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杰群,趙 慶,李 京
(1.上海金融學院,上海 201209;2.上海財經大學 國際工商管理學院,上海 200433)
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戰略風險投資控制系統研究
李杰群1,趙 慶2,李 京2
(1.上海金融學院,上海 201209;2.上海財經大學 國際工商管理學院,上海 200433)
文章建立了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戰略風險控制系統。該系統能夠針對隨機性戰略風險因素產生的戰略風險進行控制;該系統對戰略風險采取事前控制,比事后控制更有效。
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戰略風險;控制系統
在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的背景下,對外直接投資的整體規模有不斷擴大的趨勢。然而,近年來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過程中顯現出問題中,以“海外并購”的低成功率最為突出。根據中國社科院發布的《2009年世界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黃皮書顯示,在過去的20年里,中國企業67%的海外并購項目不成功;僅在2008年,海外并購的損失即超過2000億人民幣。面對中國企業直接對外投資的“尷尬”狀況,如何在對外直接投資中有效地控制戰略風險,已逐漸成為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這一主題在理論界和實踐領域中的焦點問題。國外主流的戰略風險控制方法、模型和體系在中國背景下的使用或利用效果總顯得“不盡如人意”。因此,研究一套符合中國國情的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戰略風險控制系統是十分必要的。
構建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戰略風險控制系統,必須明確其目標,這是構建系統首要解決的問題,也是構建系統的起點。本系統的目標設定為:為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戰略風險控制提出可供參考的方法,以期使中國企業在對外直接投資中規避或減少戰略風險,更好地在全球配置資源、參與國際市場的競爭,提高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成功的機率。
(1)系統的方法。系統必須由兩個以上要素構成,系統與要素的功能是不同的,每個要素均不能完成系統功能,只有要素之間相互作用才能實現系統的功能。本文構建的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戰略風險控制系統體現的是“系統”和“環境”的關系,系統的環境是東道國的投資環境和具體中國企業的內部環境。“環境”對“系統”進行信息輸入(戰略風險因素變化)及“系統”對“環境”的信息輸出(控制效果與效率的信息),來實現“系統”與“環境”的信息交換。
(2)控制論的方法
本文構建的戰略風險控制系統是一個“控制”系統。“控制”系統的控制對象是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戰略風險;控制系統的“輸入”信息是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戰略風險因素的變化情況;控制系統的“控制器”是企業執行最優應對策略的相關部門;控制系統的“輸出”信息是最優應對策略執行效率與效果的信息。
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戰略風險控制系統的作用機理是指通過各子系統及各個子系統的相互作用實現對戰略風險的控制。本文構建的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戰略風險控制系統由五個子系統(前文所講的“要素”)構成,包括:戰略風險探測系統、指揮決策系統、戰略風險應對系統、評價系統、監督系統。每個子系統均不能完成戰略風險控制系統的所有功能,各個子系統必須協同運作,才能實現對戰略風險的控制。