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清華,周脈清
(泰山學院體育科學系,山東泰安 271021)
分解教學法提高乒乓球正手攻球效果的實驗研究
譚清華,周脈清
(泰山學院體育科學系,山東泰安 271021)
運用教學實驗法和數理統計分析法,探討分解教學法對學生習得乒乓球項目正手攻球技術的影響。旨在改善和提高乒乓球教師的授課效果,縮短學生掌握技術動作的周期,促進分解教學法在乒乓球教學中的正確運用。
乒乓球;分解教學法;教學實驗;正手攻球
Abstract:Decomposition method is a teachingmethod,often used in physical education.If proper used,itwill have a multiplier effect.In this paper,the author uses teaching experimentalmethod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al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the decomposition methods in students learning.The aim is to improve and enhance the table tennis teaching effectiveness,shorten the cycle inmastering technicalmovement,promote the decomposition method properly used in the teaching of the table tennis.
Key words:table tennis;decomposition method;experimental research;forehand attack
分解教學法是相對于完整教學法而言的,是把完整的技術過程分解成幾個部分進行教學,使所學的復雜動作變得簡單易于掌握。乒乓球運動具有球小,速度快,變化多,趣味性強,場地設備要求相對簡單等特點。經常參加乒乓球運動,能有效地提高人體中樞神經系統的反應能力,促進人體各方面的靈活性和協調性,深受在校大學生的喜愛。由于乒乓球運動屬于技能主導類項目,要求學生必須掌握規范的技術動作,然而隨著體育教學改革的進程,乒乓球普修課教學時數逐步縮減到 36學時,又因大部分學生以前從沒有接觸過乒乓球運動,要在有限的教學時數內提高學生的運動技能,故使教者難教,學者畏學,最終取得的教學效果往往不佳。乒乓球普修考核內容基本上是反手推擋和正手攻球這兩項技能,推擋球技術由于其相對簡單,學生大多能掌握,而正手攻球動作相對復雜,教學效果并不明顯。針對于此情況,為使學生能夠更好地掌握乒乓球正手攻球技術,縮短動作掌握周期,筆者依據多年來的教學經驗,采用分解教學法與傳統教學法進行比較實驗研究,以期對乒乓球正手攻球技術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泰山學院體育科學系 2006級體育教育專業乒乓球選項班中隨機抽取 2個選項班,其中2班 (24人)為實驗組,6班 (20人)為對照組。實驗前經調查訪問,兩個班級學生先前均無乒乓球學習經歷,說明實驗具有可比性。
教學實驗采用“不相等組始末測實驗設計”模式,這一設計模式的邏輯內涵是從自然的教學班級中選擇兩個班級的學生進行實驗,沒有按照隨機化原則和等組法對其進行重新編班,這對于我們現行的教學體制來說具有廣泛的可行性和優越性。
運用 SPSS10.0對正手攻球測試的達標和技評成績進行統計處理。
對實驗所取得的數據進行分析、比較,探究其內在因果關系。
2009年9月12日至11月18日,每周1次課,每次課90min,共計 8次課 (16學時)的教學。
實驗組與對照組的教學流程主要是:教師宣布本課的教學內容及任務→講解示范動作技術要領→學生模仿練習→布置練習并提出練習要求→學生分組練習,教師巡回指導→小結。唯獨不同的是實驗組與對照組在講解示范及練習過程中,實驗組將正手攻球的技術動作進行分解教學,練習過程中運用分解教學法分步進行練習。其分解原理如下:
為使正手攻球動作難度降低便于學生掌握,運用分解法將完整動作分解為移步引拍→揮拍擊球→動作還原三部分。這種由“A→B→C→完整動作”的分解屬于單純分段教學法,其方向是順進的。即先教移步引拍動作 (重心轉移和球拍后引)數次,待學生基本掌握,再在引拍位置上教揮拍動作 (前臂屈和旋內、上臂屈,先分后合)和重心轉移。每一環節又可以分為多個小步子,將三個環節進行分解教學:
A移步引拍動作分解練習:(a)準備姿勢;(b)身體右轉,帶動右腳向右后方邁出,重心落在右腳;(c)球拍引到身體右側,擺好姿勢;(d)(b)+(c)反復練習次數;(e)上臂固定,前臂屈向上臂。
B揮拍擊球動作分解練習:(f)練習 (e)的同時,前臂內旋;(g)上臂屈的同時,練習 (e)+(f);(h)在做 (g)的同時,加身體重心由右腳轉向左腳的動作;(i)球拍自然放松落在身前。
C動作還原:(j)身體重心落在雙腳上;(k)做到 (i)+(j)。
教學實驗嚴格控制實驗因素,教學班除在教學方法上有所區別外,在教學條件、環境、授課教師、考評等因素完全相同的情況下進行教學實驗。

表1 實驗前實驗組和對照組學生正手攻球測試成績的統計表
從表1可以知曉,實驗組與對照組學生學習正手攻球前1min擊球次數對比,t值為 0.630,p值大于 0.05,兩組成績無顯著性差異。此外,學習前對兩班級同學進行調查訪問,學生均無乒乓球學習經歷,說明對兩班進行教學實驗是有可比性的。
從表2可以看出對照組學生經過 16學時的乒乓球正手攻球的學習,達標成績均有大幅的提高,P值均表現為 P<0.01,呈顯著性差異,說明傳統的教學法仍然能使學生掌握正手攻球的基本動作。

