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瑩瑩,謝 勇
(海南省農墾總醫院檢驗科,海南 ???570311)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指在冠狀動脈病變的基礎上發生冠狀動脈血供急劇減少或中斷,使相應心肌嚴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導致壞死,是引起老年人急性死亡的一個重要因素。其臨床表現有劇烈而持久的胸痛,血清心肌酶增高以及心電圖特征改變[1],嚴重危害人們的身體健康,其發病率和死亡率均很高,成為威脅人類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所以對AMI診斷的研究一直倍受臨床重視[2]。近年來的研究表明心肌胞質中的小分子蛋白比結構蛋白更容易進入血循環,肌鈣蛋白I(cTnI)和肌鈣蛋白T(cTnT)、肌紅蛋白(Mb)、心臟型脂肪酸結合蛋白(H-FABP)等標志物的研究倍受人們的關注[3-5]。
本文選取51例早期胸痛患者的血清標本分別進行H-FABP方法和常規實驗室檢測方法(cTnI、CK-MB和Mb)測定,比較分析了不同檢測方法的診斷敏感性及準確性。
1.1 研究對象 選擇2009年10月至2010年4月因胸痛發病6 h內就診于海南省農墾醫院心血管內科共51例患者血清,分為兩組:AMI組和非心肌梗死組。根據患者病史、動態心電圖演變、生化檢測、冠狀動脈造影確診為AMI的患者18例,符合WHO診斷標準;非心梗組33例,去除腎功能不全、糖尿病、外傷等患者。
1.2 主要儀器與試劑 本課題采用儀器為奧林巴斯AU2700全自動生化儀;肌鈣蛋白與肌紅蛋白的試劑為太原川至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產,肌酸激酶同工酶的試劑為上海復興長征醫學科學有限公司生產。H-FABP試劑采用哈爾濱富爾斯特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產的快速檢測試劑盒。檢測肌鈣蛋白、肌紅蛋白與肌酸激酶同工酶所用方法為免疫比濁法,H-FABP定性檢測所用方法為膠體金法。
1.3 方法
1.3.1 標本收集與檢測 取血3 ml置于普通干燥管中,用離心機在4000 r/min條件下離心3 min,分離出血清,立即上自動生化儀測定cTnI、CK-MB和Mb,如若不能立刻測定,將標本置于4℃保存。將100 μl血清滴于檢測板血樣孔,平放于桌上,靜置10 min,從檢測窗讀取去檢測結果。
1.3.2 結果判定及數據處理 對H-FABP檢測所用的檢測板中有質控線(C)與檢測線(T)兩條線。陽性:C與T處各出現一條紅線;弱陽線:C與T處各出現一條紅線,T線顏色較淺;陰性:C處出現一條紅線,T線無條帶出現;無效:C處無紅線,T處出現紅線,或者C與T處均無紅線出現。其中以CK-MB>23 U/L、Mb>70 μg/L和cTnI>1.10 μg/L判為檢測結果陽性。數據統計分析:利用SPSS16.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各項指標分別計算出靈敏度、特異性、準確性、陽性預測值及陰性預測值,用卡方檢驗進行比較,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檢測結果 51例胸痛患者年齡32-97歲,平均(68.5±2.5)歲,其中男性34例,女性17例;AMI組患者為18例(35%),非AMI組患者33例(64%)。
2.2 敏感度、特異度及準確度的比較
2.2.1 早期AMI患者不同檢測方法 結果見表1。

表1 早期AMI患者不同檢測方法的結果[例,n=18]
由表1可知,對于早期AMI患者(發病時間<6 h),四種不同的檢測方法的敏感性有顯著性差異(P<0.05),所檢測的四種方法中,H-FABP診斷急性心肌梗死敏感性最高,達到94.4%,高于臨床中所用診斷指標。
2.2.2 AMI組不同檢測方法的靈敏度、特異度、準確性、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結果,見表2。

表2 AMI組不同檢測方法的靈敏度、特異度、準確性、陽性預測值、陰性預測值結果(%,n=18)
由表2可知,AMI組檢測血液中H-FABP,其靈敏度高于cTnI、CK-MB和Mb,其中H-FABP與Mb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與cTnI、CK-MB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特異度、準確性、陽性預測值及陰性預測值與其他指標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非AMI組患者血液中H-FABP均為陰性。
在中國冠心病的發病率正呈逐年上升的趨勢,位居心血管疾病之首,而急性心肌梗死是其中最兇險的類型,每年有許多病人因不能及時診斷并治療而導致死亡。AMI作為常見的急危重癥,從冠狀動脈急性閉塞至心肌透壁性壞死大約為6 h,在該時間窗內使冠狀動脈再通可挽救瀕臨壞死的心肌,發病早期及時診斷、及早進行再灌注治療是降低病死率和改善預后的關鍵[6]。臨床上診斷AMI主要依據臨床表現及一些輔助檢查,如心電圖、心肌酶學的檢測。但心電圖監測心肌梗死的敏感性僅為50%,仍然有不少AMI患者的心電圖并不出現特征性的ST段改變,從而給AMI的及時診斷帶來一定的困難。對于臨床癥狀表現不典型且心電圖呈非特異性改變的AMI患者,心肌標志物的檢測成為診斷的重要依據。