戰略風險探測系統是對戰略風險因素進行探測的子系統,該子系統進行戰略風險因素變化的探測、識別戰略風險,如果識別結果認為戰略風險因素的變化產生戰略風險,則觸發戰略風險控制系統,并將信息輸入指揮決策系統,形成戰略風險控制系統的輸入信息;指揮決策系統是戰略風險控制系統中進行決策、指揮、協調的子系統,主要功能是估計戰略風險傳遞時間、估計損失的可能性空間、根據可選擇的應對策略確定最優應對策略,指揮決策系統是戰略風險控制系統的中樞系統;戰略風險應對系統主要是根據戰最優應對策略制定戰略風險應對計劃,并將計劃進行分解到相關部門進行執行,對執行情況進行控制、考核,戰略風險應對系統主要是執行最優應對策略;評價系統主要是對應對策略的執行結果進行效果評價和效率評價;監督系統是對整個戰略風險控制系統進行評估,保證其持續有效性,監督系統戰略風險控制系統具有自我更新功能。
各子系統的相互作用使戰略風險控制系統中各個子系統結合為一個整體,對戰略風險進行控制。子系統間的作用關系可分為信息輸入、指令下達、執行評價、信息反饋,監督。
戰略風險控制系統的控制過程為:如果戰略風險因素的變化產生戰略風險,戰略風險探測系統將信息輸入指揮決策系統,觸發戰略風險控制系統;指揮決策系統對戰略風險進行分類、評級、估計損失和風險傳遞時間,為規避或減小戰略風險制定最優應對策略,并將執行最優戰略風險應對策略的指令下達至戰略風險應對系統;戰略風險應對系統執行決策指揮系統制定的最優戰略風險應對策略;評價系統是對最優戰略風險應對策略的執行結果進行評價,并將評價結果反饋給決策指揮系統;監督系統是對整個系統持續性、有效性的進行監督。戰略風險控制系統戰略風險進行動態控制,如形成負反饋,則戰略風險的控制趨勢是良性的。
戰略風險探測系統的作用是通過信息搜集,探測出戰略風險因素變化,將有關信息與信息備案中存儲的信息進行對比,根據戰略風險因素與戰略風險的對應關系,由專家組評定該因素是否導致戰略風險。當某個戰略風險因素的變化被識別為戰略風險時,戰略風險探測系統要向指揮決策系統發出預警信號,觸發戰略風險控制系統。
結合對外直接投資的特點,本文將內部因素包括戰略契合因素、財務因素、人力資源因素、企業文化因素、信息因素和經驗因素。每個戰略風險因素又可進一步細分,并建立了戰略風險因素三級分析表。根據戰略風險因素三級分析表建立戰略風險因素備案(見表1),這是對戰略風險進行識別的基礎。
探測對象的確定,對戰略風險的控制具有重要意義。只有對相關的戰略風險因素進行探測,才能有針對性地進行戰略風險控制。如果探測的戰略風險因素不全面,缺失探測的戰略風險因素產生戰略風險時,戰略風險探測系統不會發生作用;探測的戰略風險因素超出界定范圍,則會降低戰略風險探測系統的效率。事實上,建立戰略風險因素備案是一個不斷完善的長期過程,將表1作為戰略風險因素探測對象的基本依據,企業在進行戰略風險控制的實際操作過程中,根據實際情況和企業的特點不斷對其進行補充和完善。
戰略風險因素是導致企業戰略風險的可能性的集合。戰略風險因素對企業的實際影響,是一個具體而復雜的過程,在實際中還需要結合具體戰略風險因素的特點和環境的狀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根據戰略風險因素與戰略風險的關系進行分析,本文在理論層面將這二者的關系進行歸類和對應,目的是為戰略風險的識別提供依據。(見圖1)
戰略風險因素變化的隨機性和模糊性特征,導致戰略風險存在的狀態也具有隨機性和模糊性;又因戰略風險的識別必須經過專業人員的判斷,所以采用基于可能性理論的模糊數學來表示對外直接投資項目的戰略風險狀態,可以更接近真實地反映戰略風險狀態的本質和整體發展的變化特性。用模糊數學的方法,建立戰略風險因素因子的模糊集合、風險性質的隸屬函數和評價戰略風險因子的模糊矩陣,對戰略風險進行模糊綜合評價,為企業進行戰略風險控制提供科學依據。
(1)建立企業戰略風險指標體系
由戰略風險因素的變化所導致的戰略風險對企業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即運營風險、資產損傷風險、競爭風險和商譽風險。由此可建立戰略風險指標體系,見表2。
設主因素集為U={U1,U2,U3,U4},子因素集分別為U1={u11,u12},U2={u21,u22},U3={u31,u32},U4={u41,u42}。
(2)建立戰略風險識別標準
在風險識別過程中,將風險識別標準定義為戰略風險識別標準集 V={v1,v2,v3},其中 v1表示“確定為戰略風險”,v2表示“不確定”,v3表示“確定不是戰略風險”。
①專家評議體系
實施對外直接投資的中國企業應為戰略風險控制成立專家組,從而在不同的領域以不同的視角來判定戰略風險因素對企業的影響。專家組的成員應包括企業董事會成員、高層管理人員、并購項目負責人、市場分析師、財務分析師、國際投資專家等。當戰略風險因素出現時,專家根據自身領域的研究對該戰略風險因素是否成為戰略風險作出分析(見表3),并提供分析報告。

