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晶晶 張鵬宇 張明智 王貴吉
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臨床常見。組織蛋白酶-D(Cath-D)是一種天門冬氨酸肽鏈內切酶,為雌激素調節的溶酶體蛋白酶,具有分解細胞外基質與松解細胞粘附的能力,促進腫瘤細胞的轉移[1]。基質金屬蛋白酶-9(MMP-9)是基質金屬蛋白酶家族的重要成員,參與腫瘤的發展[2]。我們應用免疫組織化學方法檢測非小細胞肺癌組織中Cath-D和MMP-9蛋白的表達情況,并分析其與臨床病理特征的相互關系,以深入探討Cath-D和MMP-9在非小細胞肺癌發生發展中的作用。
1.1 材料 選擇2003年1月至2006年1月在我院行非小細胞肺癌術后存檔的蠟塊,共96例,其中男58例,女38例,年齡35~77歲,平均58.3歲,其中鱗癌50例,腺癌46例。患者術前均未經任何治療。同時選取病理證實為正常肺組織60例標本作為對照組。
1.2 主要試劑 Cath-D和MMP-9單克隆抗體均購自北京中杉金橋生物技術有限公司。
1.3 免疫組織化學染色 免疫組織化學采用S-P法進行。具體步聚:脫蠟,水化組織切片,3%H2O2去離子水孵育10 min,以阻斷內源性過氧化物酶;抗原修復后分別滴加一抗,室溫37℃孵育1~2 h或過夜,PBS沖洗,5 min×3次;滴加生物素標記的二抗,室溫37℃孵育20 min,PBS沖洗,5 min×3次;滴加辣根酶標記鏈霉卵白素,室溫37℃孵育20~30 min,PBS沖洗,5 min×3次;應用DAB顯色劑顯色;自來水充分沖洗、復染、脫水、透明、封片。本實驗中所有標本的檢測均由同一病理技師完成,并在顯微鏡下顯色觀察,嚴格質控。實驗中設用PBS代替一抗作為陰性對照。
1.4 結果判定標準 Cath-D和MMP-9蛋白陽性染色均位于細胞質中,合并計算高倍鏡下(×400)隨機選擇的5個視野中陽性細胞占全部計數腫瘤細胞的百分率,平均每個視野細胞質呈陽性反應的細胞數≥10%為陽性,無明顯陽性反應或陽性反應的細胞數<10%為陰性。
1.5 統計學方法 本實驗采用χ2檢驗,所有統計數據均用SAS6.12軟件分析完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Cath-D和MMP-9在非小細胞肺癌正常肺組織中的表達 Cath-D和MMP-9在非小細胞肺癌中表達的陽性率明顯高于與正常肺組織,見表1。

表1 Cath-D和MMP-9在非小細胞肺癌與正常肺組織中的表達(例,%)
2.2 Cath-D和MMP-9的表達與非小細胞肺癌臨床病理特征的關系 Cath-D和MMP-9表達的陽性率與有無胸膜侵犯及淋巴結轉移的比較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但與患者年齡及性別的分組比較中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2 Cath-D和MMP-9的表達與非小細胞肺癌臨床病理特征的關系(例,%)
非小細胞肺癌是指除小細胞癌以外的其他所有類型的肺癌,主要包括腺癌和鱗癌,是肺癌最常見的病理類型,約占所有肺癌患者的80% ~85%[3]。Cath-D是一種糖蛋白,正常組織即可合成[4],主要分布于細胞漿。MMP-9是基質金屬蛋白酶家族的重要成員,屬于明膠酶類,可產生于正常組織細胞,當組織愈合中或炎癥中可被激活形成膠原酶,能有效分解基底膜及細胞外基質的主要成分-Ⅳ型膠原蛋白,其所參與的基質降解及再塑形與間質血管發生關系密切,在腫瘤血管生成中起重要作用[5]。張麗華等[6]通過對87例胃癌標本中進行Cath-D和MMP-9的檢測,認為二者與胃癌的生長、浸潤及轉移密切關系,并可作為判斷胃癌生物學行為及預后的重要指標。
本次實驗通過免疫組織化學方法檢測Cath-D和MMP-9在非小細胞肺癌中的表達,發現Cath-D和MMP-9表達的陽性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提示二者參與腫瘤的發生發展。而且實驗結果顯示,Cath-D和MMP-9表達的陽性率在不同胸膜侵犯、不同淋巴結轉移患者中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提示二者可能參與了腫瘤的生長、浸潤及淋巴道轉移。由于非小細胞肺癌胸膜侵犯及淋巴結轉移均與患者的預后密切相關,提示二者可能對預后評估有一定價值。惡性腫瘤細胞可產生多種蛋白水解酶,降解細胞外基質及基底膜,為腫瘤的生長及轉移提供空間及通道,Cath-D為其中一種蛋白水解酶,一方面可通過水解作用降解細胞外基質,參與腫瘤的侵襲和轉移,另一方面,可以激活組織蛋白酶B,再次激活尿激酶激活因子,并與其受體結合,調節與腫瘤有關的蛋白分解作用[7]。MMP-9作為細胞外基質降解過程中必不可少的酶,可能與Cath-D具有共同作用。Cath-D和MMP-9除直接催化降解細胞外基質和基底膜外,還參與蛋白水解級聯反應[8],共同促進腫瘤的生長、侵襲和轉移。
總之,Cath-D和MMP-9在非小細胞肺癌組織中表達上調,二者可能與非小細胞肺癌的發生發展有關,對活檢組織進行二者的聯合檢測,可能有助于預后的判斷。
[1]張麗志,薛鳳霞.PS2、Cath-D、PR和ER-α 的表達與子宮內膜癌淋巴結轉移關系的研究.天津醫藥,2009,37(4):277-279.
[2]劉士生,李巍,劉愛東,龐久玲.基質金屬蛋白酶-9和上皮型黏附素在胃癌中的表達.北京醫學,2008,30(9):554-557.
[3]Finger EC,Turley RS,Dong M,et al.Tbeta RIII suppresses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invasiveness and tumorigenicity.Carcinogenesis,2008,29(3):528-535.
[4]陳洋,李舒.組織蛋白酶D與消化道腫瘤的關系.咸寧學院學報(醫學版),2008,22(6):546-549.
[5]劉愛東,龐久玲,劉士生.胃癌中基質金屬蛋白酶-9和CD105表達關系的研究.中國老年學雜志,2009,29(4):886-887.
[6]張麗華,孫榮超,陳瑛.CerbB-2、Cath-D和MMP-9在胃癌中的表達及其臨床意義.實用醫技雜志,2004,11(5):674-676.
[7]徐曉艷,范鵬程,馬秀梅.E-鈣黏附素、組織蛋白酶D與胃癌侵襲轉移的關系.山西醫科大學學報,2008,39(3):237-240.
[8]陳曉藝,張白凌,陳少杰.組織蛋白酶D與基質金屬蛋白酶-9在口腔鱗癌的表達.福建醫科大學學報,2006,40(6):560-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