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萬隆華僑公會為例"/>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潮龍起,鄧玉柱
(暨南大學,廣東廣州510632)
民國時期南洋華僑社團的日常活動
——以萬隆華僑公會為例
潮龍起,鄧玉柱
(暨南大學,廣東廣州510632)
依據1934年至1940年荷屬印尼萬隆華僑公會出版的《華僑月刊》,試圖對世界經濟危機和中國進入抗戰這一時代背景下該社團的日常活動進行細致考察。通過對共計59期《華僑月刊》的爬梳,可將萬隆華僑公會的日常活動歸納為以下幾個主要方面:促進華僑經營事業的發展;服務華僑日常生活;致力于提高華僑素質;支援祖國抗戰和救災。華僑公會的日常活動深刻折射出經濟危機和中國抗戰背景下華僑社會的迫切需求,南洋華僑與居住地政府、南洋華僑與中國政府之間的關系。
南洋華僑;《華僑月刊》;華僑公會;華僑社團
海外華人社團是華僑華人社會的三大支柱之一,在海外華人生活中擔負著重要的職能。正因如此,不少學者撰文分析了不同時期不同地區不同類型華人社團結構和功能的演變,以圖理解在不同時空脈絡中海外華人生存和適應的軌跡。就近代華僑社團而言,囿于資料因素,以地區性社團為整體考察對象的宏觀性論述較多,而以單個社團為考察對象的個案研究較少。而在社團研究中,個案研究尤為重要,它有助于我們系統而深刻地認識不同歷史場景中不同華僑社團運作的性質,以便我們更好地把握華僑社團運作的一般規律。中國國家圖書館所藏的1934年9月到1940年4月間的共計59期《華僑月刊》,為我們認識民國華僑社團提供了重要的個案研究資料。該刊為荷屬印尼萬隆華僑公會創辦,每月一期,所登內容以服務華僑商業、開啟華僑智識為宗旨,多涉及荷屬印尼政府經濟法規、世界僑情及中國抗戰。另外,《華僑月刊》也是華僑公會會刊,公會的重要活動均刊登其上。筆者現以《華僑月刊》為基本資料,對這一時期該社團的日常活動進行系統歸納和深入分析,以圖窺見民國時期一般南洋華僑社團的組織結構及其具體運作過程。
萬隆華僑公會位于印尼爪哇島萬隆市。1930年,荷屬印尼總人數為60727233人,華僑總人數為1233214人,土人為59138067人[1]366,華僑總人口約占荷屬印尼總人口的2%,土人約占97%。據鄭建廬1933年赴南洋考察時的記載,萬隆總“人口166607,土人129883人,為最多數,華僑16635人,占1/10,歐洲人19606人”[2],華僑約占萬隆人口總數的10%,土人約占78%。
歷史上,華僑很早即在印尼爪哇各地從事商業貿易活動。早在16世紀末荷蘭殖民者侵入這一地區前,華僑已掌控了爪哇的經濟實權。在荷屬東印度公司時期,荷印殖民者曾竭力把華僑商業限制在零售業。1811至1814年,統治爪哇的英國殖民者萊佛士(T.S.Raffles)為了東印度經濟的發展,進行了一系列改革,鼓勵華僑自由遷移和貿易,豁免稅收,因此,華僑移居增加迅速。其中,華僑經商者為數不少。1893年,荷印華僑從事商業的人數為38890人,占當時華僑有職業人數的20.8%,其中約有小商販25927,約占華僑從商人數的66.7℅。到1930年,從事商業活動的華僑人數已增至171979人,占華僑有職業人數的36.6%,而其中的小商攤販占華僑商業中的大多數。[3]而在爪哇和馬都拉182884名華僑從業者中,從事商業者有105445名[4],占爪哇和馬都拉華僑從業者的58%。其中,從事雜貨零售及小商販職業者49397人,從事批發商及中介商職業者1892人[5],分別占兩地華僑從業總人口的27.0℅和1.0℅。所以,雜貨零售商及小商販占印尼從商華僑的大多數。
1929年,世界經濟危機爆發,南洋華僑經濟受到嚴重沖擊。以荷屬印尼為例,輸出貿易逐年減少,農產品價格暴跌,荷印農業遭到了沉重的打擊。荷印經濟以農業為主,農礦原料的出口是其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占印尼總人口97%的土人9/10依賴農業為生,農產品價格下跌使各大農園和糖廠裁員減薪,土人購買力大大下降。[6]作為荷印消費市場的最大消費群體——土人購買力的下降,無疑也給華僑商業造成了嚴重沖擊。經濟危機使華僑商業受到嚴重打擊,不少華商縮小經營規模,印尼相當數量的華商破產倒閉。[7]1933年經濟危機接近尾聲,南洋華僑商業面臨著恢復和發展的艱難局面。
抗日戰爭爆發后,分布于世界各地的華僑開辟了另一個抗日戰場——海外戰場。南洋華僑紛紛行動起來,以各種形式支援祖國的抗戰和救災,為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和災區人民生活的改善做出了重要貢獻。[8]1938年10月10日,在陳嘉庚的倡議下,南洋華僑在新加坡成立了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南僑總會),統一領導東南亞各國的籌賑組織和活動。
