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遠輝,朱 蕊
(珠海市婦幼保健院,廣東 珠海 519000)
腹脹是婦科腹腔鏡手術后常見并發癥之一[1]。手術麻醉或術中對腹腔器官的廣泛刺激或CO2經腹膜吸收后在腹膜局部造成的酸性環境損傷內臟神經,均會使胃腸道蠕動受到抑制,造成術后普遍腹脹[2]。術后腹脹會影響病人早期進食、延緩切口愈合和機體恢復;重者膈肌上升和運動受限引起呼吸困難,下腔靜脈血液回流受阻,會加重切口疼痛并可能誘發切口裂開[3]。所以,促進術后病人胃腸道功能恢復,減輕和消除腹脹,是一個急需解決的重要問題。我們使用中藥穴位貼敷治療腹腔鏡術后腹脹,收到良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09年6月至2010年3月入住我院婦科行腹腔鏡手術患者126例,年齡23-48歲,平均37.4歲。手術原因:宮外孕13例,子宮肌瘤58例,子宮內膜異位癥25例,子宮腺肌癥18例,卵巢囊腫12例。患者術后普遍出現不同程度的腹脹。將其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63例,兩組年齡、手術原因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中藥帖制作方法 大黃、枳實、芒硝、厚樸、陳皮、木香各等份,研成細末,用開水、蜂蜜調成糊狀,取約2 g置入3 cm×3 cm大小的醫用膠塊中即可。
1.2.2 實施方法 ①觀察組:在術后常規護理的基礎上,術后即開始使用中藥帖敷穴位(中脘、天樞、關元、足三里、三陰交),24 h一換,連續敷貼2 d。②對照組:按術后護理常規進行,病人術后6 h開始流質飲食,離床活動。
1.2.3 觀察指標 ①肛門排氣時間;②術后12 h內、12-24 h、24 h后腹脹消失病例數。
1.2.4 統計學處理 數據處理采用SPSS10.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χ2卡方檢驗。
兩組患者術后肛門排氣時間及腹脹消失情況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后肛門排氣時間及腹脹消失情況比較
肛門排氣是胃腸功能恢復的早期標志[4]。從表1可見,試驗組肛門排氣時間明顯較對照組提前(P<0.01),術后腹脹消失加快(P<0.05)。
中醫理論認為,術后腹脹是由于機體元氣大傷,氣血虛損,加之離經之血阻于經絡脈道,影響氣血運行,臟腑功能失調,三焦不暢,腸道氣機不利而致。本研究所選用的大黃、枳實、芒硝、厚樸、陳皮、木香等藥物本身具有行氣除滿、去積消痞、通腑散瘀的作用,可促進胃腸蠕動;中脘、天樞、關元、足三里、三陰交等穴位則具有益氣健脾、和胃降氣之功能,可調整胃腸功能、增加胃腸蠕動。穴位貼敷通過藥物本身的作用以及藥物對穴位的刺激作用,可使經脈調達,氣血運行通暢,最終使人體臟腑功能恢復正常,達到促進肛門排氣、消除術后腹脹的目的。
婦科腹腔鏡是當今婦科領域的一門新興學科,具有手術創傷小、患者痛苦少、恢復時間快的特點,在婦科手術中占據了相當大的比重[5]。因麻醉、手術創傷和活動延遲引起的腹脹常在1-2 d消失[1]。在術后腹脹的治療上,西醫主要是對癥處理,包括胃腸減壓和肛管排氣等,具有一定的創傷性,增加患者的痛苦;而中藥穴位帖敷治療具有明顯的優勢,不僅能促進胃腸運動,而且操作簡便、安全可靠、無毒副作用,易于為患者所接受,值得臨床推廣。
[1]魯秀茹,劉會英,朱 穎.腹腔鏡術后腹脹原因分析[J].現代護理,2006,12(8):718.
[2]王 平,馬海燕,譚新玲,等.足浴聯合足部按摩預防術后腹脹的臨床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06,41(8):677.
[3]許瑩瑩,戴慧玲,范文靜.溫水足浴對婦科腹腔鏡手術病人術后腹脹的影響[J].護理研究,2009,23(10):2681.
[4]徐 風.腹部術后腹脹的護理新舉措[J].醫用放射技術雜志,2006,2:61.
[5]李 波,江 淼,禹化龍.急癥腹腔鏡外科學[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14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