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東,陳展勝,陳巧霞
(汕頭市澄海區人民醫院,廣東 汕頭 515800)
慢性咽炎是耳鼻咽喉科的常見病多發病,為咽部黏膜、黏膜下及其淋巴組織的慢性炎癥[1],發病與多種致病因素有關,在治療過程中難以治愈,容易復發。目前治療上有許多方法,但療效不滿意,仍然無特效的藥物治療。我科自2007年至2009年采用低劑量克拉霉素治療慢性咽炎患者60例,療效較好,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 收集我科自2007年至2009年確診的慢性咽炎患者120例,不包括反流性咽喉炎,病程3個月至11年,隨機分為甲乙兩組,各60例。甲組使用克拉霉素片,男38例,女22例,年齡13-71歲,平均31歲;乙組使用頭孢呋辛片,男32例,女28例,年齡14-72歲,平均33歲。臨床典型癥狀:咽部疼痛、干燥感、異物感、咽癢、咳嗽、咽不適感。查體:咽部黏膜有慢性充血、咽后壁淋巴濾泡增生、咽側索紅腫。所有病例入選標準:年齡≥12歲,沒有包括妊娠和哺乳期婦女;血常規正常、X線檢查正常、沒有肝腎及胃腸道疾病、沒有其他嚴重全身性疾病;對本品和其他大環內酯類、頭孢類沒有藥物過敏史;在治療的同時要求患者戒除煙酒、避免辛辣食物等因素刺激[2]。
1.2 治療方法 甲組口服克拉霉素片劑,每天250 mg,連續4周。乙組口服頭孢呋辛片劑,每天250 mg,連續4周。用藥期間同時觀察患者有無出現胃腸道癥狀等不良反應,每兩周復查肝腎功能和血常規各1次。記錄和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癥狀和體征。
1.3 療效評定標準 完全緩解:典型癥狀消失或明顯改善,半年內隨訪無復發,查體咽部無充血、咽后壁淋巴濾泡消失;部分緩解:典型癥狀改善,3個月內隨診無復發,查體咽部黏膜充血減輕、咽后壁淋巴濾泡部分消退;無效:典型癥狀無改善或加重,查體無明顯改善。
1.4 統計學方法 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療效 治療后繼續門診隨訪3-6個月行療效評定,結果見表1。由表1可見,甲組療效有效率優于乙組,兩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藥物不良反應 甲組3例用藥后出現惡心、腹部不適,加用雷尼替丁口服后癥狀消失,乙組1例出現頭痛,后自行緩解,所有病例用藥期間及用藥后復查肝腎功能、血常規均未發現異常。
慢性咽炎為慢性咽部感染引起的彌漫性咽部疾病。發病機制和病因復雜,病情經常反復發作。目前一般認為,慢性咽炎與細菌感染有關,但不是致病的主要原因,主要病理學改變和機制是慢性炎癥過程,而不完全是細菌感染的過程,其中多炎癥性因素參與是慢性咽炎難治的重要因素。該病致病因素有多種,這里列舉其中兩種主要因素進行探討:①感染因素:近期研究表明,微生物感染在咽炎發作中起著重要作用,尤其是細菌感染,最常見致病菌為溶血性鏈球菌,其次為金黃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桿菌,肺炎支原體的陽性檢出率為13%左右[3]。②免疫因素:近年來變應性疾病在咽炎發病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在臨床上,我們經常遇到一些慢性咽炎患者具有咽癢、陣發性干咳等變態反應炎癥的癥狀,使用抗生素、止咳化痰藥治療無效,但抗過敏藥物和激素治療有效。慢性咽炎患者變應原檢測陽性率達50%-60%的報道[4]說明變應性疾病在咽炎發病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注意兩者間的聯系,有助于提高咽炎的治愈率,降低復發率。
大環內酯類藥物是由鏈霉素產生的一類弱堿性抗生素,在上下呼吸道疾病的治療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除了其抗菌效果,近十年來,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部分大環內酯類藥物具有較強的抗炎和免疫調節活性,許多體外和臨床試驗已經證實大環內酯類藥物有這方面的作用。雖然大環內酯藥物的抗炎作用機制尚不完全明朗,也是目前對大環內酯藥物研究的焦點,但也有相當部分的認識。大環內酯藥物主要通過影響中性粒細胞的功能,如細胞的移行趨化、脫顆粒、釋放炎癥因子等,以及抑制各種類型細胞產生炎癥因子,減少炎癥物質的產生,刺激黏膜纖毛的活動,可以起到免疫調節的作用,從而抑制黏膜炎癥反應的過程,恢復黏膜的功能。已經有相當多的試驗表明,無論在體外還是體內,大環內酯藥物可抑制氧化劑的產生[5]。
克拉霉素因為其生物利用度好、半衰期長、對胃腸的刺激性小、肝臟解毒量小、耐受性好,能長期臨床使用[6]。克拉霉素為半合成的十四環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其藥理機制是可與細菌核糖體50S亞基結合,從而抑制其蛋白結合而產生抗菌作用。在體外,其對標準細菌株和臨床分離菌株均具有很好的抗菌活性,對溶血性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化膿鏈球菌等革蘭氏陽性菌和流感嗜血桿菌、副流感嗜血桿菌等革蘭氏陰性菌均具有很好的抗菌作用,對肺炎支原體的抑制作用顯著。臨床上對化膿鏈球菌引起的咽炎、扁桃體炎、慢性鼻竇炎效果明顯,在慢性咽炎的治療中比頭孢類抗生素更具有針對性的抗菌治療。還有通過其對炎癥細胞因子的抑制及免疫調節作用,能夠改善咽部黏膜的炎癥改變,從而恢復咽部黏膜的部分功能。從本組資料結果來看,筆者認為克拉霉素治療慢性咽炎療效滿意,可能與其理想的抗菌范圍及抗炎作用有關。另外克拉霉素的長期低劑量使用,可以保障抗炎作用的持續性,況且服用方便,藥物不良反應少,給予患者良好的耐受性,有利于長期使用。
慢性咽炎的病理改變不僅是感染也是炎癥的過程,咽部黏膜慢性炎癥是一個非常緩慢的發生、發展和恢復的過程,對其治療的目標不僅要抗感染同時也要抗炎,低劑量克拉霉素在慢性咽炎治療不僅有抗菌也有抗炎作用,具體的機制有待繼續進一步研究探討。
慢性咽炎作為病因復雜的疾病,治療上需針對不同的病因進行不同的治療,但為數不少的患者通過傳統的不同治療方法,并未得到滿意的效果。通過本組對低劑量克拉霉素治療慢性咽炎的研究探討,提示大環內酯藥物或許還有相當的尚未發現的藥理作用,可以給診治慢性咽炎提供新的認識和參考。
[1]黃選兆,汪吉寶,孔維佳.實用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M].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317.
[2]董天才.慢性咽炎綜合治療效果觀察[J].中國熱帶醫學,2007,7(8):1391.
[3]Tos M,Mogensen C.Pathogenesis of nasal polyps[J].Rhinology,1997,15(2):87-95.
[4]葉京英,韓德民.慢性咽炎研究進展[J].中國醫學文摘,2004,19(5):268-271.
[5]Mitsuyama T,Tanaka t,Hidaka K,et al.Inhibition by erythromycin of superoxide anion production by human polymorphonuclear leukocytes through the action of eyclie AMP-de-pendent protein kinase[J].Respiration,1995,62:269-273.
[6]許 庚,王德云.慢性鼻竇炎—大環內酯藥物治療新概念[M].廣州:第42期鼻內鏡手術培訓班及慢性鼻竇炎研討會資料匯編,2010:208-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