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曉黎
(河南科技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河南洛陽 471003)
細菌對抗生素產生耐藥性是醫學領域最大的挑戰之一。細菌耐藥性是細菌產生對抗生素不敏感的現象,產生原因是細菌在自身生存過程中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現代社會因抗生素濫用,細菌的耐藥性越來越強,已引起廣大醫務工作者的高度重視[1]。現對我院分離得到的256株細菌的耐藥情況進行分析,以期為臨床提供參考。
選取我院 2009年 10月~2010年 1月分離得到的256株細菌,其中,從患者痰液標本中分離得到45株,尿液中分離得到59株,血液中分離得到82株,大便中分離得到17株,胸腹水和分泌物等其他感染性標本中分離得到53株。
采用WHO推薦的K-B紙片擴散法測定細菌對藥物的敏感性,將含有定量抗菌藥物的紙片貼在已接種測試菌的瓊脂平板上。紙片中所含的藥物吸取瓊脂中的水分溶解后不斷地向紙片周圍區域擴散形成遞減的梯度濃度。在紙片周圍抑菌濃度范圍內測試菌的生長被抑制,從而形成透明的抑菌圈。抑菌圈的大小反映測試菌對測定藥物的敏感程度,抑菌圈愈大,最低抑菌濃度(MIC)愈小。
本組菌株中,金黃色葡萄球菌35株,鏈球菌屬22株,革蘭陽性桿菌8株,大腸埃希菌89株,肺炎克雷伯桿菌23株,陰溝腸桿菌17株,銅綠假單胞菌15株,不動桿菌7株,產氣腸桿菌6株,其他菌種34株。可見細菌以革蘭陰性桿菌最多,其次是革蘭陽性球菌。菌株均有一定程度的耐藥,有的已形成多重耐藥狀況。見表1、2。

表1 本組革蘭陽性菌的耐藥菌株數(株)

表2 本組革蘭陰性菌的耐藥菌株(株)
細菌產生滅活的抗菌藥物酶使抗菌藥物失活是耐藥性產生的最重要機制之一,使抗菌藥物作用于細菌之前即被酶破壞而失去抗菌作用[2]。這些滅活酶可由質粒和染色體基因表達。抗菌藥物作用靶位改變也是細菌耐藥的重要機制,由于改變了細胞內膜上與抗生素結合部位的靶蛋白,降低與抗生素的親和力,使抗生素不能與其結合,導致抗菌失敗。如肺炎鏈球菌對青霉素的高度耐藥就是通過此機制產生的;細菌與抗生素接觸之后產生一種新的原來敏感菌沒有的靶蛋白,使抗生素不能與新的靶蛋白結合,產生高度耐藥[3-4]。靶蛋白數量的增加,即使藥物存在時仍有足夠量的靶蛋白可以維持細菌的正常功能和形態,導致細菌繼續生長、繁殖,從而對抗抗菌藥物產生耐藥。如腸球菌對β-內酰胺類的耐藥性是既產生β-內酰胺酶又增加青霉素結合蛋白的量,同時降低青霉素結合與抗生素的親和力,形成多重耐藥機制。改變細菌外膜通透性也是細菌耐藥的機制之一,很多光譜抗菌藥都對銅綠假單胞菌無效或作用很弱,主要是抗菌藥物不能進入銅綠假單胞菌菌體內,故產生天然耐藥[5]。細菌接觸抗生素后,可以通過改變通道蛋白性質和數量來降低細菌的膜通透性而產生獲得性耐藥性。正常情況下細菌外膜的通道蛋白以OmpF和OmpC組成非特異性跨膜通道,允許抗生素等藥物分子進入菌體,當細菌多次接觸抗生素后,菌株發生突變,產生OmpF蛋白的結構基因失活而發生障礙,引起OmpF通道蛋白丟失,導致β-內酰胺類、喹諾酮類等藥物進入菌體內減少。在銅綠假單胞菌還存在特異的OprD蛋白通道,該通道允許亞胺培南通過進入菌體,而當該蛋白通道丟失時,同樣產生特異性耐藥[6]。另外,某些細菌能將金土菌體的藥物泵出體外,這種泵因需能量,故稱主動流出系統,由于這種主動流出系統的存在及它對抗菌藥物選擇性的特點,使大腸埃希菌、金黃色葡萄球菌、銅綠假單胞菌等對四環素、氟喹諾酮類、大環內酯類、氯霉素、β-內酰胺類產生多重耐藥。本研究中256株均有一定程度的耐藥,有的已形成多重耐藥狀況。故筆者認為臨床工作者應掌握細菌耐藥性的相關知識,以指導臨床正確用藥。
[1]朱佑明,李文桂.細菌耐藥機制研究現狀[J].重慶醫學,2006,35(13):1224-1226.
[2]楊家義,余發春,沈金娥,等.臨床標本128株細菌分布分析[J].中國醫藥導報,2009,6(10):180,183.
[3]郝邯生,郝素云,劉敏,等.2006-2007兩年臨床分離菌的細菌耐藥監測研究[J].武警醫學院學報,2009,18(7):625-627.
[4]胡發明.從細菌耐藥情況看合理選用抗菌藥[J].中國藥物應用與監測,2008,5(1):58-60.
[5]何旭瑛.細菌耐藥性產生的機制與最新研究進展[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志,2009,8(11):77.
[6]王玉巧,張躍斌,吳艷梅.細菌多藥耐藥的分子機制及研究進展[J].中國醫師進修雜志,2008,31(1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