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文學
[關鍵詞]城市報紙;地方報紙;本土新聞
當前,我國報業市場競爭異常激烈,在一個地方可供受眾選擇的報紙越來越多。面對“買方市場”的壓力,新聞的本土化、娛樂化、實用化已成為一種時尚。于是,在報業市場產生了一個較普遍的降冪排列現象:中央報紙的占有率低于地方報紙,地方報紙占有率低于城市報紙。市場占有率影響著媒體經濟收益、從業人員薪酬的高低,因而倍加受關注。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呢?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城市報紙的本土新聞多于地方報紙,媒體刊發的與讀者切身利益、生活環境相關的報道越多,讀者群就會越廣,廣告的回報率就越高,如此循環往復,良性循環的效果就愈加突出。那么,城市報紙包括地方報紙,如何才能做好本土新聞呢?
一、認清自己的“劣勢”
眾所周知,本土新聞具有貼近性、親和力強的特點,而城市報紙歸屬地方(即本土)管轄,是地方的黨政機關喉舌。按說,城市報紙挖掘本土新聞的優勢應是與生俱來的。但在實際操作時,一些群眾喜聞樂見的社會新聞往往受到限制,不得不打些折扣。從市場的角度看,這就是城市報紙在采編本土新聞上的“劣勢”。市報紙必須認清自己的“劣勢”,克服盲目樂觀情緒,揚長避短,做好本土新聞。
二、挖掘本土新聞的一般資源
毋庸諱言,城市報紙與駐地非本土報紙在爭奪重大問題性報道上基本沒有勝算。因此,要做好本土新聞,只有在深度挖掘上下工夫,惟有如此才能有所作為。首先,要運用好采編人員的規模優勢,在共享新聞資源上拼實力。城市報紙做本土新聞,具有采編人員多的優勢,問題是如何進行科學的分工,使自己的記者遍布各個戰線、基層單位及所有領域,以局部的占有拓展成全局的優勢,做到你無我有,你有我優,你優我全,給受眾最大的信息量。其次,運用好人緣優勢,鼓勵記者結交消息靈通人士、專家和普通讀者,用人格和親情的力量贏得更多的支持,使記者能在共享新聞資源外吃上“偏飯”。要努力培養專家型記者,讓他們不斷擴大新聞線索來源,寫出更多有影響力的報道。在這方面,不乏成功先例。省城媒體一位資深記者,在報道一塊嚴重影響行人安全的占道經營廣告牌過程中,經營廣告牌的廣告商找到記者本人,不是為說情,而是請這位記者報道自身遇到的不公待遇。原來,廣告商的母親在某大醫院治病時,醫院亂開藥、亂收費現象比比皆是。廣告商通過報道了解到這位記者的公正及“專家型”的能力,非但沒有因對自己的批評而產生記恨,相反,還將其作為可信懶的新聞人。再次,要堅持城市報紙特有的市場定位,給一般新聞資源以新的角度,形成新賣點。城市黨報要堅持權威性定位,以嚴謹的態度全面報道本土重大新聞。城市晚報要堅持市民化定位,使各類新聞順利與城市見面。
三、盡最大努力增大本土新聞量
互聯網的出現和突飛猛進的發展,使報紙的非本土新聞資源急劇膨脹,炒作這類新聞,城市報紙沒有任何優勢。一張地方報紙特別是城市報紙的實力,主要表現在本土新聞的獲得、編輯、處理上,媒體決策層經營管理能力的優劣,由此顯現無遺。
縱觀全國各大城市報紙,或改版,或增加版面,其主要目的都是提高報紙的本土新聞量。那么,如何增大本土新聞量呢?其一,改造專版,實現由雜志化向本土新聞化的轉變;其二,增加地方新聞的版面,城市報紙包括城市黨報要注意本土新聞的地域性,在辦好新聞的同時,盡量開辦區街新聞專版和郊縣新聞版,特別是郊縣新聞千萬不能忽視;其三,劃定本土新聞占有量的黃金分割線,使本土新聞占到50%以上。
新聞實踐中,存在著一個誤區,認為只有關于市民生活的報道才能吸引城市讀者。其實,選取獨特的角度,做好鄉村內容的報道,會吸引城市讀者更濃厚的興趣。2006年春,記者獲得一條信息,尚志一農家婦女丈夫患上了怪病,生活難自理,丈夫、公公一致讓農婦改嫁轉變生活境遇。為維系這個家庭,農婦決定帶著公公、前夫改嫁,組建了一個新的幸福家庭。賢農婦帶夫改嫁的奇特經歷在媒體報道后,引得城市讀者好評如潮,即便是對農村生活缺乏了解的城市年輕女性,都紛紛給編輯部打電話暢談自己的深切感受,給這個奇特的家庭捐款資助。
四、強化貼近百姓生活的輿論監督
報紙是否能夠貼近百姓、關注民生,已成為城市報紙競爭力的關鍵因素。一張報紙,如果充斥版面的都是“官樣文章”,說的盡是些官話、套話,讀者肯定不會“買賬”。相反,如果編采人員時刻關注百姓疾苦,以強有力的輿論監督維護百姓的根本利益,讀者群會與日俱增。
事實證明,一篇效果突出的輿論監督報道,能夠對當事人乃至整個讀者群產生深遠影響。2009年夏,哈市某小區的開發商違法城市規劃法規,背信棄義,在本來應該建設小廣場的居民院落里,動工興建建筑基礎,準備異地建造物業用房。一夜之間,工人在距離已進戶的小高層居民樓僅有6米遠處,挖掘出一個長近50米、寬38米、深9米的建筑基坑。在此期間,小區居民多人、無數次給執法部門打電話、上門信訪,結果無濟于事,一兩天之間,大坑挖成了,對周圍樓體形成了巨大威脅。《哈爾濱日報》曝光此事后,在追蹤報道中,規劃、行政執法、建設安全監察等部門,紛紛回避,都說這件事不在本部門監管范圍。面對復雜局勢,記者查閱大量城管法規、請法學專家“會診”,剖析相關部門的監管責任缺失問題。媒體連篇的追蹤報道,構成了強大的氛圍環境,也引起領導層的高度重視,勒令開發商在兩天內拉運土方,填平了這座建筑基坑。這組報道在當地引起強烈反響,讀者給編輯部的電話接連不斷。人們評價說,多年里,很少聽說有開發商“自己挖坑自己填”的先例。一段時期內,市民提供給報社的類似新聞線索接連不斷。
市場化經營的大勢下,讀者是上帝。媒體以強有力的輿論監督為“讀者上帝”服務,就會引起共鳴,進而不斷擴大讀者群。□
(編輯/丹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