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會勤 高志鵬
(西安理工大學圖書館,陜西 西安 710048)
代碼檢索語言是以表示事物某方面特征的代碼作標識、表達主題概念的一種標引語言。它用較少的符號將較多的信息清晰地揭示出來,具有唯一性、簡捷性和可讀性。ISBN(國際標準書號)、ISSN(國際標準刊號)、標準號、專利文獻號是圖書、期刊、標準、專利4種文獻最有代表性的代碼檢索語言,所以分析他們的結構和特點,研究其在文獻信息檢索中的功能及方法,對于讀者和圖書情報部門的工作人員快速獲取所需文獻信息,提高文獻信息檢索與利用效率有著重要意義。
國際標準書號簡稱ISBN,是國際上廣泛采用的一種圖書編碼系統(tǒng),是國際標準書號管理局(International ISBN Agency)根據(jù)ISO 2108分配給出版文獻的唯一號碼,ISBN印刷在出版物的版權頁和封底上。國際標準ISO 2108第4版:《信息與文獻——國際標準書號(ISBN)》由國際標準化組織于2005年6月1日正式頒布,2007年1月1日起在全球正式實施[1]。該標準的頒布使ISBN的位數(shù)從10位上升到13位。升位前ISBN是10位數(shù)字,簡稱“ISBN-10”,其中有效分配數(shù)字9位,第10位為校驗碼,整個號碼分為4段;升位后新的ISBN是13位數(shù)字,簡稱“ISBN-13”,其中有效分配數(shù)字12位,第13位為校驗碼,整個號碼分為5段。ISBN-10和ISBN-13各段之間用“-”或“空”分隔,分別表示不同的含義。ISBN-10與ISBN-13的結構比較見表1。

表1 ISBN-10與ISBN-13結構比較實例
由表1看出ISBN-13與ISBN-10相比增加了前綴,長度由10位數(shù)字變?yōu)?3位數(shù)字。ISBN-10校驗碼計算方法是:用加權值10~2這9個數(shù)分別依次乘以ISBN的前9位數(shù)字,所得乘積之和被模數(shù)11除,其余數(shù)與11的差,即是校驗碼的數(shù)值。取值范圍為0~10,10由X代替。ISBN-13校驗碼計算方法是:用1分別乘ISBN前12位中的奇數(shù)位,用3乘以偶數(shù)位,所得乘積之和被模數(shù)10除,其余數(shù)與模數(shù)10的差,即是校驗碼的數(shù)值,取值范圍為0~9。
中國ISBN中心成立于1982年,為與國際標準銜接,中國ISBN中心正式修改了GB/T5795-1986《中國標準書號》和GB/T12906-1991《中國標準書號條碼》兩項國家標準,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于2006年10月批準頒布了GB/T5795-2006《中國標準書號》新標準,從2007年1月1日起在全國實施。這樣中國出版物使用的ISBN與國際同步由10位升至13位。
ISBN在《中國大百科全書圖書館學情報學卷》中定義為:唯一代表某種書的某一版本,當同一種的開本、裝幀或價格不同時書號也就不同[2]。ISBN是我國注冊出版社出版的每種圖書的每一個版本唯一世界性標識代碼,這種唯一性決定了檢索功能是ISBN的一個重要功能。無論是讀者還是圖書情報部門的工作人員,文獻信息檢索是一個經(jīng)常性活動,尤其是工作人員更傾向于使用ISBN檢索文獻信息,因為在大多數(shù)自動化系統(tǒng)中,ISBN相對其他檢索點具有檢索字符少、條碼掃描速度快的特點。同時,利用ISBN前方一致查詢方式可以得到某一國家或某一出版社的所有館藏書目數(shù)據(jù),有利于工作人員隨時分析掌握館藏文獻信息資源的分布情況。
國際標準刊號簡稱ISSN,是根據(jù)國際標準ISO 3297制定的連續(xù)出版物國際標準編碼,其目的是使世界上每一種不同題名、不同版本的連續(xù)出版物都有一個國際性的唯一代碼標識。ISSN由設在法國巴黎的國際ISDS中心管理,1975年起建立世界性的連續(xù)出版物標準書目數(shù)據(jù)庫。ISSN中國國家中心于1985年成立,它負責經(jīng)國家新聞出版署正式批準出版的連續(xù)出版物ISSN的分配、管理、使用和咨詢等項工作。ISSN編號以ISSN為前綴,由8位數(shù)字組成,分為前后兩段各4位,中間用“-”相連。其中前7位是有效分配數(shù)字,表示連續(xù)出版物的順序號,是完全按各連續(xù)出版物編者去ISSN中國國家中心申請?zhí)柎a時的先后順序編制的;最后一位為校驗碼,計算方法是:用加權值8~2這7個數(shù)分別依次乘以ISSN的前7位數(shù)字,所得乘積之和被模數(shù)11除,其余數(shù)與11的差,即是校驗碼的數(shù)值。取值范圍為0~10,10由X代替。ISSN通常都印在期刊封面或版權頁上。
