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龍
期望與困境
■林 龍
近年來,人大地位日益提高,作用不斷發揮。百姓心目中的人大正從“橡皮圖章”,向有權威、有作為的“權力殿堂”演變。然而,調查數據顯示,民眾對人大的認知程度仍然比較低:他們對人大代表不熟悉,對人大工作不關注,遇到委屈不愿找人大……民眾對人大的“矛盾心理”,折射出人大工作的諸多現實困境。

時隔10年,《浙江人大》雜志社又一次對“百姓心目中的人大制度”進行問卷調查。通過兩次調查數據對比,我們可以看到人大制度發展的軌跡,感受到人大制度在人們心目中的變化。當然,這種變化可能是微不足道,有些方面依舊難如人意。數據背后所隱含的諸多人大制度現實困境,耐人尋味,發人深省。
需要說明的是,兩次調查雖然問卷內容大致相同,但是由于采取了不同的調查方法,有關數據不能簡單地進行類比。根據問卷調查的經驗,10年前,我們采用了入戶調查的方法,問卷中都是給定選項的問題,得出的數據相對比較樂觀;而此次則采取了計算機輔助電話的方法,有些問題不給選擇項,所得數據相對悲觀。
近年來,人大地位日益提高,作用不斷發揮。這次調查表明,68.84%的被訪者認為,近10年來人大的地位提高了。10年前的調查數據則是67.5%。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人大地位得到增強”已經成為社會各界的一個共識。
關于人大作用發揮這個問題,10年前的調查數據顯示,51.8%的人認為“人大發揮了應有的作用”,這次調查有67.96%的人選擇了“是”,超出上次數據16個百分點。對比兩次調查數據,我們不難發現,這10年來,人大作用發揮得越來越好,并不斷得到民眾的認同。
既然,人大地位日益提高,作用有了較好發揮,那么當百姓在生活中遇到委屈時,是否會找人大代表,會向人大求助,訴求自己的利益?可惜的是,兩次調查都沒能給出肯定的回答。
10年前的調查顯示,在生活中碰到冤屈會找人大的比例僅27.5%;而此次調查,比例達到了52.96%。這說明,10年間,人大的影響力越來越大,民眾更愿意通過人大和人大代表來表達自己的訴求。但是,調查數據同時表明,學歷與選擇“是”的成反比,其中研究生及以上學歷者有84.2%的人選擇“否”。
百姓不找人大代表幫助的原因是什么?這次調查表明,在生活中碰到冤屈不尋求人大和代表幫助的主要原因是“不認識、不熟悉人大代表”和“作用有限,不能幫我解決問題”,比例分別為37.12%和33.80%。這說明,目前,人大代表與選民的聯系不夠緊密;人大和代表的表現,離百姓的要求依然有不小差距。此外,調查還表明,高學歷人群更愿意通過上訪、訴訟等渠道來解決現實問題。
客觀而言,“人大作用有限,不能幫百姓解決問題”的原因,首先是基于人大工作自身的特點。我們知道,人大一般不直接干預政府的具體工作,而是通過立法、聽取和審議工作報告、決定和決議等形式來推動某類問題的解決。因此,解決問題的效率可能不及政府的相關部門,從而給人“找人大不如上訪找政府”的印象。其次,在一些百姓普遍關注、社會反映強烈的熱點問題上,人大的介入往往慢半拍,甚至是集體失語,致使“找人大沒用”成為許多人的口頭禪。
此外,目前仍有相當比例的當選代表缺乏起碼的履職能力。對于他們而言,擔任人大代表首先是一種政治榮譽,而不是政治責任和政治事業。如此,百姓有困難又怎會想到人大代表?
