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記者 陳婧
陳發樹“做慈善怎么這么難”
文 · 本刊記者 陳婧
在股權捐贈的慈善道路上,不成熟的輿論環境、滯后的政策環境、青澀的企業慈善,以及對國外慈善行為、模式的盲目追捧、模仿,對于陳發樹來說,都是造成慈善尷尬的原因

當比爾蓋茨、李嘉誠這些世界級首富已經把慈善做到極致的時候,福建首富陳發樹卻遭遇到了做慈善的煩惱,原本已漸漸淡去的質疑又再起波瀾。
當唐駿學歷風波和紫金礦業污染事故接連引爆時,陳發樹也身陷“慈善門”,被推到輿論的風口浪尖上。誰也不曾想到,已屆“知天命”之年的新華都董事長陳發樹,也許正面臨著他自創業以來最密集的三次風波。
盡管行事低調、少言寡語,甚至在網絡上都很難找到陳發樹太多的彩色照片,這位在2010年胡潤百富榜中以240億元人民幣的個人財富位列第21位的福建首富,還是因為不斷的爭議,在媒體上保持著極高的曝光率。
迄今為止,陳發樹只公開露過兩次面,最后一次就是去年新華都慈善基金會成立的新聞發布會上。
2009年10月20日,陳發樹在北京宣布設立新華都慈善基金會,并將其個人持有的價值83億人民幣的有價證券捐贈給基金會。將自己闖蕩商業江湖20余載的收獲,心甘情愿地捐出45%來投身慈善事業,陳發樹其氣度驚人,一時令官員、公眾、媒體驚詫不已。
但很快,質疑聲便壓倒了“鮮花和掌聲”。一時間,“商業噱頭”、“洗刷原罪”、“逃避稅款”等猜疑如影隨形。就在陳發樹感嘆“做慈善怎么這么難”的一年之后,慈善基金會的善款到位情況再次受到質疑。
2010年7月,新華都慈善基金會注冊點福建省民政廳民間組織管理局副局長戴維文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新華都到賬的資金不是公布的83億元,“新華都當時的注冊資金1億元已到位,后來又補充了6000萬進來,用于捐助閩江學院”。也就是說,新華都基金會至今為止到賬的資金實額為1.6億元。
對于此事,新華都董秘龔嚴冰解釋,83億元是指有價證券,陳發樹的承諾捐款確切地說應該是84億元,也就是83億元股票再加1億元注冊資金。同時他也指出,“基金會的注冊資金必須是貨幣資金,股票市場漲漲跌跌,很難估價,目前暫時沒有條文規定允許我們接收有價證券。”這意味著,要實現捐股83億元很可能會演變成為一個“長篇小說”。
這與曹德旺的遭遇如出一轍。2009年2月,福耀玻璃董事長曹德旺宣布,將曹氏家族持有的福耀玻璃股份的70%用來成立慈善基金。按照福耀玻璃彼時收盤價計算,這部分的股份將約達43億元。但直至今日,曹德旺的基金會仍處于擱置狀態。
新華都會不會重蹈覆轍,陳發樹究竟是一個巨騙還是一位偉大的慈善家?他和曹德旺敦促這個時代思考的問題不應如此簡單。
從捐款捐物到股權捐贈,是中國企業家慈善觀念的一個巨大進步。當比爾·蓋茨、沃倫·巴菲特等人的慈善行為被中國的企業家們翻譯成“有千年寺廟沒有千年企業”的漢語時,意味著后者所習慣的家業傳承的世襲方式正在逐漸遭到顛覆。
而與此同時,這一進步卻遭遇了困境。中國的法律對此毫無準備。與陳發樹等人表現出的雄心相比,相關部門的應對堪稱慌亂。也許最嚴重的還在于,直到今日,國內的相關法規對以股權作為捐贈主體的方式仍不完善。
擯除公眾對富人行善的質疑與爭議不論,即使沒有證監會,中國的政策法規對于個人慈善表現出的冷漠和警惕,也讓曹德旺、陳發樹們和國內剛起步的私募慈善基金們不能如愿以償,注定舉步艱難。