華僑社團是海外華人社會的三大支柱之一。在世界經濟危機和中國抗日戰爭時期,不論是在血緣、地緣還是業緣基礎上形成的社團,盡管它們的功能和結構有所不同和側重,但它們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這一特殊時代背景下卻有著共同的任務:服務華僑社會和支援中國抗戰。下面我們以1934~1940年的萬隆華僑公會為“管”,以這一時期整個南洋華僑社團為“豹”,管中窺豹,對特殊歷史時期南洋華僑社團的日常活動做一具體論述。
1934年7月15日,旅居荷屬印尼萬隆的嶺東客籍華僑發起成立了萬隆華僑公會。在最初討論社團名稱時,“首由李熾康君提議定名為‘嶺東同鄉會’。據李君報告定名之理由,略謂‘一種集團,其名稱要有某一種性質之代表涵義’。蓋其時之發起人,大都為客籍人也”[9]。但“嶺東同鄉會”的名稱并未得到采納,最終,公會發起人之一廖楚瞻的建議被接受,“華僑公會”的名稱正式確定。另外,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后,潮梅匯兌受阻,萬隆華僑公會“點呈廣東省政府、汕頭市政府、梅縣縣政府,請設法疏通潮梅匯兌及保障水客安全回梅在案”[10]。由此推斷,梅縣籍華僑在華僑公會會員中應占相當部分。
華僑公會會員以開設亞弄(Warung)店①資本少、實力弱的小零售商店。亞弄店是華僑小零售商店在印尼的特定稱謂,在菲律賓這種小零售商店稱為“萊籽店”。的小零售商為主。據1934年10月的會務報告稱:會員商店10月份“經營米業者有五人,雜貨商約卅人,大小亞弄商約一百五十人”[11]。結合10月份的會員人數393人②《華僑月刊》1934年第1卷第3期的1934年10月份的《會務報告》中沒有會員總人數的具體數據,但卻有會員進退的統計:“十月份新進會員共十名,退會者九名,回國者一名,死亡者一名”。結合《華僑月刊》1934年第1卷第2期1934年9月份《會務報告》會員總人數394人的統計,可算得10月份會員總人數為393人。,可知亞弄商占會員總數的38%。這一數據僅為公會初建時的情況。隨著公會活動的開展,這一比例處在不斷變動中。1935年的一份《會務報告》提到:“吾人一查三百余位會員中,十之六七為亞弄小商人……”[12]。1937年《華僑月刊》中的一篇文章提到:“華僑公會的會員是建筑在百分之八十的亞弄商人(的基礎上——引者注)。”[13]亞弄商人占全體會員的“十之六七”及“百分之八十”的估計雖不精確,但卻反映出了越來越多的華僑亞弄商人加入公會的趨勢。
公會成立之初,會員總人數為383人,其后隨著會務的逐步展開而不斷變化。其具體變化趨勢如下表所示:

表1 華僑公會會員人數變化表
由上表可知,公會成立之后,會員總人數呈逐步下降之勢,會員人數,曾由420多人,減至280多人。華僑公會在萬隆華僑中的影響力和認同度出現了危機,因為公會“草創伊始,所辦科組,與一般團體同,故無若何特殊貢獻,……因本身無直接利益而聲請退會者亦日增”。[9]但至1936年7月,會員總數扭轉了下降的趨勢,增加到500人以上。究其原因,是公會成立的儲蓄部和喪事組為其會員帶來了經濟上的切實利益,從而吸引了以小商販為主體的萬隆其他華僑的加入。公會會員“全建筑于亞弄商人,由此儲蓄部假以金融周轉,其獲益自無待言,喪事組則因死者家屬,能于一句鐘內,得到一百盾香儀金之幫助”[14],儲蓄部和喪事組均能在經濟上給華僑以支持(文章第三和第四部分將對儲蓄部和喪事組的具體活動作具體論述)。華僑公會會員人數的這種變化折射出了世界經濟危機過后,華僑社會恢復和發展商業對資金的迫切需求。
公會以培養公民資格和促進同僑經營事業為宗旨。圍繞這一宗旨,公會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組織機構:會員大會、執行委員會及執行委員會下設的十科(總務科、財政科、調查科、商務科、工藝科、智育科、體育科、美育科、婦女科、服務科)。各科之下又設有若干組,如體育科之下設有技擊組,服務科之下設有法律顧問組、職業介紹組和喪事組。
