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大軍 柳永兵 佟芳 宋剛 楊玲
IgA腎病是一組以系膜區IgA沉積為特征的系膜增殖性腎小球腎炎。由于IgA腎病發病機制尚不明了,目前尚缺乏特異的治療方法。作者觀察了阿魏酸鈉聯合纈沙坦治療IgA腎病30例患者的療效作如下報告。
1.1 對象 60例患者均為本院腎內科2009年1月至2009年12月間住院患者,均經腎活檢確診為IgA系膜增殖性腎小球腎炎,除外乙型肝炎病毒相關性腎炎,過敏性紫癜性腎炎及其他繼發性系膜增殖性腎炎(不包括終末期腎衰)者。60例患者中男40例,女20例。年齡18~55歲,平均39.3歲,均經糖皮質激素[潑尼松片初始劑量1 mg/(kg·d)]和(或)免疫抑制劑治療效果不佳;腎活檢有不同程度的腎小球硬化表現。將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0例,兩組患者病程、年齡、性別、臨床表現及腎活檢腎組織病變程度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 方法 兩 組均給予常規處置:如低鹽低脂優質蛋白低磷飲食,注意休息避免勞累及感冒。治療組給予阿魏酸鈉凍干粉(重慶藥友制藥有限責任公司生產,批號(080302)0.45 g/d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靜脈滴注1次/d,加用纈沙坦膠囊160 mg每天晨口服。對照組僅給予纈沙坦膠囊160 mg/d清晨口服,1個月為一療程。
1.3 觀察指標 觀 察兩組治療前后血纖維蛋白原(FIB)、血肌酐(Scr)、內生肌酐清除率(CCr),24 h尿蛋白定量及內皮素(ET)水平。
1.4 統計學方法 應 用SPSS11.0統計軟件,結果以±s表示,兩組均數間比較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治療前后 FIB、Scr、CCr、24 h 尿蛋白、定量、ET-1 水平變化,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相關指標檢測結果(±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相關指標檢測結果(±s)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P<0.01;與對照組比較*P<0.05,**P<0.01
組別 FIB(g/L) Scr(μmol/L) CCr(ml/min) 24 h尿蛋白定量(g/24 h) ET-1(mg/L)治療組 治療前 3.11±1.34 137.6±27.34 75.84±13.29 1.41±0.69161.11±29.34治療后 2.79±1.12△** 117.4±25.13△△* 89.34±11.29△△* 1.02±0.81△△ 118.83±24.77△△**對照組 治療前 3.30±0.95 133.51±27.11 75.43±15.57 1.49±0.83 162.13±32.16治療后 3.15±1.14 129.8±25.13△ 79.81±16.41△ 1.03±0.95△△155.87±32.19
治療前,各項指標治療組和對照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①FIB水平:治療組自身對照,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自身治療前后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②SCr、CCr水平:對照組自身治療前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治療組自身治療前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③24 h尿蛋白定量變化:治療后,治療組對照組尿蛋白定量水平與治療前進行自身對照,均有顯著下降(P<0.01);④ET-1水平:治療后治療組ET-1水平與治療前自身對照有明顯下降(P<0.01),而對照組治療前后自身對照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阿魏酸鈉的結構為3-甲氨基-4-羥基-苯丙烯酸鈉,普遍存在于當歸、川芎、蜂膠、酸仁棗等中藥材中,屬酚酸類化合物,其苯烯結構可拮抗ET引起的血管收縮、升壓及血管平滑肌細胞增殖;抑制血管收縮物質血栓素A2(TXA2),增加一氧化氮(NO)的合成,松弛血管平滑肌。酚羥基結構是抗氧化和清除自由基的官能團,還具有良好的抗血小板活性,抗炎及免疫調節作用[1],有保護血管內皮,降尿蛋白,具有多靶點的特點。纈沙坦是高選擇性血管緊張素AT1的非肽類阻滯劑,除良好的降壓作用外,還能選擇性改善腎小球通透性,使腎小球濾過膜孔的半徑保持不變,減輕尿蛋白,且該效應不依賴于腎小球血液動力學的變化[2]。
[1]孫晶,顧華,吳曼,等.阿魏酸鈉對大鼠腎臟缺血再灌注損傷的作用.中國老年學雜志,2009,28(4):339-340.
[2]姜文兵,傅國勝.纈沙坦對輕中度原發性高血壓患者降壓療效及安全性觀察.浙江醫學,2005,27(3):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