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杰,邢廣棟,郭瑞娟,武曉敏
(河南省濮陽市人民醫院,河南濮陽 457000)
銅綠假單胞菌是革蘭陰性無芽胞桿菌,為假單胞菌屬的代表菌種,廣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是可引起人類各系統感染性疾病的條件致病菌之一,特別是在一些腫瘤、慢性疾病和免疫功能低下以及侵入性治療或嚴重創傷的患者中易有該菌感染,而且隨著臨床抗菌藥物應用不合理情況的增多,其耐藥株不斷增加,加重了治療上的困難,是醫院內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從而成為醫院感染和抗菌藥物耐藥的監測重點。為了掌握該菌的耐藥情況,指導臨床合理地使用抗菌藥物,筆者回顧性分析了2006年1月~2008年12月從臨床送檢標本中分離的1 759株銅綠假單胞菌的臨床科室、標本分布及對14種抗菌藥物的耐藥情況,現報道如下:
2006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住院和門診患者送檢的各類標本中非重復分離出1 759株銅綠假單胞菌,主要科室分布為:ICU 951株,占54.0%;內科系統421株,占24.0%;外科系統318株,占18.0%。主要標本分布為:痰液1 616株,占92.0%;傷口分泌物80株,占4.5%;尿液33株,占1.8%;血液30株,占1.7%。
所有菌株經常規分離培養后,用API20NE細菌鑒定系統鑒定細菌,采用紙片擴散法(Kirby-Bauer,即K-B法)進行抗菌藥物的敏感性試驗。用WHONET 5.3軟件進行相關數據的統計分析。14種抗菌藥物分別為:哌拉西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頭孢他啶、舒普深、頭孢吡肟、亞胺培南、美羅培南、氨曲南、丁胺卡那、左氧氟沙星、復方新諾明、兩性霉素B、米諾環素、替卡西林/棒酸。標準質控菌株為銅綠假單胞菌ATCC27853。
3年檢出的1 759株銅綠假單胞菌的科室分布情況為:ICU占54.0%,位居第一;其他依次為內科系統(24.0%)、外科系統(18.0%)。檢出的標本分布情況為:痰液占92.0%,位居第一;其他依次為傷口分泌物(4.5%)、尿液(1.8%)、血液(1.7%)。對常用抗菌藥物耐藥率較高的有:復方新諾明(95.2%)、哌拉西林(74.5%)、米諾環素(63.2%)、替卡西林/棒酸(62.0%)、左氧氟沙星(61.5%)、哌拉西林/他唑巴坦(45.2%)等藥物的耐藥率均超過了40.0%。對兩性霉素B、頭孢吡肟、舒普深等藥物表現出了較強的敏感性。見表1~3。

表1 2006~2008年臨床檢出的銅綠假單胞菌的科室分布(株)

表2 2006~2008年臨床檢出的銅綠假單胞菌常見標本的分布(株)
從表1可以看出:2006~2008年各科檢出率均呈逐年遞增趨勢。2008年本地區耐藥分析報道顯示,銅綠假單胞菌的檢出率占所有檢出細菌的首位,與全國耐藥分析報告中心的大腸埃希菌檢出率占首位有差異,說明銅綠假單胞菌的感染已成為本地區最主要的感染菌之一。表2顯示:痰液中的檢出率占絕對優勢,除送檢的標本絕對數多以外,筆者觀察到,銅綠假單胞菌已成為呼吸系統感染中的主要陰性菌。傷口分泌物、尿液、血液等也占一定的比例。表3顯示:這些藥物的應用一定要參照相關報道要求的,結合實驗室藥敏結果慎用。對兩性霉素B、頭孢吡肟、舒普深等藥物,可作為臨床經驗性應用藥物。

