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文華,蘇錫康,戴偉良,林超萍
(廣東省佛山市第一人民醫院檢驗科,廣東佛山 528000)
嚴重的營養不良在臨床上比較容易診斷,但較輕的或亞臨床的營養不良單靠體征很難作出診斷,必須進行有關實驗室檢查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膽結石、膽囊炎是消化系統常見病,大量統計學的調查已證實80%的膽結石、膽囊炎患者無癥狀,只表現為上腹不適、飽脹、食欲不振等。現通過檢測血清總蛋白(TP)、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RE)、轉鐵蛋白(TRF)、視黃醇結合蛋白(RBP)的水平,以探討膽結石、膽囊炎患者的營養狀況。
膽結石組:我院2007~2008年肝膽外科膽結石患者96例,其中膽結石合并膽囊炎60例,膽結石36例;男40例,女56例。乙肝表面抗原均陰性,轉氨酶均正常,排除各種惡性疾病。
健康對照組:健康體檢者30例,男12例,女18例,乙肝表面抗原均陰性,肝功能正常。經B超排除肝、膽疾病。
入院第2天早上采集空腹靜脈血3 ml,分離血清后當天檢測。標本均無溶血,無脂濁。TP、ALB用日立7170全自動生化儀檢測;PRE、TRF、RBP用BN2特定蛋白分析儀散射比濁法檢測,試劑由德靈診斷產品(上海)有限公司提供。
膽結石患者血清總蛋白(TP)與健康對照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但膽結石患者的血清 ALB、PRE、TRF、RBP 均與健康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其中有48例膽結石患者,血清TP、ALB仍在正常范圍時,PRE、TRF和RBP均已降低。各組數據比較見表1。
80%的膽結石、膽囊炎患者沒有明顯癥狀,但由于其膽汁分泌障礙或結石和膽囊炎癥對肝臟的刺激,使其對營養物質的消化和蛋白質的合成有一定影響。肝細胞合成蛋白質的前提不僅需要肝細胞合成功能正常,同時要有充足的合成蛋白質的原料。各種原因引起肝細胞合成功能異常或蛋白質合成原料不足,均可引肝細胞蛋白質合成障礙。表1結果顯示,膽結石患者 PRE、TRF、RBP水平顯著低于健康對照組,出現早期臨床營養不良的指標。
表1 膽結石患者的血清蛋白狀況(±s,g/L)

表1 膽結石患者的血清蛋白狀況(±s,g/L)
組別 例數 TP ALB PRE TRF RBP對照組膽結石組30 96 t值 P值74.09±3.93 71.25±8.17 1.70>0.05 46.12±3.94 38.02±6.16 6.44<0.01 0.31±0.05 0.17±0.06 11.43<0.01 2.63±0.25 1.19±0.52 6.78<0.01 0.041±0.008 0.020±0.014 8.05<0.01
隨著營養支持理論和實踐的深入發展,人們越來越注意尋找能準確和及時地評價患者營養狀況及判斷營養支持療效的指標,特別是反映機體內臟蛋白質狀況的指標。現已明確包括ALB、TRF、PRE和RBP在內的血清蛋白質濃度可間接反映內臟蛋白質狀況[1-2]。
ALB是由肝細胞合成分泌的功能性蛋白質,已證明即使ALB在肝臟完全停止合成,8 d后血清ALB濃度僅下降20%,故血清ALB水平不能作為營養不良的敏感指標[3]。血清前白蛋白的半衰期僅為1.9 d,在蛋白質攝入不足早期(可早至第3~4天)即有下降趨勢,故血清前白蛋白是評價蛋白質營養狀況不良的敏感指標[4-5]。轉鐵蛋白主要反映缺鐵性貧血,但鑒于肝細胞合成TRF的速度遠遠超過ALB,故其敏感性高于ALB,作為人群營養狀況的指標有一定準確性[6]。視黃醇結合蛋白是維生素A在機體轉運的運載蛋白,極易受蛋白質營養狀況影響,當蛋白缺乏期間其血清含量迅速降低,而且比上述血清蛋白靈敏,當補充蛋白質后血清濃度迅速升高,是一種靈敏的蛋白質營養狀況的評價指標[7-8]。
本文結果顯示,膽結石患者的ALB雖與健康人有顯著性差異,但在PRE,TRF,RBP均下降時,仍有半數ALB在正常范圍,亦說明ALB不及PRE、TRF、RBP敏感。
[1]歐陽啟楣.血液生物化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32.
[2]韋京豫,徐琪壽,陳漢良,等.血清前白蛋白的火箭免疫電泳測定法及應用[J].解放軍預防醫學雜志,1991,12(9):437.
[3]王躍生,李永山,胡聞,等.梗阻性黃疸導致機體營養物質吸收障礙的初步研究[J].中國臨床營養雜志,1997,5(2):83-85.
[4]王寶恩.肝臟病學新進展——基礎與臨床[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5-6.
[5]張成義,齊承義,印永紅,等.四種血漿蛋白質在肝炎、肝硬化中臨床意義的比較[J].安徽醫學,1992,13(6):6.
[6]牛俊奇,王玉英.血清前白蛋白在肝病檢測中臨床意義的再評價[J].白求恩醫科大學學報,1997,23(3):274-275.
[7]陳小莉.視黃醇結合蛋白質研究與進展[J].腸外與腸內營養,2000,7(1):54-58.
[8]林滿華,馮惠娟,揭育麗,等.胰島素樣生長因1、視黃醇結合蛋白和前白蛋白作為新生兒營養指標的探討[J].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2,17(4):346-3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