會員大會是公會的最高權力機關,會員大會閉會期間,執行委員會作為會員大會的常設機構代為履行職能。會員大會每年六月召開一次,選舉執行委員15人,聽取上一屆執行委員會的會務報告及其他報告(如儲蓄部理事會營業報告、儲蓄部監事會報告),對影響公會的重大事件和政策進行討論和決議。[14]會員大會召開前,一般由執行委員會在每年五月的常會上確定開會時間和地點,并從執行委員中推舉人選組織大會秘書處。大會秘書處負責召集會議,編制選舉票式,草擬會員大會組織規則、會議細則、選舉規則,編制議事日程,起草上一屆執行委員會的全年工作報告書。由于會員人數眾多,且居住分散,會員大會在選舉下屆執行委員時采用通訊投票辦法選舉,即在召開會員大會之前,執行委員會提前將選票通過郵寄的方式寄送給會員,會員根據自己的意向填寫選票,填寫完畢后再將選票寄回會員大會秘書處。會員的選票匯聚后,由“公開下屆選舉票委員”①公開下屆選舉票委員由會員大會公推產生,有11人組成,目的在于保證選票公開的公正和嚴肅。在會員大會召開時公布獲選結果。得票最多的前15人當選為下屆執行委員,次多的10人當選為候補執行委員。
以上是對萬隆華僑公會組織和結構所做的簡要敘述。正是在這種組織結構下,華僑公會積極開展了促進華僑經營事業發展,服務華僑日常生活,致力提高華僑素質,支援祖國抗戰和救災等日常活動。
促進華僑商業的發展是華僑公會日常活動的重要內容之一。
(一)成立經濟合作組織,消除同行之間的隔閡,發揮團體互助的作用。公會先后成立了兩個經濟合作組織:萬隆華僑公會儲蓄部(注冊后定名為萬隆華僑公會經濟合作社,下文簡稱儲蓄部)和土產商公會。
儲蓄部是依照公司法成立的股份兩合公司②股份兩合公司是無限責任股東和有限責任股東共同組成的公司,凡股份兩合公司,至少需要有一個股東對公司債務負無限責任(無限責任股東),其他股東則僅以公司資本分攤給各股東的數目而進行出資。,由理事會和監事會組成。理事會由華僑公會執行委員互選三人組成,代表無限責任股東主持儲蓄部業務,監事會由股東大會選舉三人和公會執行委員選派執行委員二人共同組成。儲蓄部除由華僑公會擔任無限責任股東出資荷幣二百盾外,加募有限責任股份荷幣一萬盾,分成一千股,每股十盾。其購股方式為:“各股東所認定之股本分十個月繳清,由認股之月起每股每月繳交荷幣一盾,由理事會發給臨時收據執之,俟股額繳足領齊十張收據后,即向理事會換取正式股票,起算股息。”[15]按照這種募股方式,每股十盾,分十個月交款,購買者每月只需繳納一盾,一般華僑小商販均具購買能力。
儲蓄部以“策勵儲蓄活動金融為宗旨”,其營業范圍:“甲,接受定期活期儲蓄;乙,經營借貸及按揭。”[16]儲蓄部通過開展存款、貸款業務,使資金流動起來,為華僑經營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下面是1935年9月儲蓄部成立以后三年多時間的放款情況統計:

表2 華僑公會儲蓄部放款情況統計表(單位:荷蘭盾)
由上表可知,儲蓄部每月平均放款數額和每戶平均放款數額均較小,但卻隨儲蓄部業務的開展而呈穩步增長趨勢。這說明:第一,儲蓄部進行的融資活動,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廣大僑眾對資金的需求,適應了他們恢復經濟的時代要求。第二,儲蓄部的放款額較小,放款對象以小本經營活動為主,有助于更多華僑商人事業的恢復和發展。
需要重點指出的是,儲蓄部在開展儲蓄、貸款業務之外,還提供匯兌業務。1938年12月,儲蓄部承巴達維亞中國銀行的委托,成為其駐萬隆特約代理。[16]在成為中國銀行特約代理后,儲蓄部每月的匯兌業務額均在萬元之上,僅1939年一年就辦理匯兌188900盾。[17]
儲蓄部所開展的金融活動產生了兩方面的作用。一方面,直接促進了華僑商業的恢復和發展,間接促進了荷印整個商業鏈的恢復和發展。據載:“直接受本會儲蓄部之金融援助者,固為小商店,而間接受益者,則批發商與輸入商亦均沾其利。”[18]
另一方面,促進了公會會務的繁榮,扭轉了公會會員人數減少的趨勢。由表一可知,從1934年7月至1935年7月,公會會員人數在總體上呈下降趨勢,但到1936年7月時,下降趨勢已變為了上升趨勢,再查華僑公會儲蓄部開始營業的時間為1935年9月,正好是會員人數由下降轉為上升的過渡階段。這種情況的出現并非巧合,而是儲蓄部的設立滿足了經商華僑對資金的需求,為僑眾帶來了實際利益,從而吸引更多華僑加入的必然結果。
商務科土產商組是公會為促進華僑經營事業的發展而成立的另一經濟合作組織。它于1936年9月宣告成立,但由于當年10月該組決議統一食鹽售價為一盾六角二仙半,使每包食鹽的售價提高了一仙半,造成亞弄商人對土產商組的不滿,最終于無形中自行解體。[19]商務科土產組雖然在其成立后不久就在無形中宣告解體,但它的產生仍是公會對促進華僑經營事業進步所做的一種努力。
(二)以團體名義解決會員面臨的困難。華僑公會是數百名會員的代表,解決會員及同僑所遇到的困難,是其義不容辭的責任。公會會員以亞弄商人為主,因此解決僑胞商業上的困難或糾紛,自然成為其重要的日常事務。
公會以團體名義解決的問題主要有兩種:一是代表廣大華僑向荷印政府申述困難,促使荷印政府采取通融措施解決問題;另一是以中立人的身份調解商業糾紛。
