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小玉,羅 虎,吳武松
(武功縣人民醫(yī)院,陜西 武功 712200)
本文通過對采用不同手術方式治療的慢性肛裂患者的調查,試圖總結其療效是否存在差異性。
調查我院2002-2009年慢性肛裂手術治療病例198例,年齡為18-42歲,病史為3個月至2年,男女性別比為59:41。分為兩組:采用肛裂切除加外括約肌部分切斷術治療者為綜合組,共102例;采用單純肛裂切除術治療者為對照組,共96例。慢性肛裂[1]的診斷標準為:病程較長,反復發(fā)作,底部不整齊,上端常有肥大乳頭,下端常有前哨痣(即肛裂“三聯(lián)征”)。分為A、B、C 3類,A類指肛裂合并有肛乳頭肥大和前哨痣二者之一,或以上二者皆無;B類指肛裂同時合并有肛乳頭肥大及前哨痣;C類指肛裂具有B類特征之外,合并有皮下肛瘺或內痔、混合痔等情況。治愈指術后1年無復發(fā)者。兩組病例的選擇具有隨機性,調查結果見表1、表2。

表1 兩組病例術后治愈率統(tǒng)計表(例)
表1結果顯示綜合組治愈率(98%)顯著高于對照組治愈率(56%)(P<0.05)。從表2結果顯示,慢性肛裂病情嚴重程度越大(合并情況越復雜,即C類病例)綜合組治愈率越高于對照組治愈率,C類肛裂的治愈率綜合組為95%,明顯大于對照組治愈率(27%)(P<0.01)??梢姡捎酶亓亚谐油饫s肌部分切斷術治療慢性肛裂優(yōu)于采用單純肛裂切除術,在慢性肛裂病情嚴重程度越大,合并情況越復雜,即C類病例中更能體現此特點。

表2 兩組病例嚴重程度與治愈率關系(例)
慢性肛裂的手術治療方式較多,每一種術式均有其優(yōu)缺點及適應證,主要針對解決某一種或多種解剖異常[2],應根據其適應證選擇較好的術式。筆者體會,采用肛裂切除加外括約肌部分切斷術治療慢性肛裂優(yōu)于采用單純肛裂切除術。單純肛裂切除治療慢性肛裂,其中部分病例的遠期效果不佳,易再次出現疼痛不適,甚至復發(fā);而單純做外括約肌部分切斷術雖然有效,但患者的疼痛癥狀不能完全解除,或無明顯疼痛,卻仍感排便時肛門不適。采用肛裂切除加外括約肌部分切斷術治療慢性肛裂,較好地解決了上述兩個問題,近、遠期效果良好,不易復發(fā)。
肛裂切除術:常規(guī)消毒肛周皮膚及肛管,以肛裂為中心扇形局麻?!啊鳌毙吻虚_皮層,銳性分離皮下堅硬的纖維化組織,結締組織性外痔(前哨痣)及肥大性肛乳頭一并處理,結扎出血點。檢查肛隱窩,如有皮下肛瘺予以切除。外括約肌部分切斷術(亦稱外括約肌皮下部切斷術或外括約肌部分挑斷術):常規(guī)消毒及局麻后,于肛門(截石位)4點或8點距肛緣約1.5 cm處切開皮層,一手食指在肛內做引導,另一手鈍性分離至括約肌間溝之肛管皮下,游離并鉗夾外括約肌皮下部后直視下切斷?;蛘哂苗犘问中g刀片進至上述位置時,利用刀鋒挑斷外括約肌皮下部,此時稱作“外括約肌部分挑斷術”。切口可根據局部出血情況縫合1-2針,無菌敷料包扎。
慢性炎癥刺激使急性肛裂纖維化,結締組織增生,肥大性肛乳頭、肛竇炎及皮下肛瘺形成(此時為慢性肛裂),切除發(fā)生病理性改變的局部組織后使之治愈。肛裂皮膚與外括約肌同由脊神經支配,慢性炎性刺激使外括約肌發(fā)生向心性荷包式痙攣,出現疼痛,潰瘍難愈。切斷外括約肌皮下部,使肛門松弛,血運改善,肛裂潰瘍獲得寬息而愈,并能有效防止肛裂復發(fā)。
在手術操作時,應先行外括約肌部分切斷術(相對為無菌手術),再行肛裂切除術,這樣可以預防術后感染的發(fā)生。本組病例均未出現術后感染。對于合并有皮下肛瘺時,宜同時行肛瘺切開術;合并有內痔、混合痔時,同時行“史兆歧消痔靈注射液”四步注射法治療[3]。
[1]吳階平,裘法祖,黃家駟.外科學[M].5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6:1254-1256.
[2]張東銘.大腸肛門局部解剖與手術學[M].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128-136.
[3]史兆岐.消痔靈四步注射治療Ⅲ、Ⅳ期痣—閉塞直腸上動脈分支和痣硬化消失法[J].中國中西醫(yī)結合雜志,1998,18(4):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