2003年,財政部發布《關于加強企業對外捐贈財務管理的通知》,在“對外捐贈的范圍”中將企業持有的股權和債權列為“不得用于對外捐贈”,盡管1999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益事業捐贈法》規定“捐贈的財產應當是其有權處分的合法財產”。
于此同時,根據國務院相關規定,原始基金必須為到賬貨幣資金。這樣一來的結果是,新華都雖號稱其基金的家底有83億之多,但在法律上認定的卻只有1個億。
相比曹德旺的河仁基金會,新華都這次的豪捐83億倒是歪打正著。就在新華都慈善基金會宣布成立的當天,財政部也下發了《關于企業公益性捐贈股權有關財務問題的通知》,對“企業以持有的股
Phototex權進行公益性捐贈”表示認可。由于新華都慈善基金會拉來十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張懷西任基金會名譽理事長、十屆全國政協副主席羅豪才任高級顧問,因此可以推斷陳發樹極有可能事先已得知《通知》的發布內容和時間。
從這個角度看,陳發樹抑或唐駿,都要比曹德旺“乖巧聰明”許多。按照現行的《基金會管理條例》,非公募基金會的原始基金必須為到賬貨幣資金。于是,陳發樹首先成立了注冊資金1億元的基金會,然后才宣布將價值83億元的有價證券捐入。
不過,從《通知》的新方向看,雖然政府對股權捐贈表示認可,并允許展開試點,但中國目前還沒有通過股權捐贈成立非公募基金會的先例和相關法規流程,而且捐股牽涉上市公司治理與股價,大家都不知道有價證券捐贈該如何監管,證監會也因此無從決策是否審批通過股權捐贈。《通知》里對類似陳發樹這樣的自然人的捐贈方式,仍無明確規定,陳發樹的股票是否能順利轉入基金會仍是未知數,導致的結果很可能是基金會的設立往往有始而無終。
反觀這次預定慈善模式的流產,很顯然,輿論大眾對新華都基金會的關注已不僅僅局限于個人本身的對錯、成敗,而是整個觀念和慈善事業的挫折,陳發樹最根本的慈善難題還是需要制度來解決。
在民政部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促進司司長王振耀看來,陳發樹所遭遇的“捐款難題”的另一個原因就在于,已熟知了商業規則的企業家們對于公益事業還相對陌生,“他們太需要學習了。”
“陳發樹的動機很好,我們應該保護企業家的熱情,但有一點,他們對中國的慈善制度并不了解。做基金會本來應該找民政部,但他們卻沒有提前跟我們交流,所以我們也沒法發表意見,這說明我們企業家在做慈善方面還需要學習。”
在此之前,王振耀建議陳發樹將新華都基金交由獨立第三方管理,實現捐贈與基金會和管理團體完全脫離關聯關系。而新華都方面顯然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這似乎不難理解,蓋茨的老部下唐駿在基金會設立前曾特意跑到蓋茨基金會北京代表處學習,在帶回來“股權捐贈”的想法后,他和陳發樹已下決心學習蓋茨基金會的運作模式。蓋茨基金會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慈善組織,它把慈善和基金分作兩塊,基金部分是通過專業的分析運作方式來做一些投資,讓基金不斷保值增值;慈善部分由規范的專業慈善團隊來運作落實。
這顯然在挑戰公眾敏感的神經,商業的貪婪逐利和公益的無私奉獻兩個反義詞如何結合到一起?