公會以團體名義代表廣大華僑向荷印政府申述困難,促使荷印政府采取通融措施解決問題的事例眾多,限于篇幅,僅舉兩例。依萬隆市政廳的規定,萬隆的街道上不允許堆積貨物,但華僑商店多由于店面狹窄,進貨時常將貨物堆放在道路上,“殊知此舉竟抵警律,屢被干涉罰款,罰則十盾或二十五盾,蓋常加以抗警之罪也”[20]。華僑公會了解這種情形后,特向市政廳請求改善辦法,最后市政廳做出讓步,華僑商店“自下午2時至4時得通融放置貨箱于行人道上,自此各商店無貨箱罰款之案件矣”[21]。
1938年9月,萬隆警察廳頒布條例,限制小商販在街頭巷角及大街旁邊攤賣熟食,給一般小販商人造成了極大打擊,公會“有見及此,特與本會顧問、萬隆市政府立法議員曾膺章先生磋商辦法,嗣由曾先生到警察廳婉辭商議,旋由警察廳答應,每日上午8時至下午1時,不許攤賈,惟自下午1時以后,至晚間12時止,不受限制”[21]。
以中立人的身份調解會員商業糾紛也是公會的重要職能。公會會員多為亞弄商人,由于競爭的原因常與鄰店產生糾紛,如“會員羅在坤君,住在雙十丹埠容,因與鄰店發生商業糾紛,函請本會代為調解,經本會函請該埠會員丘靜如、楊仕煪兩君,就近馳往該埠,召集雙方當事人,予以調解清楚”[22]。
上述活動表明,華僑公會作為華僑的代表,具有華僑個人所不具備的團體力量,通過這種團體的力量,普通華僑獲得了一條與居住地政府及其他群體對話的有效途徑。
(三)為華僑提供相關商業信息。荷印政府頒布的相關法律條文多用荷文、巫文,而華僑多因語言障礙對相關法律條文缺乏認識,而蒙受損失。針對這種情況,公會在翻譯和宣傳荷印政府經濟法規和政策方面做了許多工作。如針對華僑在使用印花票方面的疑問,公會執行委員朱洛彬專門寫作《使用印花釋疑》一文刊登在《華僑月刊》上,予以解答,指出:“印花票之使用,為證明債務人已向債權人還清債款,姑為貨單,則又免貼印花票也。”[2 4]
1939年9月,荷印政府經濟部頒布維持物價新例。公會為便于會員了解該條例,特將該新例譯成中文,并交印務局印刷2500份,分發給萬隆各僑商及全體公會會員。另外,為使會員更清楚地了解該條例,又在公會禮堂,開演講大會,對“維持物價新例”的內容做進一步講解[24]。
從華僑公會的活動來看,其不僅在經濟上促進當地華僑經營事業的發展,還針對僑民的性質,在日常生活上發揮團體力量,給會員以幫助。
(一)成立喪事組,為會員辦理喪事提供勞力和財力上的幫助。公會服務科喪事組于1936年1月成立,目的是“對會員間有喪事者,不特應作喪事料理第事務上之協理,且應有經濟上之幫助及執紼行列之參加”[25]。按照公會章程,凡是公會會員均應加入,且須繳納喪事辦理準備金,以保證喪事組成立時的資金來源。[26]遇有會員逝世,喪事組的其他會員應履行以下義務:一、每人捐香儀金荷幣二角五仙;二、全體組員分成三組輪流執紼。[27]這樣,如遇有組員逝世,逝世者家屬不僅可以領取香儀金獲得經濟上的支助,還可以獲得喪事料理等勞力上的幫助。如組員游蓉、林敬良兩人均因病于1939年9月逝世,喪事組得到報告后,“除當日即各撥賻香儀金一百盾外,并各挽花圈一只,及派代表兩人,前往執紼,以表哀忱”[28]。
除加入喪事組的正式組員可以享受喪事組規定的相應權利外,附屬組員①關于附屬組員(或附屬會員),未見華僑公會有書面的說明,但據相關事實推斷,附屬會員多為正式會員的直系親屬(如配偶),與正式會員享受相同的權利。據載,“凡會員加入本會有三年歷史者得優待免費喪事組附屬組員名額一名,有五年歷史者得名額兩名案”(《會務報告》,載《華僑月刊》1939年第3卷第5期)。也可以享受相應權利。如,喪事組附屬組員鐘金妹(喪事組正式組員李禮昌的夫人)不幸于1937年11月在芝文因埠寓所逝世,喪事組在得到報告后,根據喪事組喪事辦理細則,撥給香儀金一百盾外,并通告第三組組員,前往執紼,以志哀忱。[29]
值得注意的是,喪事組為逝世組員辦理喪事時嚴格遵守公會條例規定,以維持喪事辦理的正常秩序和嚴肅公平。按規定,“凡在三個月以內入會或積欠月捐達三個月以上之會員逝世時,不得享受本條例規定之一切權利(其經執行委員會核準暫免月捐者不在此限)”[27]。公會會員許振立,于1938年2月8日逝世。經查,“許君入會已久,亦曾附入本會喪事組,惜對于本會月捐,自去年十月迄今,已積欠五個月”,喪事組依章辦理未撥香儀金。但公會并未對許振立逝世置之不理,“嗣念許君對于本會有悠久之歷史,茲因格于會章,不能示其悼意,不無遺憾,在許君出殯之日,本會特派代表曾孟坤君前往執紼,及寄挽花圈,以志哀忱”[30]。諸如此類,不一而足。
據《華僑月刊》各期《會務報告》統計,從1936年1月到1940年2月,喪事組共有18名符合喪事組辦理細則的逝世組員家屬獲得了香儀金,得到了經濟上的補償。嚴格依章辦事是公會開展會務的一貫做法,這既保證了會務的正常秩序,又保證了公會在華僑中的聲望和信譽。