②第一級模糊識別
利用德爾菲法得到 uij(i=1,2,3,4)對風險等級 vn(n=1,2,3)的隸屬度rijn,其中rijn=sijn/s(s為參與模糊綜合評價的專家總數,sijn為參評專家中認為指標uij屬于等級vn的專家人數),由此可以得到模糊識別隸屬矩陣Ri:



表1 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戰略風險因素備案

圖1 戰略風險因素與企業戰略風險的對應關系
③第二級模糊識別

指揮決策系統收到戰略風險探測系統的輸入信息后,進行戰略風險進行損失估計、戰略風險傳遞時間估計、選擇最優應對策略,下達執行最優應對策略的指令,并通過信息反饋把整個系統聯結成為一個協調工作的整體。指揮決策系統是整個戰略風險控制系統的“神經中樞”,其功能主要包括進損失估計、時間估計、制定應對策略。
(1)風險評級
風險評級是評估戰略風險的重要方面。本文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風險評級方法,從戰略風險的損失頻率和損失幅度兩個方面對戰略風險級別進行綜合評定。

圖2 風險水平落點

圖3 戰略風險損失估計類決策樹

表2 企業的戰略風險

表3 專家組打分表

表4 戰略風險矩陣表
假設一:將損失頻率(X)分為五類,分別是極少發生(X1)、可能性較小(X2)、中等概率(X3)、很有可能(X4)、基本上肯定(X5);
假設二:將損失幅度(Y)分為五類,分別是較輕(Y1)、不嚴重(Y2)、中等(Y3)、嚴重(Y4)、很嚴重(Y5);
假設三:

其中 Rij是風險水平,Rij∈〔2,4〕時,稱之為低度風險;Rij∈〔5,7〕時,稱之為中度風險;Rij∈〔8,10〕時,稱之為高度風險。
(2)構造戰略風險矩陣:
由專家對損失頻率和損失幅度作出大致評估之后,可根據戰略風險矩陣(見表4)確定戰略風險等級。
表中所示的戰略風險矩陣可根據需求作不同調整。Rij可依據矩陣表中數值對其戰略風險水平的落點進行歸類,如圖2。
(3)損失估計
本文對戰略風險損失的估計方法采用類決策樹分析與集值統計相結合的綜合方法。綜合方法的好處是通過類決策樹法可以迅速地估計出損失的粗略值,并給出最小損失、預期損失和最大損失三個層次的數據;同時,對專家估計的損失值采用集值統計的方法進行置信度分析,可以衡量專家估值的集中度,以便應對系統更好地對損失進行估計,為制定合理的應對策略奠定基礎。類決策樹——集值統計綜合法的具體操作步驟為
①繪制類決策樹
類決策樹用樹表示影響風險事件發生的所有因素,因素之間的關系以及因素產生的后果。利用類決策樹可以計算出戰略風險因素發生后果的數學期望。類決策樹的基本組成部分包括:“□”為風險事件點,用方形節點表示,從這類節點引出的弧表示影響該風險事件的各種因素,弧上的數字表示該因素所占的權重;“○”為狀態點,用圓形節點表示,從這類點引出的弧表示最小估計損失額、預期損失額、最大估計損失額三種損失的狀態;“△”為結果點,用三角形節點表示,位于樹的末稍處,節點旁注明各種結果的風險損失值。
根據西蒙斯對企業戰略風險的分類,本文將企業由戰略風險所引起的損失與之相對應,運營損失對應運營風險,資產損失對應資產損傷風險,競爭損失對應競爭風險,商譽損失對應商譽風險,從而繪制類決策樹如圖3。

②采用逆序算法計算損失額

③對專家的損失估計進行集值統計
由于每位專家對同一類損失(如運營損失)的估計值有所不同,可根據每位專家對第 i(i=1,2,3,4;分別對應運營損失、資產損失、競爭損失和商譽損失)類損失的最小估計值和最大估計值形成估計值區間[aij,cij](代表第j位專家的估計值區間),同時還可計算專家對損失的估計的置信度,以評價由逆序算法計算的風險損失結果。設有k位專家,則該類損失的評價估計值ui(對專家估計數據進行平滑處理后的損失估值)為:

由此可計算專家對于第i類損失估計的分歧度gi(反映專家對于同一要素估值的統一程度):

則可得專家對第i類損失估計的置信度?i:

?i越大說明專家對第i類損失估計的意見統一,因而把握越大;反之,則說明專家對其意見不統一,決策者需酌情考慮,不能對此估計依賴太大。
戰略風險的時間估計是指戰略風險傳遞到企業所需的時間進行估計。戰略風險時間估計是戰略風險控制的約束之一。只有戰略風險時間估計內進行控制,才是有意義的。關于戰略風險傳遞時間的研究,目前國內在此方面還非常少。
戰略風險因素對于企業的影響可分為直接影響和間接影響。直接影響,即不通過其他企業的影響,如對直接投資企業受到的匯率影響等;間接影響,即通過其他企業進行傳遞的戰略風險影響,如上游企業受到政策因素而傳遞傳遞的影響。不同戰略風險因素,應具體分析其影響。對于直接影響,應估計其可能發生的時間;間接影響,應估計其傳遞的時間。

