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珍
冠心病(CHD)是目前最常見、危害最大的心臟疾病,其發病率與死亡率均相當高,心絞痛、心肌梗塞是CHD常見的臨床類型,也是導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纖溶-凝血系統異常是引起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在冠心病的發生、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1]。D-二聚體(DD)是交聯纖維蛋白的降解產物,既可反映凝血功能,又能反映纖溶活性的分子標志物。纖維蛋白原(FG)是一種急性時相蛋白,參與凝血過程,是血栓的主要成分。流行病學調查發現FG是冠心病的獨立危險因子[2]。本文主要探討DD和FG在冠心病患者中的變化及其臨床意義。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07年9月至2009年9月間確診為CHD住院患者65例,男35例,女30例,年齡49~82歲,平均57.3歲,其中急性心肌梗塞(AMI)9例,不穩定型心絞痛(UAP)23例、穩定型心絞痛(SAP)33例,均符合2007年美國心臟病學會和美國心臟病協會(ACC/AHA)修訂的診斷與治療指南,排除腦血管病、血液病、糖尿病、惡性腫瘤、嚴重高血壓、重度高脂血癥、腎功能異常、肝膽疾病、慢性肺疾病、肺部感染等。同期選擇健康體檢者20例作為對照組,男12例,女8例,年齡48~84歲,平均56.8歲,各組之間年齡、性別構成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所有入選者入院前均未使用任何抗凝藥物。
1.2 測定方法 入選對象空腹12 h采靜脈血,AMI患者入院后在溶栓或抗凝治療前取靜脈血。FG采用意大利Instru-mentation Laboratory公司的ACL-9000型全自動血凝儀測定,DD采用免疫增強膠乳比濁法測定,試劑為希森美康醫用電子(上海)有限公司提供。操作嚴格按照試劑盒說明書進行。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2.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數據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各組血漿DD和FG檢測結果比較:①D-二聚體(DD):AMI組(196.92±106.88)μg/L,UAP組(152.91±62.76)μg/L,與健康對照組(68.56±32.88)μg/L比較 ,P<0.0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SAP組(113.86±52.05)μg/L與健康對照組比較,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②纖維蛋白原(FG):AMI組(3.68±1.06)g/L,UAP組(3.08±0.49)g/L,與健康對照組(2.23±0.33)g/L比較 ,P<0.01,差異有顯著性;SAP組(2.77±0.38)g/L與健康對照組比較,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表1 冠心病患者血漿DD和FG水平變化比較(±s)

表1 冠心病患者血漿DD和FG水平變化比較(±s)
注:與健康對照組比較:1)P<0.01,2)P<0.05
組別 例數 DD(ug/L) FG(g/L)AMI 9 196.92±106.881) 3.68±1.061)UAP 23 152.91±62.761) 3.08±0.491)SAP 33 113.86±52.052) 2.77±0.382)對照組20 68.56±32.88 2.23±0.33
近年來的研究發現,CHD的發生、發展涉及體內血栓的形成和纖溶功能的異常。DD是交聯纖維蛋白的降解產物,當體內發生血栓或者繼發纖溶亢進時其濃度會發生改變,DD是反映體內血栓形成和繼發性纖溶亢進的一項指標,是體內高凝和新鮮血栓形成的標志之一[3]。血漿中DD水平增高表明體內有纖維蛋白血栓形成和纖溶發生。本研究發現AMI組、UAP組的DD水平明顯高于健康對照組(P<0.01),SAP組與健康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CHD患者尤其是AMI和UAP患者體內處于高凝狀態,有血栓形成和纖溶活性的改變。因此,DD的檢測在CHD的診斷和預測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
FG是凝血反應中的一個關鍵凝血因子,是主要由肝臟合成一種血漿糖蛋白,它被凝血酶裂解成為纖維蛋白單體,再聚合成血栓,參與血液凝固,此外,其還參與體內的免疫活性和炎性反應[4],同時FG能特異性的與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受體相結合,促進血小板的聚集[5],有研究表明FG水平升高是CHD等動脈硬化血栓并發癥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6]。本研究發現AMI組、UAP組的FG水平明顯高于健康對照組(P<0.01),SAP組與健康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提示CHD患者體內FG濃度增高導致血液黏稠度增加,血小板的聚集性增強,動脈血栓的發生率增加,促進動脈粥樣硬化的進展。因此,FG水平的升高被認為是CHD獨立危險因素,可作為預測冠脈事件的獨立指標。
綜上所述,DD和FG在CHD的發生、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聯合檢測CHD患者的DD和FG水平變化,對CHD的診斷和預測有重要的價值,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Aron R,Folson,Nenal Aleksic,et al.Prospecrine study of fibrinolytic factors and incident coronary heart disease.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2001,21:611.
[2]施仲偉.心血管病危險控制的內容與方法.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1,29(7):441-442.
[3]夏傳友.D-二聚體的檢測及臨床意義.心血管康復醫學雜志,2001,10(2):121-122
[4]Lind P,Hedblad B,Stavenow L,et al.Influence of plasma fibrinogen levels on the incidence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death is modified by other inflammation-sensitive proteins:a long-term cohort study.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2001,21(3):52-458.
[5]Eto K,Ochiai M,Isshiki T,et al.Platelet aggregability under shear is enhanced in patients with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 who developed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Jpn Circ J,2001,65(4):279-282.
[6]余靜.尿激酶治療冠心病血漿D-二聚體的變化研究.臨床心血管病雜志,1998,14(1):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