(二)舉辦回國儀金組,為華僑回國贊助路費。1939年6月,公會決議舉辦會員回國儀金組,為華僑回國提供經濟上的援助。凡參加儀金組的會員回國,“須填具回國通知書,其通知書須有會員二人之證明,連同二寸半身照片三張,于禮拜一前送到本會,經服務科長,連同調查科長審核確實后”[31],即可獲贈回國儀金。會員獲贈回國儀金的多少取決于會員連續繳納月捐時間的長短。具體辦法是:已繳足月捐36個月以上者,獲贈荷幣25盾;已繳足月捐60個月以上者,獲贈荷幣50盾;已繳足月捐120個月以上者,獲贈荷幣100盾。[32]據《華僑月刊》各期《會務報告》統計,回國儀金組從1939年6月決議舉辦,到1940年3月9個月的時間,共辦理回國儀金人數8人,贈送路費375盾。
回國儀金組嚴格遵守公會規定,根據會員連續繳納月捐時間的長短贈送儀金。公會會員張球二與和林可臣于1940年2月先后向回國儀金組申請儀金回國,“經查得張君進本會,已足五年,林君則僅四年,即依章分別贈贐張君回國儀金五十盾,林君廿五盾,及各發給回國證明書各一張”[32]。入會長短雖僅一年之差,但在所獲儀金的數量上即有一倍的差距,這種規定可以產生一種激勵效應,既能吸引更多華僑加入公會,又能保證會務經費的穩定供應。
(三)翻譯郵件,服務華僑和祖國間的通訊往來。對于當時旅居國外的華僑來說,與家鄉親眷的聯系是其信息互通和情感交流的重要方面,是維系華僑跨國社區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而書信往來則是這種跨國聯系的主要方式,然而“同僑信件,由國內寄來,間有全無洋文住址者,或有而未詳,致郵局無從投遞”[33]。在這種情況下,承萬隆郵局的委托,華僑公會每日三次為華僑翻譯由中國寄來洋文住址不明的信件。地址翻譯明確之后,再由郵局投遞給收件人。至于地址錯誤,實在無法投遞的信件則懸掛在公會揭示櫥(公示欄)內,由收件人到公會親自領取。公會自1934年9月開始翻譯洋文住址不明的信件,但多無完整記錄,這里僅將1939年的記錄統計如表3:

表3 1939年華僑公會代譯信件和代收雜志情況統計表
由上表可知,公會在1939年全年共翻譯地址不明的信件706封,代收雜志96本,公示無法投遞信件63封,平均每月翻譯地址不明信件約79封,為萬隆華僑同祖國之間的聯系做出了重要貢獻。
(四)其他服務。在公會服務科之下設有醫藥施濟組、法律顧問組和職業介紹組。這些機構的設置均以服務華僑為目的,但因限于財力和實際環境的制約,除法律顧問組成效顯著外,其他兩組均未能有多少作為。
法律顧問組所遇咨詢,“每月至少數起,或詢煙草條例,或咨賃屋規程。凡斯疑惑,莫不詳為解釋。而債務之涉訟,商標之糾葛,亦嘗努力消弭釁爭。顧本組工作雖與日俱增,惟在執委常會則絕少報告,蓋事關法律,依仆淺識所及,辦理者于私德上有代守秘密之義務也”[34]。法律顧問組所提供的咨詢雖然很多,但內容多涉及當事人隱私,所以未形成書面報告,當事人咨詢的具體內容也無從歸類統計。
醫藥施濟組僅為患者提供醫療上的咨詢,而沒有藥品上的供應。為方便起見,僑胞看病多去既能提供診治又能買到藥品的地方,因此到醫藥施濟組問診咨詢的華僑極少。1937年3月,“復加設西醫組,特約醫生一人,負責本組醫務,惜會員方面,多未明了”[35],就診者甚少,最終也未能取得多少成效,終至停辦。
職業介紹組每年為僑胞成功介紹職業者并不多。其原因多種,如經濟蕭條、語言障礙、職員經驗不足等。[36]以1936年7月到1937年7月為例,“各商店委托本會介紹職員者,約有十余起,惜請求職業介紹者,或因語言關系或因經驗所限,經本會介紹者,亦不過十余人而已”[37]。
公會對華僑的公共安全極為關注,在許多方面均有積極的作為。
交通安全方面。公會執行委員陳郁章曾“提議向警廳請求,當華校上學及放學時間,應置行車緩駛牌,以免車禍”[38]。
衛生安全方面。萬隆于1934年發生鼠疫,公會遂開會通過“向市政廳商借鼠疫影片在民儀書報社后園公開放映,以喚起同僑預防鼠疫之注意”[40],為華僑預防鼠疫做宣傳工作。1936年8月,萬隆腸炎、痢疾流行,萬隆政府為保證公眾衛生健康特舉行免費注射防疫。公會以《華僑月刊》為媒介,迅速刊登防疫注射時間、地點等信息,以便華僑及時注射防疫。[39]
戰爭安全方面。二戰中,日本占領印尼之前,荷屬印尼政府已經在做戰時防毒和防空的準備。公會積極配合荷印政府的防毒和防空準備,將《萬隆戰時防毒委員會告民眾書》(荷文)譯成中文,并在《華僑月刊》上刊登,以便不懂荷文的華僑了解防毒知識。[40]另外,公會還將巴達維亞防空局頒發的《防空須知》全文刊登于《華僑月刊》上,使華僑了解戰時遭遇空襲時應如何躲避。[41]