H-FABP是一族同源性的小分子細胞內蛋白質,主要分布在代謝脂肪酸的組織中,是由132個氨基酸組成的,分子質量為12-15 kD,其基因定位于1號染色體上。H-FABP的一些生物特性決定了其對于心肌損傷具有早期診斷價值:①在心肌中含量豐富;②主要聚集在細胞質中;③相對分子質量小;④相對的組織特異性;⑤除了心肌以外與CK-MB在組織中的分別類似;⑥心肌損傷后快速釋放入血并且通過尿排泄;⑦具有免疫識別功能[7]。至今為止,至少發現九種類型,分別是肝型、腸型、心型、脂肪細胞型、腦型、回腸型、上皮細胞型、髓磷脂型、睪丸型等。H-FABP較特異地存在于心肌組織中,少量存在于腎臟中,肝臟及脂肪細胞中沒有H-FABP的存在,占心臟可溶性蛋白質的4%-8%。不同類型H-FABP的氨基酸序列有38%-70%的同源性,在空間結構上都存在兩個α2螺旋和一個β2折疊結構,組成一個類似蚌殼形狀,其內腔可容納脂肪酸,通過一定的屈曲增加穩定性,保護脂肪酸獨立于其外部環境[8]。
目前,H-FABP主要應用于下面以下兩方面:一是早期診斷AMI以及評估心梗的面積大小。由于H-FABP的分子量小,而且在正常情況下,血液中H-FABP的含量極低或者不含H-FABP,當心肌細胞缺血、缺氧時,導致心肌細胞膜的通透性增加,小分子的H-FABP能夠在心梗的較早期釋放入血,在血中檢測到較高水平。目前臨床上所用的心肌標記物有:cTnI、Mb和 CK-MB等,但是由于cTnI和CK-MB缺乏特異性,血清中cTnI含量于心梗發作3-5 h開始升高,隨著肌原纖維不斷崩解破壞,結合狀態的cTnI持續緩慢釋放,血清cTnI水平于12-24 h達高峰,5-10 d后降至正常。CK-MB在胸痛后3-8 h開始升高,9-30 h達到高峰,48-72 h恢復正常。雖然CK-MB對心肌具有相對較高的特異性和敏感性,但也存在局限性,首先該標志物不是心臟特異的,在大面積的骨骼肌損傷時血清CK-MB略有升高。其次CK-MB升高快、清除也快,即它可在梗死發生后3 h血清濃度升高,在36-48 h后降至正常。此指標的主要局限在于它在梗死發生后血清濃度升高時間不長,如果病人超過36 h入院,出現假陰性的情況較大,不利于晚期診斷及心梗的預后判斷。故而由于狹窄的窗口期,CK-MB用于診斷再梗死有缺陷。而Mb在AMI發病后1-3 h血中濃度迅速上升,6-7 h達到峰值,12 h內幾乎所有AMI患者Mb都有升高,升高幅度大于各種心肌酶,增高倍數為5-20倍,其敏感度較高。但由于其對骨骼肌和心肌損傷不能區分,所以特異性不高。相比之下,H-FABP的敏感性、特異性和準確性均高于臨床上所使用的心臟標志物,故而可以作為早期診斷AMI的標志物。且根據其所測得的結果可初步評估心梗面積的大小。二是可以評估心肌缺血再灌注。
本課題對51例胸痛患者(胸痛時間<6 h)中心臟標記物如H-FABP、cTnI、Mb與CK-MB等進行檢測,對H-FABP與cTnI、Mb、CK-MB早期診斷 AMI進行比較,結果顯示H-FABP的靈敏度為94.4%,高于cTnI、Mb、CK-MB 的靈敏度;H-FABP的特異度為100%,高于cTnI、MB、CK-MB的特異度;H-FABP的準確性為98%,高于cTnI、Mb、CK-MB的準確性,H-FABP的陽性預測值及陰性預測值結果均高于cTnI、Mb、CK-MB。18例心梗患者中僅有1例患者的H-FABP為陰性,其結果可能是從發病到檢測的時間太短,檢測結果為陰性。綜合指標比較,H-FABP診斷的各項指標都優于cTnI、Mb和CK-MB,因此,HFABP是診斷早期AMI最敏感的指標。由于H-FABP也是由腎臟排出,故而在腎功能不全患者中H-FABP也會出現陽性,所以在標本的選擇時應去除腎功能不全患者。本課題所用試劑盒對H-FABP進行的定性檢測只需要10 min,獨立包裝,可單人床前檢測,不需要其他生化儀器設備,操作簡單、方便、準確性高、穩定性好,對早期AMI的診斷更快速、簡便、準確。
[1]呂 軍,馮 景,曹 峰,等.肌鈣蛋白I聯合超敏CRP在急性心肌梗死診斷和預測再梗中的價值[J].鄖陽醫學院學報,2008,27(6):511-513.
[2]陳中英.心肌損傷生化指標檢測及其臨床應用研究進展[J].中國煤炭工業醫學雜志,2006,9(12):1245-1246.
[3]關秀茹,謝興琴,張文超,等.心臟型脂肪酸結合蛋白對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診斷價值的研究[J].中國急救醫學,2008,28(2):128-131.
[4]張春梅,叢 斌,于子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肌紅蛋白、肌鈣蛋白水平動態監測的臨床意義[J].臨床軍醫雜志,2008,6(4):623-624.
[5]安黎云,王縛鯤.心肌損傷生化標志物在急性心肌梗死診斷中的研究進展[J].實用醫技雜志,2006,5(10):1777-1779.
[6]夏頌年,盧一郡,謝 健,等.心臟型脂肪酸結合蛋白對急性心肌梗死的早期診斷價值[J].臨床薈萃,2009,24(17):1522-1523.
[7]劉 博.心臟型脂肪酸結合蛋白在心肌梗死診斷中的應用[J].中國心血管病研究,2008,6(5):397-399.
[8]王紅艷.心臟型脂肪酸結合蛋白的研究進展[J].實用醫學雜志,2008,49(7):1253-1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