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歌紅 于韜 于波 邱巖 郭萬才
肝癌是我國最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其發病與各種慢性肝硬化明顯相關[1-2]。鑒于我國是乙肝高發區,慢性乙肝患者高達3000萬人以上,因此,應用影像學方法盡早、客觀地診斷肝硬化基礎上的小肝癌,使其能夠及早地得到手術治療,具有重大的臨床價值[1]。筆者應用多層螺旋CT(Multidetector row computed tomography, MDCT)三期增強掃描對一組肝硬化患者進行影像學檢查,探討其在肝硬化基礎上發生的小肝癌診斷上的臨床應用價值。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6年7月~2009年6月間,沈陽市第七人民醫院、遼寧省腫瘤醫院收治的肝硬化患者188例,所有患者除確診為肝硬化外,其甲胎蛋白檢測均>500ng/ml且出凝血檢查無異常。其中,男109例、女79例,年齡34~81歲,平均59歲。
1.2 掃描方法 所有患者在掃描前6~8小時,禁食;掃描前半小時口服1%的優維顯稀釋液500ml充盈胃腸道?;颊呷⊙雠P位,采用GE Lightspee16層螺旋CT機對患者進行CT平掃及三期增強掃描,掃描范圍從膈頂至肝臟下緣。增強掃描時,應用高壓注射器自患者的肘靜脈以3ml/s的速度注入100ml優維顯注射劑,注射造影劑后25s對整個肝區進行動脈期掃描;注射造影劑后55~70s,對整個肝區再次進行門靜脈期掃描;注射造影劑后90~120s對整個肝區進行延遲期掃描。掃描參數選擇1.25mm/1.375/0.8s,120KV,240~300MA;重建算法采用標準算法。
1.3 MDCT圖像資料收集 所收集的MDCT資料包括:⑴CT平掃圖像;⑵多平面重建(MPR)圖像:包括矢狀位、冠狀位MPR。由兩名高年資醫生共同觀察MDCT影像,發現肝內結節性病變并觀察其影像學特征,進而對病變的性質進行診斷。
1.4 病理學診斷 針對MDCT檢出的肝內結節性病變,分別采用CT引導下或超聲引導下穿刺活檢取得所有病變的資料,送沈陽市第七人民醫院、遼寧省腫瘤醫院病理科獲得病理學診斷。
1.5 統計學處理 對照手術病理,采用Spss10.0統計學軟件統計肝硬化基礎上的小肝癌與肝良性病變的MDCT強化特征差異,設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偨Y肝硬化基礎上發生的小肝癌的MDCT影像學特征,同時亦總結應用MDCT三期增強掃描診斷肝硬化基礎上發生的小肝癌的準確度。
2.1 MDCT增強掃描對肝硬化基礎上的肝癌的檢出情況本組病例188例,MDCT增強掃描共檢出直徑<3cm的肝內結節性病變119枚。經穿刺活檢,共檢出小肝癌78枚。根據病變的強化表現,將其分為均一高密度、邊緣高密度、等密度、低密度四種類型,MDCT三期增強掃描對肝硬化基礎上的肝癌的檢出情況,見表1。
根據表1,本組病例動脈期檢出率為87.20%(68/78),門脈期檢出率為69.23%(54/78),延遲期檢出率76.92%(60/78)。
2.2 肝硬化基礎上發生的小肝癌的MDCT影像學特征本組病例,檢出小肝癌78枚。在MDCT平掃上,小肝癌與其他良性病變未見明顯影像學特征差異,均表現為肝內邊緣清楚的圓形或類似圓形低、稍低密度結節。
但在MDCT三期增強掃描上,小肝癌與其他良性病變的強化類型比較,見表2。
根據表2,在MDCT三期增強掃描中,肝硬化基礎上的小肝癌與肝良性病變的強化類型在動脈期、門靜脈期和延遲期,均存在明顯差異(P均<0.05)。
2.3 應用MDCT三期增強掃描診斷肝硬化基礎上發生的小肝癌的準確度 本組病例,檢出肝內結節性病變119枚,病理證實肝硬化基礎上發生的小肝癌78枚,良性病變41枚;依據MDCT表現,診斷肝硬化基礎上發生的小肝癌83枚,診斷良性病變36枚,見表3。
根據表3,MDCT三期增強表現診斷肝硬化基礎上的小肝癌,準確度為77.31%(92/119)。
盡管CT增強檢查已是肝癌診斷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以往CT掃描速度和成像分辨力的限制,CT檢查在小肝癌與肝硬化結節等良性病變的鑒別上長期應用受限[3]。MDCT因其掃描速度快、掃描范圍大、掃描層厚薄等優勢,為鑒別肝硬化基礎上的小肝癌和肝良性病變提供了重要影像學方法[3-4]。