萬隆華僑公會在提高華僑素質方面也發揮了重要作用。其在培養華僑素質上的努力主要表現在智育、體育和美育三方面。
(一)智育方面。華僑公會在智育方面的最大成就是成立了圖書館,為僑胞智育的培養提供了基本的物質條件。當時印尼華僑社會圖書館數量。幾乎為零。據載:“目前荷印華僑非特無一稍具規模之圖書館,即簡陋者,亦不多見,是以社會職業僑胞固無閱讀之所,即學校教師亦難尋求完備之參考資料。”[1]415,416在這種情況下,華僑公會圖書館的建立非但在萬隆,即使在整個荷屬印尼也具有重要意義。
華僑公會在成立初期就認識到,“為使僑眾有充分之智識,非有多量廣博之圖書,以供閱讀,殊非空談可及”[42]。公會從成立之日即開始籌備成立圖書館,但由于經費短缺和事務瑣碎等原因,圖書館直到1938年初才正式成立。[30]圖書館成立之前,設有閱報處發揮部分智育職能。圖書館成立后,閱報處成為圖書館一部分。閱報處當時訂有中國和荷屬印尼的《大公報》、《星洲日報》、《港報》、《天聲日報》、華文《新報》及巫文《商報》等主要報紙,另外還備有各種最新地圖,以備閱報者查閱。閱報處開放時間極力滿足閱報者的需求。中國抗戰爆發前,閱報處閱報時間為每星期二至星期日(星期一停開)上午9時至11時,下午2時至5時。中國抗戰爆發后,閱報人數逐步增加,每日多達百人以上,閱報時間特由下午2時延長到夜間11時。[43]閱報處為會員了解時事,開闊眼界,發揮了重要作用。下面是公會圖書館成立后閱覽和借書情況統計表:

表4 華僑公會圖書館閱覽和借書情況統計表①1938.1——1938.6為圖書館成立至第四屆執行委員會任期結束;1938.7——1939.6為第五屆執行委員會任期;1939.7——1940.3為第六屆執行委員會就職至《華僑月刊》中止報告會務。
由上表可知,從1938年1月到1940年3月共26個月的時間里,圖書館共接待閱覽人數4984人次,借出圖書1480本,借書人數1479人次,平均每日約有7人到館閱覽,約有2人到館借書,約有2冊圖書外借。
圖書館圖書雜志的種類深刻反映了華僑求知的時代性和實用性。以圖書館1938年3月份新進的86種圖書為例,直接與中國抗日戰爭有關的達40余種,介紹實用技術知識的近20種,其余則為荷、巫語文、南洋史地及藝術科普類書籍。[44]
公會圖書館的創建及其所訂購的華文圖書在培育華僑民族意識、維系華僑民族認同、推動和促進華僑抗日民族情緒高漲等方面產生了一定影響。
智育方面,公會除設置圖書館外,還開辦夜學社,開設國語、荷語、巫語培訓班,培養華僑語言技能。后來夜學社又加開英語、日語,尺牘、筆算、珠算等科目,但都因報名人數太少而時開時停,成效不大。[45]
(二)體育方面。華僑公會體育科之下分球類、田徑、技擊、游泳四組,但真正開展活動的只有球類和技擊兩組。球類組在1934年8月,即公會成立后的第二個月,組建成立了乒乓組[46],開展乒乓球訓練,此后該組是否仍繼續活動,由于沒有相關報道,不得而知。
技擊組于1935年10月正式成立,聘請巴達維亞華僑、國術大師黃春樓先生擔任技擊教練,招收學員,于每周星期二、星期五晚八時半起練習國術,報名者盛極一時。[47]后來黃春樓先生受聘為技擊組主任,辦有技擊組童子隊一班,但不久因黃春樓在萬隆開辦天然國技傳習所,此班童子隊轉學于天然國技傳習所,技擊組遂宣告停辦。
(三)美育方面。美育科下設音樂和戲劇兩組。音樂組每周日晚上9時在公會禮堂合奏一次,在華僑中產生了極大反響,對提倡公眾娛樂發揮了特殊作用。[43]
1935年6月戲劇組成立,開始練習白話劇。[48]音樂和戲劇組成立之后,多次參加萬隆慈善機構的賑濟活動和公會舉辦的周年慶祝活動。1937年7月,公會成立第二周年紀念,開游藝大會,音樂組與戲劇組合作表演的節目取得良好反響,給現場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38]1935年,中國山東、湖北發生水災。萬隆華僑組織成立賑災會,于1935年8月24、25日兩晚開游藝會籌舉款項,華僑公會音樂組應邀參加,兩晚的表演,備受觀眾贊賞。[49]
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這一事件對南洋華僑產生了較大影響。此后,南洋華僑支援中國抗戰成為時代潮流。海外華僑紛紛成立各種籌賑組織,支援祖國抗戰和賑災。荷屬印尼各埠也成立了各種籌賑團體,數量達“120余處之多,大小各埠固不待言,即窮鄉僻壤,凡有華人聚集處所,即有籌賑團體”。[1]398-3991938年10月10日,由陳嘉庚倡議,東南亞華僑在新加坡成立了南洋華僑籌賑祖國難民總會(南僑總會),統一領導東南亞各國的籌賑組織。[50]447萬隆華僑成立了“萬隆華僑捐助祖國慈善事業委員會”[51],支持祖國抗戰和賑災。
