秀節目潮起潮落
選秀節目是一個舶來品,“大洋此岸的蝴蝶扇動翅膀,于是大洋彼岸的土地旋風頓起。”真人秀節目2000年在中國迅速竄紅,首先是在廣東臺的“生存大挑戰”,之后央視的“夢想中國”、上海東方衛視的“我型我SHOW”。但真人秀節目的轉折點是在2004年“超女”的出現。當時的“超女”是15萬人報名,上千萬人成為“粉絲”,4億人次的收看,收益是7.66億元,創造了20億的商業品牌價值。
真人秀節目之所以這么火,原因主要是大眾文化消費需求與電視媒體的結合,2000年之前的綜藝娛樂節目需要升級換代,“超女”迎合觀眾尋找自己的人生,尋找自己的夢想你的需求。由于冠名、廣告,包括選手的服飾、音樂,把整個電視元素都調動起來了,選手粉絲團、手機短信的支持有著巨大的商業潛力。
隨著網絡的不斷發展,使得電視的收視率在不斷下降,大致有30%的年輕人是通過網絡看電視或者是不看電視,每周上網的平均時間是16.2小時,今年收看電視的時長比去年下降了百分之一點幾。因此網絡媒體與電視媒體如何融合,需要電視工作者進一步去研究和探索。□(編輯/李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