很明顯,唐駿和陳發樹學習蓋茨基金會的運作模式時,并未認真考慮中國的特殊國情。與蓋茨基金會所在的美國不同,中國企業家做慈善,需要面臨的問題和困難要比想象中更嚴重。
陳發樹的新華都基金會想要效仿蓋茨基金,重點關注教育,出發點是好的,但卻忽略了一個最重要的因素,也正是這個原因,將陳發樹推至輿論的風口浪尖上,成為大眾質疑新華都基金會動機的根本。
這個被視為藍本的蓋茨基金會并不是徹底的慈善組織,它每年將95%的資產用于投資。其中41%以上被投資到一些企業,還包括持有大量的美國國債和外國政府債券。在大眾眼中,基金會這種資本經營模式不僅披上仁慈的外裝,還能給其帶來減免稅收的巨大經濟利益——蓋茨基金會每年只要將總資產的5%用于捐贈,就可以使整個基金會獲得減免稅收的好處。
一時間,人云亦云的“以捐款避稅”說法涌現,而輿論的不友善也讓唐駿為陳發樹抱屈。“按理,”唐駿說,“我自己的錢,我都捐出來了,而且還承諾公開、透明,你還質疑我、管我的動機、透明性?”
陳發樹曾對此表示,進入慈善基金的錢都是稅后的錢,根本不存在避稅問題;此外如果真的少交了10個億的稅,要彌補的話就捐10個億好了,為什么要捐80多個億呢?他的解釋得到許多專家的認同。“沒有人會傻到用捐贈的方式去避稅。”北京大學法學院非營利組織法研究中心主任金錦萍說,按照《基金會管理條例》,企業的慈善捐款可享受一定額度的免稅,但手續相當繁瑣。而對用于慈善事業的股票買賣,目前并無減免稅收的規定。“現在一說就是富人想借此避稅,從我接觸到的案子來講,至少他們目前還沒有想到這個問題,從來沒有談到是不是要有一個好的稅務安排。”
“陳發樹的想法很簡單,”唐駿在一次采訪中說,“他一直覺得自己運氣好,不回饋社會對不起老天。他的財產肯定不會全留給小孩:他做成功了,人家說是他老爸的,不成功則是敗家。他不想給他們這么大壓力。說難聽點,如果沒有法規限制什么的,我勸他捐200億他也會做。他就是這種人,不會想那么多。腦子空白了才能捐,有一點點想法就捐不出來,83個億,舍不得的。”
正是這種“簡單”暴露了陳發樹和新華都基金會的青澀和不成熟。如果陳發樹在新華都公益基金會成立前,做好周全的戰略部署,做好系統、固定的公益計劃,深入了解中國的慈善環境,也許新華都基金會成立之初就不會如此四面楚歌。在“陳發樹們”抱怨“中國慈善環境不成熟”的同時,或許也需要檢驗一下自己的成熟度。
零點研究咨詢集團董事長袁岳在博客中說:“企業家和企業公益尚停留在起步階段。”日前,零點研究咨詢集團與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合作開展了首期“企業公益指數”調查,調查對象正是新華都等203家大中型企業,結果顯示,企業公益指數得分為44.0分。這是一個不算漂亮的分數。距離100分欠缺的56分是因為企業公益行為往往以臨時性為主,公益行為的組織化程度不高,專業人才匱乏,往往很多計劃都在企業或企業家的“一念之間”產生。
“現在大部分公募和非公募基金主要是缺乏經驗,不會做。”民政部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促進司司長王振耀建議,“其實現在的法律空間還有些滯后,你能不能先捐幾百萬現金?比如說非公募基金會起點比較低,在省里面注冊就只要200萬元。你捐贈幾十億這么多,為什么不讓它先運作起來,行動起來最重要。如果只停留在口號,等著83億或者30億,20億股票的捐贈或轉讓的障礙解除,這樣沒有辦法開展慈善活動,也沒有辦法取得經驗。”
2009年先后宣布大手筆捐贈股權成立慈善基金會的兩位福建富豪,目前就都在面臨著如何將捐股“進行到底”的尷尬。“捐股是一個法律行為,你的股捐到基金會產權就變了,改變產權就需要履行法律程序,得過戶。想做這類基金會的,準備捐股份的企業家,一定要想清楚這件事情。我建議大家捐贈的時候一定要注意研究法律,并和民政部門、財政部門、稅務部門包括證監會等進行積極的互動。”王振耀說。
中國新時代 2010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