(一)舉辦月捐。1937年,我國四川、陜西等省發生旱災,淞滬會戰爆發,災區及戰地居民處境悲慘,公會除聯合其他社團組織萬隆華僑捐助祖國慈善事業委員會外,又于8月16日召集臨時會議,決議會員于9月份起,舉行月捐,籌款賑濟災民。[52]
(二)籌設慈善商店,賣物助賑。1938年2月4日,萬隆華僑捐助祖國慈善事業委員會在萬隆勸業會場舉辦慈善夜市,公會在夜市市場內籌設慈善商店,出售華僑所捐物品,籌款支援祖國抗戰和救災。萬隆華僑捐助祖國慈善事業委員會舉辦的夜市共進行了五個夜晚,華僑公會慈善商店五天共收入“785盾6方9仙半,概交慈善會匯寄祖國散賑。”[30]
(三)定制國徽,義賣籌款。依照萬隆華僑捐助祖國慈善事業委員會的規定,萬隆每個華僑團體或單位,應該在半年內籌賑一次。[53]據此,公會開會決議定制國徽三千枚,由全體執行委員及會務顧問,編定路線,分十一隊赴臨近各地義賣。1939年1月14日,義賣人員由公會出發,并向萬隆華僑捐助祖國慈善事業委員會領出錢箱,“分向本埠,及邦加□岸、芝維利、芝瑪墟各地同僑勸募,□將全數繳交萬隆華僑捐助祖國慈善事業委員會,彚匯祖國救賑”[54]。
(四)紀念勸捐和售刊助賑。1939年6月,公會舉行成立五周年紀念活動,擬舉行會員聯歡聚餐大會,規定每會員“征收1盾5角,以半數提出助賑,如不愿加入聚餐者,每會員應認捐救災費,最低限度,以5角為起碼在案”[55]。此外,公會還用售賣《華僑月刊》的方法籌集款項,如執行委員會決議將1938年第2卷第20期的《華僑月刊》加印1000份,利用五周年紀念的時機,發行五周年紀念特刊等。[56]
(五)舉行獻金運動。公會于“淞滬會戰”爆發一周年時,舉行“八一三獻金運動,計獻有足金一兩,金爵一支,金戒指九只,僉工字扣三對,自由公債十元,荷幣十盾,折合現金共2321盾4方7仙”。[57]
(六)組織救濟祖國難童委員會。1938年8月,公會成立了救濟祖國難童募捐委員會,聘請宋鳳庭、黃叔明等為婦女募捐委員,“窮數日之奔走,承各同僑熱烈贊助,慨認贍養難童名額62名,計共募得1562盾,……均經全數繳交萬隆華僑捐助祖國慈善事業委員會核收,彚匯祖國散賑”[58]。
(七)采取措施,防止救傷藥品遭受盜賣。抗戰爆發后,南洋華僑向祖國捐贈了大量金雞納霜丸,以為救傷之用,但這些救死扶傷的急需藥品卻被國內一些主持施濟機關的不法職員盜出,在市場上銷售營利。針對這種情況,公會決議:函請萬隆華僑捐助祖國慈善事業委員會,通函各埠慈善事業委員會,共同致函萬隆金雞納霜丸廠,對于各埠慈善事業委員會訂購的金雞納霜丸,須用顏色加蓋“施濟”二字以杜流弊。[58]
綜上所述,我們循著20世紀30年代世界經濟危機和中國進行抗戰的時代脈絡,較為細致地考察了1934-1940年荷屬印尼萬隆華僑公會這一社團的組織結構和社會功能。華僑公會在這段時間里,以促進華僑經營事業,提高華僑素質為宗旨,為華僑社會的經濟、文化、教育等事業的發展做出了積極努力,但其在各方面取得的成效是不平衡的。經濟方面,華僑公會儲蓄部滿足了華僑對資金的需求,對經濟危機影響下華僑商業的恢復做出了積極的貢獻,但在教育方面可謂事倍功半,收效甚微。以圖書館為例,華僑公會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和財力籌設的圖書館,每天十人以下的閱報人數和借書人數,足見其利用率之低。按常理判斷,華僑公會圖書館是在整個印尼華僑社會極缺乏圖書館的情況下成立的,理應發揮出很大作用才合乎情理,但事實并非如此。因此這種看似矛盾的現象下面,其實折射出一種合理的事實,即在經濟危機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特殊背景下,教育并不是華僑社會最迫切的需求,恢復經濟才是華僑社會的當務之急。
[1]何鳳嬌.東南亞華僑資料匯編:一[G].臺北:國史館印行,1999.
[2]鄭建廬.南洋三月記[M].上海:中華書局,1935:250.
[3]蔡仁龍.1870~1942年印度尼西亞的華僑商業[J].南洋問題研究,1982(3):89-100.
[4]卡德.中國人在荷屬東印度的經濟地位[M]∥李學民,黃昆章.印尼華僑史.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41—242.
[5]1930年人口調查第7卷[M]∥李學民、黃昆章.印尼華僑史.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42.
[6]何鳳嬌.東南亞華僑資料匯編:一[G]:245,283;沈厥成.荷屬東印度歷史[M].上海:商務印書館,1939:79.
[7]吳鳳斌.東南亞華僑通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658-659.
