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銀洲,郭月玲,張艷苓
(北京軍區總醫院東區,北京 100125)
頸椎病是由頸部外傷、勞損、退變的刺激,風、寒、濕邪氣的侵襲而引起的頸部軟組織僵硬、強直、痙攣,嚴重的還能使頸部解剖位置發生變化,神經離位、血管受壓、小關節發生紊亂、錯位而使頸椎生理曲度消失,椎間隙狹窄而引起水腫、粘連、缺血、無菌性炎癥,致使頸部疼痛、僵直、局部壓痛、功能活動受限等一系列臨床癥候群。
頸椎病臨床分型比較細,根據筆者臨床治療和觀察,可分為退變型頸椎病和外傷型頸椎病兩種。
1998年9月~2009年3月,門診收治1 280例頸椎病患者,男686例,女594例;其中年齡在40~49歲之間患者發病率最高,占總人數的60.7%。
根據病因診斷,頸椎病可分為:神經根型、椎動脈型、交感神經型、脊髓型、混合型頸椎病五型。1 280例患者根據病因診斷分型對比見表1。

表1 頸椎病病因診斷分型后人數對比
1.2.1 退變型頸椎病 多發于40~60歲的中老年,主要癥狀為頸部僵硬、頭痛、頭昏、胸悶、心悸、耳鳴、失眠,血壓或高或低。有的伴有上肢串痛或手指麻木。±線示:頸椎骨質增生,項韌帶鈣化,椎間隙狹窄。
1.2.2 外傷型頸椎病 多發于20~40歲的青壯年,中小學生也時有發生,主要癥狀為頸部僵硬、頭痛、頭昏、惡心、嘔吐、頸部不適,落枕樣感覺,上肢可見串痛。追問病史,大多有外傷史?!谰€可見,頸椎強直,生理曲度消失,頸椎病的治療方法很多,用平衡推拿療法簡便易行,療效顯著,痛苦小,針對性強而備受廣大患者歡迎。
1.3.1 牽引 頸椎病癥狀較輕者,以頸椎牽引器給予患者頸部10 kg/次牽引力進行牽引,牽引10 min后放松,牽引10 d為1個療程。第1個療程后可增至15 kg/次牽引力進行牽引,牽引時間為15 min。癥狀較重者,每次以10 kg牽引力,牽引10 min后放松,間隔10 min再牽引,連續牽引3次即可,牽引10 d為1個療程。
1.3.2 推拿 每次牽引后,囑患者休息10~20 min再行推拿,手法根據臨床病型分述如下:
1.3.2.1 退變型頸椎病 ①一手扶住患者頭部,另一手拇指與四指拿捏頸部兩側的肌肉和韌帶5~10遍;然后,一手托住下頜部向后向上用力,使棘突充分暴露,另一手拇指沿頸椎棘突兩側自上而下彈撥3~4遍。再用拇指點按醒腦穴、痤瘡穴、疲勞穴,每穴1 min。神經根受壓致使患肢麻木者、可一手握住患者手指,另一手自上而下拿揉患肢肌肉數次,彈撥患側臂叢神經數下;②一手扶于后頭部向右用力,另一手把住下頜部向左用力,兩手作用的同時,可使頸部向右旋轉40°~45°角,此時兩手再稍加用力,可聽見椎體錯動的響聲。然后兩手交替,在對側施同樣手法,最后順理頸部軟組織數下。這樣可糾正錯位的小關節、韌帶和神經,緩解頸椎間隙狹窄而受壓的血管、神經。
1.3.2.2 外傷型頸椎病 此型患者多伴有直接或間接外傷,大部分患者可能有頸部小關節的錯位或紊亂棘突偏歪。①同退變型頸椎病治療方法;②雙手分別扶于頸部的前后,一手拇指頂住偏歪棘突向健側用力,另一手扳住下頜部向患側用力,使頸椎旋轉到不能再轉動時,兩手同時稍用力扳動,此時頂住偏歪棘突的拇指指腹可有椎體向健側滑動感覺,同時又可聽見小關節復位時的響聲。效果立竿見影,但此法須和患者緊密配合,頸部前曲的角度合適,扳動的力量適當,旋轉的幅度合理,方能奏效。
痊愈:臨床癥狀及陽性體征消失,恢復正常工作;顯效:臨床癥狀及陽性體征明顯改善,工作疲勞時仍感頭頸部不適,但不影響工作;有效:臨床癥狀及陽性體征部分消失或減退;無效:治療前后無任何變化??傆行?治愈+顯效+有效。
在1 280例頸椎病患者中,痊愈488例,占38.1%;顯效572例,占44.7%;有效202例,占15.8%;無效18例,占1.4%,總有效率為98.4%。
1個 療程治療后有效者788例,占61.5%;2個療程治療后有效者421例,占32.9%;3個療程后有效者62例,占4.8%。
對802例(62.7%)頸椎病患者分半年、1年、2年3次進行隨訪。因生氣、受涼、勞累而有復發現象的有89例,占6.9%,現癥狀較治療前為輕,繼續治療仍有效。
牽引能擴大椎間隙,減輕神經根壓迫,起到消腫、止痛作用,還能穩定錯位的小關節。推拿主要是對神經的彈撥、肌肉起止端的按壓、順理和小關節錯位的整復。所以針對性強、療效顯著。頸部肌肉薄弱,神經血管分布豐富,著力點強,旋轉幅度大,而極易受風、寒、濕邪氣的侵襲,治療方法雖多,但療效往往不甚理想。中西醫結合治療頸椎病,通過牽引能改善椎間隙的狹窄,減輕神經根受壓,因錯位的關節牽引后通過向心力的原理而起到穩定作用。推拿是以指代針,用指著穴、以點、按、推、拿、揉等手法,疏通經絡,調和氣血,擴大血容量,松解軟組織的粘連,還能通過手法糾正解剖位置的變化,以使神經回位,小關節復原。所以牽引加推拿,中西醫結合治療頸椎病往往能收到滿意的治療效果,且事半功倍。
[1]王成民.按摩手冊[M].北京:北京華夏出版社,1996:11.
[2]王友仁.按摩與健康[M].赤峰:內蒙古科技出版社,2002:11.
[3]馬修棠.中國醫用點穴學[M].西安:陜西科技出版社,1994:7.
[4]朱清祥.淺談平衡醫學中的推拿[J].亞洲醫藥,2000,11(9):126.
[5]戴志凌,邵雪.定點旋轉手法加功能鍛煉治療老年性頸椎病療效觀察[J].中國現代醫生,2008,46(11):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