表1 MDCT三期增強掃描對肝硬化基礎上的小肝癌的檢出情況

表2 MDCT三期增強掃描上,肝硬化基礎上的小肝癌與肝良性病變的強化類型比較

表3 應用MDCT三期增強掃描診斷肝硬化基礎上發生的小肝癌(與病理對照)
3.1 肝硬化基礎上的小肝癌的MDCT診斷依據 肝癌的CT診斷依據在于肝癌與正常肝組織供血的差異,即肝癌有75%以上由肝動脈供血,而正常肝臟90%以上由門靜脈供血。但是最近的研究表明,小肝癌的血供由肝動脈、門靜脈雙供血,其中肝動脈供血仍占優勢[5]。
基于以上理論,肝硬化基礎上的小肝癌動脈期仍多表現為均一高密度強化,且與周圍肝實質對比明顯。而在門脈期,正常肝組織強化增加,肝硬化基礎上的小肝癌強化減弱、不易顯示。在延遲期,正常肝組織仍稍有強化,而肝硬化基礎上的小肝癌強化明顯減低,常表現為低密度。因此,動態掃描的三個時相對于肝硬化基礎上的小肝癌的診斷均十分關鍵[3,5]。
3.2 肝硬化基礎上發生的小肝癌的MDCT影像學特征 長期以來,對于肝硬化基礎上發生的小肝癌的CT特征,存在著較大的爭議[4,6]。多數學者認為,小肝癌的影像學特征不如大肝癌特征突出,其主要原因在于,小肝癌的門靜脈供血比例高于大肝癌,從而導致其動脈期、門靜脈期強化程度對比下降,難以為CT設備所鑒別[6]。本研究表明,在MDCT三期增強掃描中,肝硬化基礎上的小肝癌與肝良性病變的強化類型在動脈期、門靜脈期和延遲期,均存在明顯差異(P均<0.05)。這表明,MDCT因其快速掃描、掃描范圍較大、強化時相監測準確等優勢,較之于傳統CT更易于顯示肝硬化基礎上小肝癌強化時的細小密度差別。
我們基于MDCT的增強掃描影像對肝硬化基礎上的小肝癌進行診斷,其準確度達到77.31%,與國際最新報道一致[7]。在對影像進行回顧性分析后,我們認為,盡管肝硬化基礎上的小肝癌與肝良性病變的形態學表現差別不大,但二者間的強化特征仍有較大的差異。其中,“動脈期明顯強化—門靜脈期強化減低—延遲期強化減低”、“動脈期輕度強化—門靜脈期強化減低—延遲期強化減低”和“動脈期輕度強化—門靜脈期輕度強化—延遲期強化減低”所占比例達到74.36%(58/78)[7-8]。因此,我們認為,以上三種MDCT強化特征可視為肝硬化基礎上發生的小肝癌的MDCT影像學特征。
3.3 誤診病例分析 本組病例,共有27例發生誤診,其中有11例小肝癌誤診為肝良性病變。這些病變均表現為“動脈期輕、中度強化—門靜脈期輕度強化—延遲期輕度強化、等密度”表現,正是由于延遲期未出現強化減低,造成了診斷的失誤。病理結果表明,這些病例包括6例中分化腺癌、5例高分化腺癌,腫瘤內毛細血管密度僅較正常肝組織稍高。因此,我們認為,當肝硬化基礎上的小結節強化表現為良性特征時,仍應考慮到分化較高肝癌的可能,密切隨訪,必要時行穿刺活檢進一步明確[2,5]。
本組病例,有16例良性病變誤診為小肝癌,包括12例肝硬化結節、3例肝腺瘤、1例炎性假瘤。這些病例的MDCT增強掃描表現均不典型。除2例肝腺瘤患者確有口服避孕藥病史、3例肝硬化結節的延遲期密度有輕度下降外,其余11例良性病變中,6例呈“動脈期輕度強化—門靜脈期強化減低—延遲期強化減低”表現、5例呈“動脈期輕度強化—門靜脈期輕度強化—延遲期強化減低”表現。病理結果表明,這些病變內存在著細胞損傷所導致的肝細胞增殖,毛細血管密度也高于正常肝組織。因此,在探討肝硬化基礎上的結節性病變時,應密切結合病史,充分考慮肝損傷所致的肝組織增殖因素[6,8]。
[1]Kawata S,Murakami T,Kim T,et al.Multidetector CT:diagnostic impact of slice thickness on detection of hypervascula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AJR Am J Roentgenol,2002,179(1):61-66.
[2]Kim SH,Choi BI,Lee JY,et al.Diagnostic accuracy of multi-singledetector row CT and contrast-enhanced MRI in the detection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s meeting the milan criteria before liver transplantation[J].Intervirology,2008,51(Suppl 1):52-60.
[3]Shin HO,Falck CV,Galanski M.Low-contrast detectability in volume rendering:a phantom study on multidetector-row spiral CT data[J].Eur Radiol,2004,14(2):341-349.
[4]Kamel IR,Liapi E,Fishman EK.Multidetector CT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Best Pract Res Clin Gastroenterol,2005,19(1):63-89.
[5]Nakashige A,Horiguchi J,Tamura A,et al.Quantitative measurement of hepatic portal perfusion by multidetector row CT with compensation for respiratory misregistration[J].Br J Radiol,2004,77(921):728-734.
[6]Murakami T,Hori M,Kim T,et al.Multidetector row CT and MR imaging in diagnosing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Intervirology,2004,47(3):209-226.
[7]Kudo M.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2009 and beyond:from the surveillance tomolecular targeted therapy[J].Oncology,2008,75(Suppl 1):1-12.
[8]Tsurusaki M,Sugimoto K,Fujii M,et al.Combination of CT during arterial portography and double-phase CT hepatic arteriography with multidetector row helical CT for evaluation of hypervascula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Clin Radiol,2007,62(12):1189-1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