圖4 評價系統工作流程
戰略風險的應對策略是以戰略風險的損失評估和時間估計為基礎,制定戰略風險應對策略。戰略風險應對策略包括多套策略,通過綜合比較各個方案的成本收益及可執行性情況,優化得出最優應對策略。
戰略風險應對系統的功能是收到指揮決策系統下達的戰略風險應對策略執行指令后,由執行機構執行。公司的所有執行機構都可能是戰略風險應對策略的執行單位。戰略風險應對策略的執行過程是企業消耗資源的過程。戰略風險應對系統的運作機理為:企業的執行層根據戰略風險應對策略制定戰略風險執行計劃,對該計劃所涉及的部門明確下達具體任務和完成時間,對計劃執行情況進行控制,在計劃完成時進行績效評估。在戰略風險應對計劃的執行中應具有整體性。戰略風險應對系統應包括戰略風險應對環境和戰略風險應對機制。戰略風險應對環境包括企業風險控制制度、企業風險文化;戰略風險應對計劃執行機制包括領導機構、企業內相關執行部門、風險預算以及執行考核。
評價系統的評價對象是戰略風險應對策略,即對戰略風險應對策略的效果與效率進行評價,并把結果反饋給指揮決策系統,從而使戰略風險控制系統形成“閉環”,在這個“閉環”內可以實現戰略風險的動態控制。
綜合考慮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項目的特點以及評價過程中的可操作性和評價指標的可度量性,本文采用投資收益作為評價的操作指標。評價系統根據戰略風險損失估計調整的投資收益與戰略風險應對策略實施后的投資收益以及戰略風險應對策略的成本進行對比,從而評價戰略風險應對策略的效果和效率。評價系統的工作的流程圖,如圖4。
從圖4中可知,對戰略風險應對計劃進行評價,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把戰略風險應對策略實施后的投資收益和根據戰略風險損失估計調整的預期投資收益進行比較,以對戰略風險應對計劃進行效果評價;二是將戰略風險應對計劃實施成本與實施風險應對策略損失減少額進行比較,以對風險控制系統的進行效率評價。其中,損失減少額是企業執行戰略風險應對策略后的損失與不執行戰略風險應對策略的損失的差值。
戰略風險控制的過程是動態的,戰略風險是在不斷變化的,原有的戰略風險會消失,新的戰略風險會產生,應對戰略風險的各種方法也需要不斷發展和更新;其次戰略風險控制決策難免會出現問題,這需要通過監督來發現,然后加以糾正。監督系統是對整個戰略風險控制系統運行狀況進行監督,保證整個戰略風險控制系統持續有效運行,自我更新的子系統。監督系統包括兩個部分,即系統監督和結構監督。系統監督是對整個系統的合理性、運行情況進行監督,結構監督是對子系統的合理性、運行情況進行監督。
本文建立的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戰略風險控制系統能夠針對隨機性戰略風險因素產生的戰略風險進行控制,該系統對戰略風險采取事前控制,比事后控制更有效。在研究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的戰略風險因素與戰略風險的關系的基礎上,建立了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戰略風險因素三級分析表。中國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如何利用好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解決好資源供求、國際貿易摩擦,產能過剩等矛盾,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是主要解決方式之一。本文構建的中國企業對外直接投資戰略風險控制系統,用系統方法對戰略風險的有效控制,減少或規避中國企業在整個對外直接投資過程中的戰略風險,提高對外直接投資的成功機率,對于中國企業在對外直接投資活動中避免或減少重大損失,使中國企業在未來的對外直接投資活動少走彎路、可持續發展,提供有益借鑒思路。
[1]Bourgeois,L.J.Strategic Goals,Perceived Uncertainty,and Economic Performance in Volatile Environments[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2005,28(3).
[2]David,B.Risk Analysis Approach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Z].Handbook of Strategic Management,2006.
[3]Reynolds,B.French Consult on Documentation Rules[J].International Tax Review,2008,19(5).
[4]張鳳玲,席大偉.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的貿易效應[J].統計與決策,2005,(12).
[5]楊大楷.中國企業對直接投資研究[M].北京:立信會計出版社,2006.
[6]吳軼倫,任浩.企業戰略風險分析框架與模式[J].現代企業2008,(9).
[7]田國強.現代經濟學的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J].經濟研究,2005,(2).
(責任編輯/易永生)
F270
A
1002-6487(2010)18-0172-05
教育部人文社科項目(09YJA790139);上海市教委創新項目(08ZS173);上海市教委重點建設項目(J51601);上海市教委重點學科金融學2009-2010年度開放基金;上海金融學院校級課題(SHFUKT09-07);上海財經大學第四批研究生創新基金項目(CXJJ-2009-316)
李杰群(1971-),男,黑龍江青岡人,博士,講師,研究方向:公司戰略,企業競爭力。
趙 慶(1979-),男,貴州貴陽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司戰略,企業競爭力。
李 京(1983-),男,貴州貴陽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司戰略,企業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