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薇薇,逯 軍,厲廣栩
(海口市人民醫院兒科,海南 海口 570208)
呼吸暫停是指呼吸停止超過20 s并伴有心動過緩和紫紺或突發明顯的蒼白及肌張力減低的異常現象。該現象多見于早產兒,可由多種疾病引起,如:電解質紊亂、顱內出血、敗血癥等。但也有部分患兒沒有明確的發病原因,稱為早產兒特發呼吸暫停(AOP)。本院應用納洛酮聯合氨茶堿治療AOP療效顯著,現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間我院新生兒重癥監護室共收治AOP患兒78例。所有病例均符合《實用新生兒學》特發性呼吸暫停診斷標準[1]。男37例,女41例;胎齡29-34周;出生體重860-2100 g;發病時間在生后2-3 d者36例,4 d者32例,5-6 d者10例。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其中治療組39例,男19例,女20例;對照組39例,男18例,女21例。兩組性別、胎齡、出生體重、首次呼吸暫停發生時間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 治療方法 所有病例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在首次發生呼吸暫停之后,予以氨茶堿負荷量5 mg/kg,稀釋后靜脈滴注,間隔12 h后給予維持量2.5 mg/kg,每12 h給藥1次;治療組同時加用納洛酮,首次負荷量0.1 mg/kg,靜推,后按0.03-0.05 mg/(kg·h)的速度經微量輸液泵持續靜脈注射,連續泵入72 h。兩組均連用3 d,3 d后有效患兒繼續治療2 d,3 d后無效患兒或治療3 d內病情加重患兒需改為經鼻CPAP或機械通氣治療。
1.3 療效判定標準 每日由醫生根據心電監護儀的監護結果,結合護士的特護記錄,負責記錄每位患兒呼吸暫停的發生次數及臨床表現。顯效:用藥48 h內呼吸暫停停止發作及呼吸節律正常;有效:用藥72 h內呼吸暫停發作次數減少及呼吸節律好轉;無效:用藥72 h后呼吸暫停無減少或加重[2]。
1.4 統計學處理 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治療組39例顯效27例(69.2%),有效10例(25.7%),無效2例(5.1%),總有效率為94.9%(37例);對照組39例顯效16例(41.0%),有效9例(23.1%),無效14例(35.9%),總有效率為64.1%(25例)。兩組在治療過程中均未見不良反應,見表1。

表1 兩組間療效比較(例)
新生兒呼吸系統解剖結構發育不完善,生理功能不穩定,生理信息不能正常傳遞,神經系統發育也不成熟,呼吸中樞處于抑制狀態[2],中央化學感受器和外周化學感受器不敏感,易引起呼吸調節障礙。由于上述特點,導致新生兒呼吸節律不整,這是產生呼吸暫停的病理生理基礎。呼吸暫停是新生兒尤其是早產兒常見臨床癥狀,發生率很高。根據資料報道,早產兒呼吸暫停發生率約20%-30%,極低出生體重兒可達50%[3]。AOP一般在生后第2-6天多見,生后第1天或1周后出現呼吸暫停常有其他原因,胎齡越小,發生率越高,發作持續時間并不完全一致,到達37周時即停止發作[4]。
AOP發病的確切機制目前還不十分清楚,呼吸暫停的新生兒由于呼吸中樞處于抑制狀態,肺通氣量下降,肺泡通氣量低,致使PCO2上升,PO2下降。二氧化碳對呼吸的調節主要是通過中樞化學感受器起作用的,中樞神經系統樹狀突發育不成熟,功能不良,致使對PCO2上升這一信息的傳導減弱,不能正常調節呼吸;低氧對呼吸的調節完全是通過外周化學感受器起作用的,外周化學感受器的不敏感使其調節呼吸作用減弱,而低氧對中樞的直接作用是抑制的,它通過作用于延髓的吸氣神經元或間接作用于橋腦等神經中樞而使β-內啡肽(β-EP)釋放,起到抑制呼吸中樞的作用,從而使呼吸暫停與中樞抑制形成惡性循環。早產兒腦干神經細胞間樹狀突少,神經元細胞間突觸少,呼吸控制不穩定,當神經元傳入沖動少時,呼吸中樞傳出沖動也少,即引起呼吸暫停,另外胎齡越小中樞發育越不成熟,對二氧化碳升高的反應敏感性低,尤其低氧時化學感受器對二氧化碳的刺激反應更低,易引起呼吸暫停。氨茶堿治療早產兒呼吸暫停是通過刺激呼吸中樞,增加呼吸中樞對二氧化碳的敏感性,改善心臟功能,臨床上已經取得較好療效。但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氨茶堿作用較慢,不能較快地終止呼吸暫停,且靜滴過快或濃度過高易引起心悸、心律失常、煩躁、血壓下降等不良反應,嚴重者導致驚厥。
