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偉奇
(吉林省通化市人民醫院疼痛科,吉林通化 134001)
呃逆是由于膈肌、膈神經、迷走神經或中樞神經等受到刺激后引起一側或雙側膈肌的陣發性痙攣,伴有吸氣期聲門突然關閉,發出短促響亮的特別聲音。如果持續痙攣超過48 h未停止者,稱頑固性呃逆。如果呃逆發作持續不斷則可嚴重影響正常工作、休息,對伴有心肺疾病的患者呼吸功能也會有很大影響。我科2008~2010年根據患者不同情況應用頸交感神經阻滯與頸椎椎旁注射治療頑固性呃逆效果滿意,現總結如下:
選擇無嚴重心、肺、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疾病、無高血壓、糖尿病的呃逆患者26例,病程1個月~4年。其中,男17例,女9例;年齡21~68歲;慢性消化系統炎癥所致反射性呃逆10例,晚期癌痛6例,中樞性疾病所致6例,病因尚不明確4例。隨機分為兩組,A組13例,行頸交感神經阻滯;B組13例,行頸椎椎旁注射治療。
兩組患者行常規心電、血壓、心率、血壓監測。A組:患者平臥位,肩下墊薄枕、頭略后仰、口微張,頸部常規消毒戴無菌手套,于環狀軟骨平面觸及頸總動脈搏動后用示指、中指指腹,將其向外側撥開,同時向下摳壓尋找骨性標志即第6頸椎橫突,并將示指、中指指尖分別置于橫突上、下緣,有“夾”住橫突感,另手持帶眼科球后針注射器垂直沿示指、中指之間針抵骨面后回抽無血及腦脊液,注入1%利多卡因+醋酸曲安奈德注射液5 mg+生理鹽水10 ml,1次/周,連續3~5次為1個療程。B組:患者平臥位,去枕頭偏向治療側對側,于甲狀軟骨平面與胸鎖乳突肌后緣處指壓觸及骨性標志即第4頸椎橫突處,回抽無血及腦脊液,注入1%利多卡因+醋酸曲安奈德注射液5 mg+生理鹽水10 ml,1次/周,連續3~5次為1個療程。兩組注射完畢后均囑平臥20 min后離床活動。
優:1次治療后呃逆即刻明顯緩解,經3~5次治療后呃逆基本消除;良:1次治療后呃逆緩解,經3~5次治療后痙攣次數明顯減少,程度明顯減輕,不影響正常工作、生活;差:1次治療后呃逆緩解不明顯,經3~5次治療后痙攣次數略有減少,程度減輕不明顯;無效:經治療后呃逆與治療前無變化。
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經治療后療效、總有效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全部患者未見明顯不良反應和副作用。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后療效比較(例)
呃逆是由迷走神經、膈神經、交感神經、膈肌與呼吸輔助肌等共同參與的神經、肌肉反射動作,與飲食不規律、酗酒、冷空氣刺激和精神因素有關[1]。頑固性呃逆的病因更為復雜,其形成原因可能有頸椎以及顱腦外傷、腫瘤、腦血管病、感染或其他因素[2]。治療頑固性呃逆的的中西醫方法很多,包括中醫中藥、按摩、針灸、鎮靜劑的應用,但多效果不確切,容易復發。當呃逆持續存在時患者很痛苦,重者影響呼吸功能[3]。麻醉治療方法中有膈神經阻滯、頸深叢神經阻滯、硬膜外阻滯等,但對操作者技能要求以及搶救措施要求都較高。
采用頸交感神經阻滯治療頑固性呃逆,是通過阻斷頸胸交感神經節前和節后纖維,抑制交感神經支配下組織器官的交感活動效應,干擾膈神經活動,同時可以調理下丘腦和自主神經功能,從而抑制迷走神經膈神經興奮,使呃逆緩和終止[4]。采用頸椎椎旁注射治療頑固性呃逆,是因為膈神經的組成纖維來自頸3~5脊神經,于椎旁軟組織內下行,在頸3~5椎旁注射,可以阻斷膈神經的沖動傳導,從而使呃逆得以緩解[5]。
這兩種治療方法由于操作時都有骨性標志作參照,安全性好,成功率相對膈神經阻滯高[6],在嚴格規范下操作并發癥主要是霍納綜合征,無須特別處理,是緩解頑固性呃逆的有效手段。
[1]孫成英.老年慢性病患者合并頑固性呃逆21例治療體會[J].山東醫藥,2007,47(28):91.
[2]曾金.中樞頑固性呃逆的病因及其治療進展[J].醫學綜述,2008,14(3):365-367.
[3]黃才耀,林玉霜,劉志群.星狀神經節阻滯治療頑固性呃逆的臨床應用[J].中國疼痛醫學雜志,2006,12(2):121-122.
[4]宋建敏,趙君,郝元昕.星狀神經節阻滯治療頑固性呃逆的療效觀察[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5,5(16):3059-3060.
[5]裴愛珍,王世杰,杜玉敏.神經根性頸椎病致慢性頑固性呃逆43例報告[J].山東醫藥,2003,43(13):69.
[6]張玉強,畢學杰,王慶利.膈神經阻滯加口服巴氯芬治療頑固性呃逆54例[J].河北醫藥,2009,31(18):2462-2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