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仲僑,劉 寧
(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四醫院急診內科,黑龍江哈爾濱 150001)
目前對阿司匹林抵抗的主要藥物防治措施是聯合氯吡格雷治療,但又出現了“氯吡格雷抵抗”現象,提示有效的抗血小板治療遠比最初所認識的復雜和困難。因此,筆者提出,在一種或多種抗血小板藥物治療下而未能達到預期的生物學效應和未能有效預防血栓性事件,則稱為“抗血小板治療抵抗。”本實驗前瞻性地評價心血管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的臨床特征,為臨床識別和處理氯吡格雷抵抗提供策略。
選擇2008年4月~2009年1月在我院急救中心住院的患者116例,其中,男 73例,女 43例;年齡 36~78歲,平均(61.4±10.5)歲,包括不穩定型心絞痛75例,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13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28例。
1.2.1 分組及服藥方法 116例患者分為兩組,其中,55例為單用阿司匹林組,100 mg,每日1次,連服14 d;61例為聯合用藥組,阿司匹林服用方法如前,加用氯吡格雷每天75 mg,連服14 d。
1.2.2 血小板聚集率的檢測 每日1次口服阿司匹林100 mg和(或)氯吡格雷75 mg并教育患者保持良好的依從性。連續口服14 d,服用最后1劑后2~3 h內抽其空腹靜脈血2.7 ml,用凝血抗凝瓶留取,輕輕顛倒混勻,立即送檢,按產品說明操作在3 h內完成。
阿司匹林抵抗即用0.5 mmol/L花生四烯酸(AA)為誘導劑檢測的電阻抗結果>0 Ω,阿司匹林有反應即檢測結果為0 Ω。氯吡格雷抵抗即用10 μmol/L二磷酸腺苷(ADP)為誘導劑檢測電阻抗結果>10 Ω,氯吡格雷有反應即檢測結果≤10 Ω。
數據統計均用SPSS 11.5軟件包處理,不同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在AA作為誘導劑檢測的116例中,有6例的電阻抗結果>0 Ω,存在阿司匹林抵抗,其余110例對阿司匹林敏感,阿司匹林抵抗發生率為5.1%(6/116),花生四烯酸誘導的血小板聚集試驗結果見表1。
表1 AA誘導血小板聚集試驗結果(±s,Ω)

表1 AA誘導血小板聚集試驗結果(±s,Ω)
指數 案例 AA所有患者阿司匹林抵抗(AR)阿司匹林敏感(AS)116 6 110 0.2±0.6 4.5±2.8 0.0±0.0
阿司匹林由于其良好的抗血小板作用,現已成為各種心血管病預防和治療的基石。國際抗血栓聯合組用Meta-分析對65個臨床用阿司匹林的試驗中發現其能降低23%的危險度。早期用阿司匹林對急性心肌梗死可明顯提高治愈率及減少23%的死亡率。但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在所有患者中并不一致,表現在接受治療量(75~325 mg)阿司匹林的患者中仍有缺血性事件發生,即認為存在“阿司匹林抵抗”,這個定義雖然明確,但無實用價值。近來數位學者傾向于對AR作如下診斷:光學法測定血小板聚集率,用10 μmol/L使血小板平均聚集率≥70%,用0.5 mmol/L阿司匹林使血小板平均聚集率≥20%。但此方法操作復雜,重復性差,易發生血小板體外激活;本試驗即采用一種全新方法全血電阻抗法測定血小板聚集,以了解阿司匹林抵抗的發生情況以及阿司匹林抵抗的臨床特征,通過此診斷的阿司匹林抵抗與缺血性事件的發生有一定相關性,本研究即基于此。本研究觀察了阿司匹林抵抗的發生情況,AR的發生率為5.1%,與國內外學者報道大致相同。AR不僅存在于健康人群、吸煙者中,也存在于各類疾病患者,這些有分歧的結果有可能反映了AR定義的不同和實驗室間在血小板功能測定操作的不同。
在臨床工作中,如果患者已經接受阿司匹林治療但仍然發生缺血性心血管事件,臨床醫生應高度懷疑存在AR。對那些具備AR特征的高危患者應考慮檢測是否存在阿司匹林抵抗。對于存在氯吡格雷抵抗的患者可換用其他ADP受體拮抗劑或血栓素A2受體拮抗劑。限制與不足,首先鑒于臨床限制,筆者未能對全血阻抗法與其他方法進行一致性分析;其次,本研究的樣本數量仍相對較少,可能會對本研究的結論有影響,需要進一步大樣本的研究。
[1]Quick AJ.Salicylates and bleeding:the aspirin tolerance test[J].Am J Medical Sciences,1966,252(3):265-269.
[2]Bhatt DL,Topol EJ.Scientific and therapeutic advances in antiplatelet therapy[J].Nature Rev Drug Discov,2003,2(1):152.
[3]Gum PA,Kottke-Marchant K,Poggio ED,et al.Profile and preva lence of aspirin resistance in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J].Am J Cardiol,2001,88(3):230-235.
[4]Kimmel SE,Berlin JA,Reilly M,et al.Patients exposed to rofecoxib and celecoxib have different odds of nonfatal myocardial infarction[J].Ann Intern Med,2005,142(3):157-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