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有研究發現,早產兒臍血β-EP水平高于足月兒,并認為可能是早產兒容易發生呼吸暫停的生理基礎[5]。研究結果表明,AOP發生后24 h和3 d血漿β-EP水平在治療組與對照組間比較有非常顯著性差異(P<0.001),其血漿β-EP值與動脈血氣pH、動脈血氧分壓水平呈明顯負相關(P<0.01),表明患兒血漿β-EP活性增高與酸中毒、低氧血癥有關,且兩者程度越重,則β-EP釋放越多,為呼吸暫停復發提供病理基礎,從而推斷β-EP是導致呼吸暫停始發與復發的重要因素[6]。早產兒呼吸暫停極造成機體缺氧、酸中毒,尤其是腦缺氧,促使內源性阿片樣物質釋放入血,導致血漿β-EP升高,作用于阿片受體,對中樞神經、呼吸、循環等系統產生抑制作用,進一步加重低氧血癥、酸中毒。納洛酮是阿片受體特異性拮抗劑,可降低血漿β-EP水平,與分布在心腦等部位的阿片受體結合,解除β-EP對腦、呼吸、心跳、中樞以及交感-腎上腺系統的抑制作用,解除β-EP降低腦干對二氧化碳的敏感性,抑制通氣功能。從而興奮呼吸,改善通氣障礙,降低二氧化碳分壓和緩解低氧性呼吸衰竭,所以納洛酮可使呼吸暫停減輕或停止發作;納洛酮還能增加心輸出量、每搏量和增強左室收縮功能,提高平均動脈壓,使冠狀動脈血流和心肌缺氧得到改善;亦能改善腦血流量,增加腦灌注壓,使缺氧后的腦血流重新分布,保證腦干等重要部位的血液供應,促使神經細胞功能的恢復,阻斷缺氧繼發性腦損傷的發病過程,避免呼吸暫停缺氧對腦細胞的損傷,促進早產兒智力發育[7]。
聯合靜脈注射納洛酮比單獨進行常規治療能顯著提高自主呼吸恢復率,縮短自主呼吸恢復時間[8]。本文治療組39例應用納洛酮聯合氨茶堿治療AOP顯效27例(69.2%),有效10例(25.7%),無效2例(5.1%),總有效率為94.9%(37/39);對照組39例單用氨茶堿治療AOP顯效16例(41.0%),有效9例(23.1%),無效14例(35.9%),總有效率為64.1%(25/39)。兩組顯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39,P<0.05),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高度顯著統計學意義(χ2=9.75,P<0.01)。由此可見,臨床上采用納洛酮聯合氨茶堿治療AOP比單用氨茶堿效果好,療效顯著,值得臨床推廣。
[1]金漢珍,黃德珉,官希吉.實用新生兒學[M].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230-232.
[2]劉偉東.納洛酮治療早產兒原發性呼吸暫停療效觀察[J].新生兒科雜志,2001,16(3):124-125.
[3]胡亞美,江載芳.諸福棠實用兒科學[M].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468-469.
[4]趙祥文.兒科急診醫學[M].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172-175.
[5]張雪峰,童笑梅,葉鴻瑁.β-內啡肽在早產兒原發性呼吸暫停發病中的作用及納洛酮療效觀察[J].小兒急救醫學,2004,11(6):376-377.
[6]陸中權,張信良,林忠東,等.早產兒原發性呼吸暫停血漿β-內啡肽作用機制探討[J].中華兒科雜志,1999,37(2):76-78.
[7]張少丹,錢培德,張淑琴,等.納洛酮治療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的臨床研究[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1996,11(4):207-209.
[8]黃英華.納洛酮在呼吸驟停急救中的臨床應用[J].海南醫學,2009,20(1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