表3 2006~2008年臨床檢出的銅綠假單胞菌對常用抗菌藥物的耐藥率(%)
隨著抗菌藥物的濫用,銅綠假單胞菌的耐藥株不斷增加,其耐藥機制非常復雜,主要與以下因素有關:①細菌產生抗菌活性酶,如β-內酰胺酶、氨基糖苷鈍化酶等;②細菌改變抗菌藥物作用的靶位,如青霉素結合蛋白(PBPs)、DNA旋轉酶等結構發生改變,從而逃避抗菌藥物的抗菌作用;③外膜通透性降低;④生物被膜形成;⑤主動泵出系統等。其中主動泵出系統在銅綠假單胞菌多重耐藥機制中起著主導作用。基于以上原因,給臨床治療銅綠假單胞菌感染帶來了困難,從而使該菌成為醫院感染和抗菌藥物耐藥的監測重點[1-2]。
從表1~3可以看出,2006~2008年各科檢出的1 759株銅綠假單胞菌檢出率呈逐年遞增的趨勢。2008年本地區耐藥分析報道顯示,銅綠假單胞菌的檢出率占所有檢出細菌的首位,與全國耐藥分析報告中心的大腸埃希菌檢出率占首位有差異[3],表明銅綠假單胞菌的感染已成為本地區最主要的院內感染菌之一。檢出的標本中痰液占絕對優勢(92.0%),表明銅綠假單胞菌已成為呼吸系統感染中的主要陰性菌。尿液、血液、腦脊液等無菌部位的檢出也占一定的比例,足見其危害之廣之大,特別是此菌一旦入侵血流或腦脊液,死亡率很高。
抗菌藥物的過度使用甚至濫用,耐藥菌大量產生,使得臨床醫生在面對各種感染選擇抗菌藥物時備感無奈。特別是銅綠假單胞菌對經驗首選藥物頭孢他啶,在本地區耐藥率高達33.7%,達到了衛生部規定的嚴格按藥敏結果選擇使用的標準。那么怎樣有效地選擇和合理應用抗菌藥物,這就要求臨床醫務工作者一定要經常關注國際、國內,特別是本地區本單位的耐藥分析報道,參照相關報道要求合理有效地使用[4]。本次分析還顯示,本地區的銅綠假單胞菌對碳青霉烯類(亞胺培南)、氨基糖苷類、喹諾酮類也顯示了較高的耐藥率,這與相關報道有差異[5],其相關因素有待進一步探討。
由于銅綠假單胞菌的耐藥機制非常復雜,它幾乎包括了現在已知的所有耐藥機制,其對不同抗生素的耐藥機制各不相同,且往往是幾種耐藥機制共同起作用,使其對多種抗菌藥物產生耐藥,甚至出現了“全耐藥菌株”,給臨床抗感染治療造成極大的困難,應引起臨床和實驗室的共同關注。因此,臨床醫生在治療銅綠假單胞菌引起的感染時,除結合多年臨床積累經驗用藥外,還要考慮本地區銅綠假單胞菌對常用抗菌藥物的耐藥情況,結合藥敏結果及時調整,合理應用抗菌藥物。同時還要加強對多重耐藥性、泛耐藥性銅綠假單胞菌的監測和研究,減少或延緩銅綠假單胞菌耐藥菌株的產生和阻止其傳播,進一步為臨床合理選擇抗菌藥物提供依據。
[1]許宏濤,張秀珍.醫院感染銅綠假單胞菌多重耐藥機制的研究[J].中國抗感染化療雜志,2005,5(3):141-145.
[2]褚海青,李惠萍,何國鈞.銅綠假單胞菌的耐藥機制[J].中國抗感染化療雜志,2003,3(1):54-56.
[3]肖永紅,王進,趙彩云,等.2006~2007年Mohnarin細菌耐藥檢測[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08,18(8):1051-1056.
[4]王輝,陳民鈞.1994~2001年中國重癥監護病房非發酵糖細菌的耐藥變遷[J].中華醫學雜志,2003,83(5):385-390.
[5]馬越,李景云,張新妹,等.2002年臨床常見細菌耐藥性監測[J].中華檢驗醫學雜志,2004,27(1):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