[8]魏宏運.抗戰時期的華僑捐輸和救亡運動[J].近代史研究,1999(6):157-182.
[9]朱洛彬.華僑公會史略[J].華僑月刊1938,2(20).
[10]會務報告[J].華僑月刊,1937,2(13).
[11]會務報告[J].華僑月刊,1934,1(3).
[12]會務報告[J].華僑月刊,1935,1(11).
[13]從林三與訓敏先生談亞弄公會組織的我見[J].華僑月刊,1937,2(8).
[14]弘.團體的組織與作用[J].華僑月刊,1934,1(1).
[15]華僑公會儲蓄募股細則[J].華僑月刊,1935,1(13).
[16]萬隆華僑公會經濟合作社啟事[J].華僑月刊,1939,3(1).
[17]萬隆華僑公會第五屆執行委員會會務總報告[J].華僑月刊,1939,3(8);萬隆華僑公會經濟合作社成立兩年來經過之檢討[J].華僑月刊,1940,3(14).
[18]萬隆華僑公會經濟合作社籌備經過概言[J].華僑月刊,1938,2(20).
[19]會務報告[J].華僑月刊,1936,2(3);從土產商公會說到亞弄商公會[J].華僑月刊,1937,2(5);萬隆華僑公會第三屆執行委員會會務總報告書[J].華僑月刊,1937,2(10).
[20]朱洛彬.華僑公會史略[J].華僑月刊,1938,2(20).
[21]隆警限制賣熟食小販之時間[J].華僑月刊,1938,2(23).
[22]會務報告[J].華僑月刊,1939,3(9).
[23]朱洛彬.使用印花釋疑[J].華僑月刊,1937,2(8).
[24]會務報告[J].華僑月刊,1939,3(12).
[25]會務報告[J].華僑月刊,1936,1(18);籌備組織喪事組[J].華僑月刊,1935,1(15).
[26]會務報告[J].華僑月刊,1936,1(23).
[27]萬隆華僑公會喜喪協理組喪事辦理條例[J].華僑月刊,1936,1(18).
[28]會務報告[J].華僑月刊,1939,3(11).
[29]會務報告[J].華僑月刊,1937,2(14).
[30]會務報告[J].華僑月刊,1938,2(17).
[31]萬隆華僑公會回國儀金組辦理細則[J].華僑月刊,1939,3(9).
[32]萬隆華僑公會第六屆執行委員會會務報告[J].華僑月刊,1940,3(16).
[33]萬隆華僑公會第五屆會員大會會議紀要[J].華僑月刊,1938,2(21).
[34]朱洛彬.服務科工作概述[J].華僑月刊,1935,1(12).
[35]會務報告[J].華僑月刊,1937,2(7).
[36]華僑公會第二屆執行委員會各科工作總報告書[J].華僑月刊,1936,1(23).
[37]萬隆華僑公會第三屆執行委員會會務總報告書[J].華僑月刊,1937,2(10).
[38]朱洛彬.華僑公會史略[J].華僑月刊,1938,2(20).
[39]會員先生大鑒[J].華僑月刊,1936,1(24).
[40]萬隆戰時防毒委員會告民眾書[J].華僑月刊,1936,2(2).
[41]防空須知[J].華僑月刊,1939,3(4).
[42]會務報告[J].華僑月刊,1935,1(11).
[43]會務報告[J].華僑月刊,1936,2(3);萬隆華僑公會第四屆執行委員會會務總報告[J].華僑月刊,1938,(2)21.
[44]圖書館消息[J].華僑月刊,1938,2(18).
[45]會務報告[J].華僑月刊,1934,1(3);會務報告[J].華僑月刊,1935,1(6);華僑公會夜學社補習班招生廣告[J].華僑月刊,1937,2(8).
[46]會務報告[J].華僑月刊,1934,1(1).
[47]技擊組正式成立[J].華僑月刊,1935,1(15);華僑公會技擊組招收僑胞練習國術[J].華僑月刊,1935,1(15).
[48]華僑公會七月份會務報告[J].華僑月刊,1935,1(12).
[49]華僑公會八月份會務報告[J].華僑月刊,1935,1(13).
[50]季羨林.東南亞近現代史[M].昆侖出版社,2005:447.
[51]陳嘉庚.南僑回憶錄[M].長沙:岳麓書社,1998:59.
[52]會務報告[J].華僑月刊,1937,2(12).
[53]會務報告中華民國廿八年一月份[J].華僑月刊,1939,3(3).
[54]會務報告中華民國廿八年一月份[J].華僑月刊,1939,3(3).
[55]萬隆華僑公會第五屆執行委員會通告[J].華僑月刊,1939,3(6).
[56]謹代災民請命民國廿七年五月份[J].華僑月刊,1938,2(20);會務報告[J].華僑月刊,1939,3(6).
[57]萬隆華僑公會第五屆執行委員會會務總報告[J].華僑月刊,1939,3(8).
[58]萬隆華僑公會第六屆執行委員會會務報告中華民國廿九年二月份[J].華僑月刊,1940,3(16).
(責任編輯:李金龍)
book=160,ebook=160
K 828.8
A
1001-4225(2010)05-0029-08
2010-08-23
潮龍起(1964-),男,江西九江人,歷史學博士,暨南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鄧玉柱(1985-),男,河南固始人,暨南大學華僑華人研究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