ISSN與ISBN一樣,其檢索功能的唯一性是ISSN的重要功能。期刊名稱字數(shù)較多和不唯一性使通過刊名檢索期刊文獻信息的速度和準確性降低,而ISSN的唯一性和條碼號的便捷性則使通過ISSN檢索期刊文獻信息的速度要比用刊名檢索的速度快得多,國內(nèi)多數(shù)圖書情報部門的工作人員都在利用ISSN進行期刊文獻信息的檢索與利用,而且隨著圖書情報部門自動化集成管理系統(tǒng)軟件的不斷升級,ISSN在期刊文獻信息檢索中的功能會更充分地發(fā)揮出來。
標準文獻是一種重要的科技出版物,主要是指由技術標準、生產(chǎn)組織標準、管理標準以及其他具有標準性質(zhì)的文件所組成的特種科技文獻體系。它是標準化工作的成果,是按照規(guī)定程序編制并經(jīng)過一個公認的權威機構批準的,供在一定范圍內(nèi)廣泛而多次使用,包括一整套在特定活動領域必須執(zhí)行的規(guī)范、定額、要求的技術文件[3]。標準號是標準文獻一個最顯著的特征,是由批準機構在批準該標準時給予的,它是管理標準和讀者查閱標準的主要標識。標準號一般都由標準代號、標準序號、批準年代號三部分構成。如標準號GB 10892-2005,其中GB表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標準,10892為標準序號,2005為標準的批準年。各國標準在標準的編號方式上基本遵循同一個原理,國際標準化組織代號為ISO,美國標準代號為ANSI,英國標準代號為BSI,法國標準代號為NF,德國標準代號為DIN,日本標準代號為JIS。
標準號是標準文獻的一個顯著特征和主要標識,使用標準號檢索標準文獻信息的效率和準確性非常高。用標準號檢索標準文獻信息有手工和計算機兩種方式:手工檢索時是利用各種標準目錄獲取標準號,然后通過標準號進一步獲取標準全文。計算機檢索主要是利用標準號對聯(lián)機、光盤、網(wǎng)絡等各種標準數(shù)據(jù)庫在標準號可檢字段內(nèi)進行檢索獲取標準全文,因為各數(shù)據(jù)庫都具備“標準號”這個字段的檢索功能。在無法獲取電子版標準全文時,可通過數(shù)據(jù)庫檢索先得到標準號,再通過標準號從館藏印刷型標準文獻的全文中復印全文,既克服了用印刷型檢索工具不易檢索的不足,又能夠快速準確獲取全文。
專利文獻的狹義范圍指專利說明書、權利要求書、說明書附圖、說明書摘要。專利文獻的廣義范圍包括各種專利申請文件、專利證書、專利公報、專利索引、專利題錄、專利文摘、專利分類表等[4]。中國知識產(chǎn)權行業(yè)標準ZC 0007-2004中定義:專利文獻號指國家知識產(chǎn)權局按照法定程序,在專利申請公布和專利授權公告時給予的文獻標識號碼[5]。專利文獻號由申請種類號和文獻流水號兩個部分組成。申請種類號用1位阿拉伯數(shù)字表示:1表示發(fā)明專利申請;2表示實用新型專利申請;3表示外觀設計專利申請。文獻流水號用8位連續(xù)阿拉伯數(shù)字表示:按照發(fā)明專利申請第一次公布,或?qū)嵱眯滦?、外觀設計申請第一次公告各自不同的編號序列順序遞增。發(fā)明專利授權公告號沿用該發(fā)明專利申請在第一次公布時被賦予的專利文獻號。專利文獻號與國家代碼CN、專利文獻種類標識代碼(A、B、C、Y、U、S)聯(lián)合使用構成專利出版物的文獻編號。如專利文獻號CN 101267000A表示中國第01267000號發(fā)明專利公開申請,專利文獻號CN 201106071Y表示中國第0110607號實用新型專利授權公告。
專利文獻號是專利文獻的特征標識,具有唯一性,所以是從號碼角度檢索專利文獻的依據(jù)。專利文獻號不僅標識了不同專利文獻種類,而且反映了不同審批階段出版物的專利文獻情況,所以不論讀者還是圖書情報工作人員只要掌握其變化的規(guī)則,就可以準確地檢索專利文獻信息,判斷專利的種類、說明書的類型及來自何方的專利文獻等。
當今網(wǎng)絡信息時代文獻信息量在劇增,文獻信息檢索的環(huán)境和載體在變革,文獻信息檢索的手段在進步,而文獻信息檢索者對各種文獻信息檢索的深度與廣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我們更應加深對文獻代碼檢索語言內(nèi)涵的進一步理解,加強對其檢索方法的研究與分析,使文獻信息檢索者最終受益。
[1] 馮會勤,惠海龍.對國際標準書號(ISBN)升位的認識與思考[J].新世紀圖書館,2008(4):17-19.
[2] 李路.ISBN和ISSN在圖書館業(yè)務工作中的應用[J].農(nóng)業(yè)圖書情報學刊,2004(11):219-221.
[3] 馬櫻.試談標準號的發(fā)展歷程及其規(guī)范性[J].世界標準化與質(zhì)量管理,2006(6):41-44.
[4] 江鎮(zhèn)華.怎樣檢索中外專利信息[M].北京:知識產(chǎn)權出版社,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