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玉姬,韓元一
(延邊第二人民醫院,吉林延吉 133000)
產科急性彌漫性血管內凝血(DIC)是由多種產科致病因素共同導致的一種血管內凝血的嚴重病理過程,該病起病迅速,病情復雜兇險,如不及時搶救,將威脅產婦生命,及時正確地處理不僅可以搶救產婦的生命,而且還可減少并發癥的發生[1-2]。我院2000年8月~2010年1月共收治產后急性彌漫性血管內凝血患者30例,對其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將搶救體會報道如下:
收集我院2000年8月~2010年1月患有產后急性彌漫性血管內凝血患者的資料,對其進行回顧性分析,同期我院分娩例數25 000例,DIC發生率為0.12%。年齡最小23歲,最大40歲,平均31.5歲。中期妊娠4例,晚期妊娠26例。發生于產期7例,發生于產后23例。所有患者資料的選擇均符合“1.2”項下的診斷標準。
根據1999年全國第六屆血栓與會議制定的基層醫院或緊急情況DIC診斷標準[3]:①血小板計數<50×109/L或者呈進行性下降;②血漿纖維蛋白原低于115g/L或者3~6d內進行下降;③3P試驗陽性或者FDP高于20 mg/L;④PT縮短或長達3 s以上,或者呈動態性變化;⑤外周血破碎紅細胞超過10%;⑥血沉>15 mm/h;⑦血凝塊置 2 h內出現溶解現象,血凝塊變小或完整性破壞,或血塊周邊血清呈毛玻璃樣渾濁。上述指標中如有三項符合則考慮確診為DIC。
30例DIC患者均表現不同程度及部位出血,均出現陰道出血不凝,其中合并腹腔內出血6例,寬韌帶血腫4例,腹部切口滲血7例,血尿4例,會陰傷口滲血3例,血尿4例,嘔血2例,出血量為 2 100~5 700 ml,平均 3 875 ml;其中有 5例患者同時存在多臟器損害。
對于DIC患者應采取如下治療方法:①患者進入產科重癥監護病房后立即查找病因、補充血容量、糾正休克;②適當給予補充相應的凝血物質;③局部應用凝血酶,并給予保護重要臟器功能的藥物;④對死胎行剖宮產手術或者引產手術的患者,治療產婦原有疾病并適時中止妊娠;⑤對出血不止者可用碘仿紗條宮腔填塞,并適當應用肝素,必要時行子宮切除術。
測定治療前后血纖維蛋白、血小板、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觀察病情好轉情況。
經搶救病情好轉后,血纖維蛋白原及血小板上升,PT及APTT均較用藥前縮短。結果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實驗室檢查結果
產科DIC發生率為0.03%~0.13%[4]。該病的病情發展迅速,高凝期往往不明顯而迅速進入消耗性低凝期及纖溶亢進期,嚴重威脅產婦的生命。DIC的發生主要與羊水栓塞、死胎、過期流產、胎盤早剝、前置胎盤、感染、重度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產婦出血及婦科惡性腫瘤和妊娠合并肝病等因素有關[5]。
臨床治療主要包括病因治療、抗凝治療及補充血液成分[6]。本文采用查找病因、補充血容量、糾正休克,并適當補以凝血物質;對死胎行剖宮產手術或者引產手術的患者,治療產婦原有疾病并適時中止妊娠;對出血不止者可用碘仿紗條宮腔填塞,并適當應用肝素的方法對DIC患者進行糾正性治療。隨著上述方法的進行,患者病情逐漸穩定,使濃縮的纖維蛋白原在短時間內迅速提高機體血漿纖維蛋白原濃度,使其迅速轉化為不溶性的纖維蛋白,從而達到止血的目的;血漿大量輸入并補充大量的凝血因子,并擴充血容量。文中化驗結果顯示,治療后血小板計數接近正常,纖維蛋白原定量達到正常低限,凝血酶原時間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明顯縮短,使DIC得到有效糾正[3]。
綜上所述,產科醫師應在產前做好對產后出血高危因素的充分評估,提高對高危妊娠、分娩的認識和處理,以防止DIC的發生。
[1]黃愛玲,林碎釵,傅瑩,等.產后急性彌漫性血管內凝血ICU監護體會[J].華北國防醫藥,2007,19(2):68-69.
[2]楊然,邱雪洲.產后急性彌漫性血管內凝血的搶救[J].醫學理論與實踐,2007,20(4):452.
[3]容俊,馬翠.產科急性彌漫性血管內凝血7例臨床分析[J].昆明醫學院學報,2007,(2B):220-222.
[4]葉任高.內科學[M].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684.
[5]王革玲.產婦急性彌漫性血管內凝血12例診治分析[J].醫學信息,2007,20(2):285-286.
[6]夏勇,鄒宏坤,馬晶.成分輸血在產科急性彌漫性血管內凝血治療中的應用[J].臨床血液學雜志,2008,21(4):181-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