還是那句老話,有作為才有地位。人大要想真正得到民眾的認可,真正深入民心,關鍵是要充分行使好憲法和法律賦予的職權,在保障民權、維護民意、反映民意上發揮好整體的制度功能。唯有如此,“橡皮圖章”、“花瓶擺設”、“找人大沒用”等戲言才能成為歷史,有冤屈找人大也將成為更多人的堅定選擇。
在人大代表換屆選舉中,較高的參選率往往被看作是選民民主意識強的表現。很長時間,高參選率一直被稱作中國民主的一大成果。
10年前的調查顯示,有77%的公民行使了自己的權利,參加過人大代表的選舉。此次調查,則只有36.4%受訪者參加過人大代表的選舉。離退休人員參加過選舉的比例最高,學生、個體商販比例較低。這一調查數據與選舉單位所公布的數字有很大的出入。據“官方”統計,我國不少地區的縣、鄉人大代表換屆選舉的參選率在90%以上,而此次調查竟低至三分之一。調查還顯示,當問及我國哪一級人大代表由選民直接選舉產生時(可多項選擇),有31.58%的受訪者認為縣(市、區)代表,43.88%受訪者選擇鄉(鎮)。正確率最低的,恰恰是直選人大代表的農民受訪者。
調查數據表明,我們當前對參選率的估計過于樂觀。委托投票被濫用的現象可能還普遍存在,并且問題較為突出。有專家做過實地考察,發現委托投票的比例少則占百分之十幾,多則占百分之三四十。
此外,我們也注意到,在當下,缺乏辯論、演講等形式的選舉,更多地呈現為一項“被動員式”的政治任務。而在農村許多地方,選民參加投票更多是由于“一塊肥皂”、“一包香煙”等物質的激勵。由此可見,公民的投票如果不是基于對政治感興趣或是表達自己的意志,而僅僅是走一下形式,拿一點蠅頭小利,那么“參選率居高不下,選民的厭選情緒日漸濃重”這一選舉怪象,也就不難解釋了。
毋庸諱言,選舉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也直接影響了民眾對選舉制度和人大代表的熟悉程度。數據顯示,僅有22.8%的受訪者知道全國和省、市、縣人大5年換屆一次;66.42%的受訪者不知道(不認識)自己所在選區選出的代表。而10年前的調查是,40.9%的被訪者不認識所在選區的人大代表。這說明,選舉對于選民而言往往是“一選了之”、“選誰都一樣”。至于誰當選了,選舉的程序是否合法,這些對選民而言都無關緊要。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年來,在加強代表與選民聯系工作上,各地都做了很多努力。例如,開展代表述職、評議代表活動,建立人大代表履行職責登記制度等等。但從調查數據和實際效果來看,目前的工作依然不盡如人意。

隨著我國民主法治建設不斷推進,人大制度建設發展完善,百姓心目中的人大逐步從“橡皮圖章”向有權威、有作為的“權力殿堂”演變。每年的全國和各地方人代會,總能聚集無數人的目光。人們通過網絡留言,通過短信、信件等方式,紛紛向代表反映情況,表達心聲,建言獻策。
當前,面對各類社會矛盾和問題,人大如何有效地監督政府工作,如何切實地保障民眾的權利?新形勢下,民眾對人大寄予了更多的期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這次調查顯示,51.18%的被訪者認為人大的監督作用發揮一般,10年前的調查數據是58.2%。兩次調查都表明,高學歷人群對人大監督工作現狀不太滿意。
耐人尋味的是,一方面民眾對人大的期望越來越高;另一方面,民眾對人大常委會的職能和工作卻是漠不關心,甚至是一無所知(除了在人代會那幾天還有較高的關注熱情)。
這次調查顯示,96.16%的受訪者不知道浙江省人大常委會會議有哪些主要內容;99.72%的受訪者說不出2003年以來浙江省人大在《浙江日報》公開征求意見的相關法律法規草案;98.70%的受訪者不清楚2003年以來浙江省人大組織開展的執法檢查項目;99.08%的受訪者說不出近兩年來浙江省人大常委會聽取審議的有關專項工作報告……
近年來,浙江省人大常委會傾力開展的諸如立法公開征求意見、監督工作讓百姓“點題”、執法檢查上下配合等工作創舉,民眾的知曉度為什么會如此之低?調查數據背后的原因,令人深思。
客觀而言,目前,人大宣傳工作依然停留在較為傳統的形式上。程序性的報道多,深入挖掘的少;常委會組成人員原則性的建言獻策多,批評指責的少;被動式的宣傳多,主動出擊的少……人大的宣傳工作如果不能以百姓喜聞樂見的方式來開展,不順應輿論宣傳的形勢和規律,一成不變、枯燥乏味、老方一帖,很容易讓人產生閱讀的疲勞。不知道、不關心、不了解人大工作也就不足為奇了。
需要強調的是,老百姓不關注人大工作的另一個原因,是人大工作本身的議題和老百姓所關心的社會熱點難點問題沒有很好地形成“交集”。各地人大常委會盡管開展了一些“開門立法”、公開征求監督議題等工作,但是由于缺乏廣泛的宣傳和前期的充分準備,實際參與的人寥寥無幾。有關議題實際上依然是會議桌上小范圍討論而定的。毋庸諱言,這樣的自彈自唱,本身就缺乏民意基礎,又怎能引起民眾的廣泛關注?
由此可見,要讓民眾關注人大工作,我們不僅要改革原來的宣傳模式,更應該改進現有的民意收集、整合機制,大膽引入網絡調查、計算機輔助電話調查等現代化的民意調查方法,讓人大工作的議題真正切合百姓的需求。
無論是兩次問卷調查所反映的問題,還是現實中遇到的各種難題、困境以及民眾對人大的期望,種種跡象顯示,人大制度建設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