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彩英,雷 英
高血壓病是心腦血管病的重要危險因素,研究表明:舒張壓與腦卒中、冠心病發病密切相關,我國十組人群前瞻性研究也表明舒張壓每相差5 mmHg(1 mmHg=0.133 kPa)腦卒中發病危險相差46%,冠心病發病危險相差24%。說明控制人群血壓水平包括舒張壓水平對預防腦卒中、冠心病發病至關重要。臨床上,舒張壓升高的病人并不少見,尤其是中青年高血壓病人以舒張壓升高為主較多見。然而,目前臨床常用的降壓藥對舒張壓升高的療效并不理想,從而導致脈壓異常造成病人不適癥狀,影響正常生活及工作。我院采用中西醫結合方法,對應用西藥降壓藥治療,舒張壓持續增高不達標的病人加用中藥清肝降壓膠囊治療,取得了良好的療效?,F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均為方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2007年10月—2008年10月門診就診的高血壓病人,符合中國高血壓指南(2005年)診斷標準,堅持西藥降壓藥正規治療,舒張壓持續在中度以上水平不達標者共35例,男19例,女16例,年齡38歲~72歲,平均51.8歲。
1.2 方法 其中經兩種以上西藥降壓藥聯合治療,舒張壓持續增高不達標者15例,在原治療方案或酌情減藥基礎上加用清肝降壓膠囊1.5 g,每日3次。因季節變化等因素導致血壓波動以舒張壓升高為主,原治療方案不能達標者20例,在原治療方案基礎上加用清肝降壓膠囊1.0 g~1.5 g,每日2次或3次。觀察周期為3個月。
1.3 觀察指標 觀察病人治療前后肝腎功能、血糖、血脂及心電圖變化。
1.4 統計學處理 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前后病人肝腎功能、血糖、血脂、心電圖無異常改變,血壓變化詳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血壓變化( ±s)mmHg

表1 治療前后血壓變化( ±s)mmHg
組別 n 收縮壓治療前 治療后 差值舒張壓治療前 治療后 差值持續升高組 15 153.7±15.4 38.8±10.11) 9.1±5.9 108.9±11.2 88.3±7.61) 22.2±9.1季節波動組 20 141.5±6.47 135.3±9.21) 6.5±5.0 105.7±7.4 84.4±10.11) 15.5±11.7與同組治療前比較,1)P<0.05
病例[1],女,53歲,高血壓病史7年,血壓180/110 mmHg,經常頭暈、頭重、口干口苦。長期單用或合用硝苯地平控釋片(拜新同)、美托洛爾(倍他樂克)、福辛普利鈉片(蒙諾)、吲達帕胺等降壓藥,血壓維持在130~140/100~110 mmHg,后停用吲達帕胺加用清肝降壓膠囊1.5 g,每日3次,1個月后血壓降至125/90 mmHg,至今服藥 13個月,血壓維持在120~135/80~90 mmHg,頭暈、頭重、口苦口干等癥狀明顯好轉。
病例[2],男,72歲,高血壓病史20余年,長年服用拜新同、纈沙坦、武都力等降壓藥,血壓控制達標。2008年4月初春季節轉換時期,病人出現頭暈、耳鳴、目赤、口苦等癥,血壓 140/105 mmHg。加用清肝降壓膠囊1.5 g,每日2次,兩周后癥狀好轉,1個月后測血壓為 130/70 mmHg。
肝陽上亢是高血壓病的重要病理類型,肝腎陰虧,陰不制陽,亢陽上擾是其重要的病理機制。龔一萍[1]研究認為陰虛陽亢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高血壓的病理基礎。中老年人腎氣衰,因乙癸同源,久則肝腎陰液虧虛,陰不制陽終至肝陽亢逆。加之情志不遂、肝郁化火、火盛傷陰,或勞欲過度、損傷肝腎之陰,或熱病耗傷肝陰皆可導致肝腎陰液不足肝陽偏盛而浮動于上,出現陰虛陽亢癥。
清肝降壓膠囊主要成分是清瀉肝火的夏枯草和補益肝腎的何首烏。高血壓多屬于肝腎的陰陽失調。實者多為初期肝火亢盛、痰濕壅盛,病久傷陰多為肝腎陰虛,陰虛陽亢,兩者相互影響,則病情遷延不愈,虛實夾雜[2]。夏枯草清肝火、解肝郁,何首烏補益肝腎之陰能起到清熱平肝、補益肝腎的作用。用于高血壓、偏頭痛、眩暈耳鳴、易怒口苦、腰膝酸軟等癥。藥效學研究示清肝降壓膠囊降壓作用在于能擴張外周血管,降低總外周阻力,對心率及心臟泵功能均無影響[3]。這對由于血管張力增高而導致的舒張壓升高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有資料表明中醫所講的“腎”能包括有現代醫學之高級神經系統、自主神經及內分泌系統等方面的功能。許多中青年病人工作學習緊張,生活節奏快,精神壓力大以及季節更替時氣候節氣等自然因素影響都容易導致自主神經功能失調,血管張力增高,舒張壓水平增高。本組觀察結果顯示,清肝降壓膠囊具有良好的降壓作用,尤其是對舒張壓升高具有良好的療效。其綜合降壓療效機制較為復雜,系多重因素所致。根據中醫理論則主要在于調節機體的陰陽平衡,達到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的目的[4]。
清肝降壓膠囊降壓效果平穩有效,服用方便、安全,對舒張壓升高的良好的降壓作用是其特色,為提高高血壓病人的血壓達標率提供了有利的武器。
[1] 龔一萍.肝陽上亢與高血壓病關系的探討[J].長春中醫學院學報,2000,6(2):1-3.
[2] 朱玉梅.清肝降壓膠囊治療高血壓病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3,9(4):61.
[3] 王永生.滋陰潛陽治療原發性高血壓陰虛陽亢癥機制探討[J].江蘇中醫藥,2004,25(11):53-54.
[4] 賀立娟,李運倫.高血壓病肝陽上亢癥中醫病機與癥候實質的研究進展[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08,6(12):1449-1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