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瑤,周學琴,郭欽惠
(北京大學深圳醫院藥劑科,廣東深圳 518036)
按照WHO國際藥物監測合作中心的規定,藥物不良反應(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系指正常劑量的藥物用于預防、診斷、治療疾病或調節生理功能時出現的有害的和與用藥目的無關的反應。ADR監測是醫院臨床藥學的重要內容之一。為了提高臨床對用藥安全性的認識,降低用藥風險,提高合理用藥的水平,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務。現將我院2008年8月1日~2009年5月30日收集到的ADR報告216例進行回顧性分析,為臨床合理用藥提供參考和依據。
我院2008年8月1日~2009年5月30日收集到ADR病例報告216例,其中,男106例,女110例。以原表內容為基礎對電子表格中有關數據格式進行適當轉換或增加統計項,分別對ADR報告按年齡、給藥途徑、涉及藥物的種類及臨床表現進行統計分析。
在216例ADR報告中,男106例,女110例,ADR發生無明顯的性別差異。患者年齡0~70歲,ADR可發生在各個年齡段,分布詳見表1。
ADR累及的器官及主要臨床癥狀(表2)中,最常見的是皮膚及附件的損害(44.4%),其次是消化系統和神經系統的

表1 ADR在不同年齡段的分布Tab.1 The ADR distribution of different ages

表2 ADR累及的器官及臨床表現Tab.2 Organs and systems involved in ADR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按給藥途徑分類統計,靜脈給藥發生ADR遠高于其他途徑,為189例,占報告總數的87.5%。
ADR發生率最高的是抗感染藥物,為138例,占總數的63.9%(表3)。第二位是中成藥制劑,為65例,占總數的30.1%。兩者合并占總數的94.0% (表4)。

表3 不良反應居前三位的抗感染藥物(例)

表4 不良反應居前三位中成藥制劑(例)
結果顯示,ADR患者在60歲以上64例,占總數的29.6%,遠超過其他年齡段人口,老年人易發生不良反應的原因:肝腎功能減退,組織器官功能退化,易發生藥物蓄積,并且老年人常有慢性疾病,合并用藥多[1-2]。因此,針對老年人制訂用藥計劃,盡可能做到個體化治療。
ADR累及器官的癥狀以皮膚及附件損害最多,有96例,占總數的44.4%,臨床表現主要是瘙癢和皮疹,可能是因為皮膚損害易于觀察。各種皮疹為變態反應所致。目前,臨床常用的抗感染藥物易引起變態反應[3]。
不良反應屬于靜脈給藥的有189例,占總數的87.5%。因為靜脈給藥直接進入體循環,無肝臟首過作用,因此藥物起效快,濃度高,對機體刺激較大,并且不易控制。所以,建議醫師在給患者開處方時,應仔細詢問過敏史,規范處方,盡量減少靜脈給藥[4-6]。
引起ADR的藥品中,抗感染藥物位居第一,占總數的63.9%。此類藥物用量大的原因是與濫用抗菌藥不無關系。因此,醫師應嚴格掌握適應證,避免不合理用藥:嚴格執行抗感染藥物使用規范,檢測耐藥菌,選擇適當的劑量、給藥途徑、次數、時間,減少藥物聯用,提高合理使用抗感染藥物的水平,以減少ADR的發生。中藥制劑引起不良反應的總數僅次于抗感染藥物,這表明中藥注射劑在臨床上使用率很高,所以應當引起充分關注。中藥制劑發生ADR的原因可能有:成分復雜,藥理作用尚不明確;并且中藥制劑多為復方制劑,易導致過敏反應[4-8]。
ADR監測是藥品再評價工作的一部分[9-13]。隨著ADR監測制度在我國的實施和不斷深入,ADR給人類健康和生命安全帶來的危害已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因此,醫療單位、藥房應加強ADR知識的宣傳,充分發揮臨床藥師的作用,加強用藥咨詢服務,及時向臨床及患者提供相關ADR信息,盡可能避免或減少ADR的發生,達到用藥安全、有效、經濟的目的。
[1]黃彩英.老年人的合理用藥[J].蘇州醫學,2003,26(2):95-96.
[2]陶國樞.藥物流行病學與藥品不良反應監測[J].中華老年醫學雜志,2005,24(12):927-928.
[3]徐開聯.關于抗感染藥物臨床合理應用的建議[J].現代醫院,2005,5(3):73-74.
[4]江臘梅,張敏.抗菌藥物的心臟毒性[J].中國藥物警戒,2006,3(1):18-20.
[5]翟青,李和生,陳斌,等.我院2006年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安徽醫藥,2008,12(2):182-183.
[6]湯薇薇,周孝山.靜脈輸液調配環境對藥品不良反應的影響[J].安徽醫藥,2005,9(7):533-534.
[7]焦曙光,胡世明,劉國成,等.抗菌藥物不合理應用導致藥物不良反應的分析與給藥方案優化[J].現代醫藥衛生,2008,24(4):611-612.
[8]周國斌,姚鳳華,樊賀明.做好抗菌素藥物分級管理與藥品不良反應監測[J].中醫藥管理雜志,2008,16(2):135-136.
[9]朱興述,付澤華.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工作現狀及對策[J].現代醫藥衛生,2008,24(22):3462-3463.
[10]徐茂星,張傳軍,郭以杭.藥物不良反應176例報告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07,45(9):125.
[11]吳琳琳.122例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09,48(17):63-64.
[12]張尚鵬.我院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07,45(12):105-107.
[13]李建朗.我院212例不合理應用抗菌藥物致不良反應回顧性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09,47(21):223-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