表2 實驗前、后對照組學生正手攻球測試成績的統計表

表3 實驗前、后實驗組學生正手攻球測試成績的統計表
從表3可以看出實驗組學生經過 16學時的乒乓球正手攻球的學習,其達標成績也均有大幅的提高,P值表現為 P<0.01,呈顯著性差異,亦說明分解教學法對學生習得正手攻球的基本動作是有效果的。如若仔細觀察,實驗組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達標成績提高的幅度有所增加,但是卻并不明顯。

表4 實驗前、后實驗組學生正手攻球達標與技評測試成績的統計表
從表4可以看出,實驗組的技評成績明顯優于對照組的技評成績,t值為 4.78,p值為 0.047,即 p<0.05兩者呈現顯著性差異。而對于達標成績的統計與檢驗的結果顯示,t值為 1.666,p值大于 0.05,表明兩者無顯著性差異。
技評成績的統計結果顯示了實驗組成績明顯優于對照組。從心理學角度來講,要正確地掌握動作,首先要對所學動作形成一個正確而清晰的運動表象,而運動表象的形成又是通過視覺表象進行的,觀看示范動作的目的就在于使學生通過視覺的活動形成所學動作的視覺表象,然后再把所獲得的視覺表象與相應的動覺神經沖動聯系起來。當然,要形成運動技能,除形成視覺表象外還不足夠,還應促使動覺表象達到明確化的程度。而分解后的簡單動作就容易完成這種結合,即視覺神經興奮中心和動覺神經興奮中心形成通路。此外,分解練習有助于學生知覺的分化,形成正確而清晰的動作表象。故分解教學法在形成運動技能方面是符合心理學理論的。
在實驗過程中,為使正手攻球動作難度降低便于學生掌握,實驗組運用分解法將完整動作分解為移步引拍→揮拍擊球→動作還原三部分。此動作的每個環節又可分為若干小步子,但揮拍擊球是完整動作的關鍵環節,動作多分段也較為復雜,不僅有順進的小步子也包含逆進的小步子,即學完前一個步子不是單獨再學后一個小步子,而是后一個小步子中已包括了前一個小步子的動作 (逆進分段法)。分解成這么多小步子,看起來似乎是很復雜,但恰恰相反,實際上學生更能容易理解動作的結構,學習過程中不僅能知其然,更重要的是能知其所以然,從而獲得正確的肌肉感覺,提高擊球的準確性和節奏感,掌握動作快而且又不易出現錯誤動作。當然,當基本動作 (環節)掌握以后,也應及時轉入完整動作的練習,動作由慢到快,逐步建立完整動作概念。然而實驗組學生練習過程中,當正手攻球的完整動作出現錯誤或動作不到位、不協調時,學生的動作練習又重新回到起點,即又回到開始時的分解教法,從三個大的環節中查找錯誤原因,再進行針對性練習,如此反復進行,周而復始,直到動作技能得到鞏固達到動力定型,這就是實驗組同學技評成績高之所在。而對照組中教法雖也能使學生達標成績得到提高,但其技評成績卻遠遜于實驗組,兩組技評成績呈現顯著性差異。究其原因是對照組在練習過程中,運用分解教法的比重太少,學生不了解動作的細節,不理解動作的過程,相當一部分同學動作練習表現不連貫,上下肢配合不協調。經平時教學練習及動作考核時觀察,對照組同學正手攻球時,大臂與前臂夾角幾乎是 180度,角度沒有改變,小臂根本沒有旋前收縮 (前屈)的意識,即使其擊拍次數能夠達到達標,按照嚴格技評其動作應該是正手推擋而不是正手攻球;此外,揮拍擊球時僅靠手臂前揮,沒有右腳蹬地轉體以腰帶動上臂的發力過程,致使其擊球力量“脫節”,表現相對較小,速度慢,無有節奏感,當然其擊球次數不言而喻,動作技術不規范,故其技評分數偏低。
4.1.1 通過分解教學法對完整動作的分解,降低了動作的難度,學生對所學動作技術不僅能知其然,更重要的是知其所以然,故在學習過程中,能達到事倍功半的學習效果。
4.1.2 分解后的簡單動作容易使視覺神經興奮中心和動覺神經興奮中心結合形成通路,在形成運動技能方面是符合心理學理論的。此外,利用分解教學法,學生在學會一個動作時,內心會有一種成就感,其情感體驗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滿足,同時還能增強進一步完成完整動作的信心和意志。
4.2.1 在運用分解教學法時注意,分解并不是單純的將完整動作分解,分解是在不破壞完整動作結構的前提下進行的,不僅包括順進的分解,而且還有逆進的分解,在運用時要恰當處理好。
4.2.2 運用分解法是為了完整地掌握動作,并非排除完整教法,分解是在完整基礎上的分解,而完整也不是分解的簡單組合,兩者各具特征又相互依存,運用時應該恰當處理好兩者關系。
[1]韓志忠.乒乓球教學、訓練、競賽與科研 [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6.
[2]董立.體育教學中分解教學法及其運用[J].四川體育科技,1999,(2).
[3]體育院校通用教材.乒乓球 [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8.
[4]田麥久.項群訓練理論[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8.
[5]張英波.動作學習與控制 [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3.
[6]周脈臣,周脈清.淺析輪換發球法在乒乓球比賽中的運用[J].中國學術研究,2009,(2)
Experimental research on the decomposition method of table tenn is forehand attack
TAN Qing-hua,ZHOU Mai-qing
(PE Depar tm ent,Taishan College,Taian271021,China)
807.02
A
1009-9840(2010)02-0084-03
2010-01-15
譚清華 (1971- ),男,山東濰坊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