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錦照
(廣東省河源市人民醫院,廣東河源 517000)
腦卒中是一種患病率、致殘率均很高的疾病,患病后常出現精神障礙,這方面已引起臨床醫生的普遍關注。抑郁狀態是急性腦卒中常見并發癥之一,可影響到患者的康復及回歸社會。本文通過對兩組急性腦卒中患者的對比研究,揭示抑郁狀態對卒中患者康復治療的重要性。
120例急性腦卒中患者均來源于2007~2009年我院神經內科住院患者,全部經頭顱CT或MRI檢查證實,符合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會議診斷標準,無意識障礙及失語,既往無抑郁、焦慮等精神心理疾病史,檢查合作,采用漢密爾頓抑郁量表評分,其中60例≥18分存在抑郁狀態作為觀察組,其余60例患者作為對照組。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情、文化程度、治療方案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在病程1、3個月末分別對兩組患者進行神經功能缺損評分(NIHSS)、日常生活活動能力量表評定(BI)。
采用SPSS 10.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數據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配對 t檢驗。
兩組患者1、3個月末NIHSS及BI評分比較見表1。由表1可知,兩組NIHSS及BI評分1、3個月末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表明抑郁狀態嚴重影響卒中后神經功能及生活能力的恢復。
表1 兩組1、3個月末NIHSS及BI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1、3個月末NIHSS及BI評分比較(±s,分)
組別 例數60 60 NIHSS治療前 治療1個月治療3個月BI治療前 治療1個月治療3個月對照組觀察組18.1±7.9 18.6±7.4 14.2±5.1 16.1±4.9 12.1±5.6 14.2±6.2 38.3±5.7 38.1±6.2 65.2±7.1 56.7±7.6 78.5±6.1 68.2±6.4
腦卒中后抑郁狀態的發病機制尚不明確,有學者認為腦內去甲腎上腺素能和5-羥色胺能神經元軸突通過丘腦及基底節到達額葉皮質,當病灶累及上述部位時,其含量降低,兩者失衡導致抑郁發生[1]。還有人認為卒中后出現軀體功能障礙,生活能力降低,社會功能喪失等,在生理、心理、家庭和社會等多種因素影響下導致抑郁的發生。
急性腦卒中后抑郁狀態是卒中后繼發的一種高發的情感障礙,它不僅造成情感上的痛苦,而且還影響肢體功能,認知功能恢復,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和預后,給家庭和社會造成很大的負擔[2]。目前尚缺乏大規模臨床研究給予循證支持。本文欲從卒中后抑郁狀態患者神經功能缺損、日常生活活動功能評分的變化作比較研究。對照組資料顯示,治療1個月及3個月后的神經功能及生活能力恢復明顯優于觀察組,與以往研究結果相符合。吳衛文等[3]認為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與卒中后抑郁狀態的發生有顯著關系,且中重度神經功能缺損患者卒中后抑郁狀態發生率要高于輕度神經功能缺損患者。神經功能缺損與日常生活功能下降直接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與卒中后抑郁狀態的產生有明顯關系;卒中后抑郁狀態患者由于自信心不足,自我評價低,又延遲了其神經功能的恢復。
急性腦卒中后抑郁狀態與結局有關,但目前對其認識不夠,許多患者不能接受治療,或者重視程度不夠[4-6]。因此,加強健康教育,早期發現和治療卒中后抑郁狀態,可以提高日常生活能力,促進患者康復及回歸社會。
[1]趙康仁.卒中后抑郁癥[J].臨床神經病學雜志,2002,15(1):60-61.
[2]姜超,許永城,張秋娟.卒中后抑郁癥的中西醫臨床研究進展[J].中國卒中雜志,2009,4(8):692-698.
[3]吳衛文,顧青.卒中后急性期抑郁狀態的相關因素臨床分析[J].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2005,22(4):356-358.
[4]劉永珍,于逢春,尹靜.腦卒中后抑郁狀態對預后的影響7年隨診[J].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2010,36(5):292-295.
[5]李華軍,李晶,尹嬌.氟西汀治療對急性腦卒中后抑郁狀態和神經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國臨床康復,2005,9(16):205.
[6]王冠軍,王立濤.維思通輔助治療難治性抑郁癥的效果[J].齊魯醫學雜志,2005,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