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曉莉 貴州廣播電視大學
2009年9月——2010年1月,筆者有幸在英國諾丁漢大學(the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進行了為期四個月的學術訪問,作為長期從事國際貿易教學的學者,我最關心的無疑是中國產品在海外市場上的銷售情況。
在英國,中國制造(made in china)的商品隨處可見,小到洗浴用的浴巾(Bath Mop)、浴皂 (Bath Fizzer),大到有較高科技含量的各類電子產品,可謂應有盡有、無所不包。一個奇怪的現象是,與國內市場同類商品相比較,這些產品中許多產品的價格折算成人民幣后比國內產品還便宜。按理說這種現象很怪異:一是因為作為發達國家的英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高過中國10倍,而同類產品反而比在中國更便宜,高收入、高消費的道理從何談起?二是這些中國產品,漂洋過海,不遠萬里來到異國他鄉,怎么銷售成本不升反降了呢?
帶著這兩個問題,我調查訪問了一些經銷商,并查閱了相關資料進行了解。其實“中國制造”不僅僅是在英國,而在整個海外市場都存在著同樣的低價銷售問題。這種現象雖然有些在意料之外,可卻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1.政策導向所致
為了鼓勵出口,中國政府對多數出口產品采用出口退稅的鼓勵政策,其實就是對出口的商品進行財政補貼。從2008年8月份起,經過7次調整,中國綜合退稅率從9.8%提高到逾13.5%。換言之,外國人每消費100元商品,其中就有13.5元是中國人奉送給他們的,這正是中國企業能夠低價出口,導致“中國制造”在海外市場低價銷售的一個重要原因。而同一企業的同類產品如果在國內市場銷售,卻不能享受同樣的待遇,無形中就要損失13.5%的利潤,售價高些,也就可以理解了。
2.匯率差異所致
為了以出口帶動 GDP的增長,我國人民幣匯率一直有被低估的傾向,人民幣被低估的幅度,就是我國出口產品收入減少的幅度。隨著人民幣被低估的時間越長,中國對國外消費者進行的補貼就越久,假設真實的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是1∶5,那么現行1∶6.8的匯率就表明了,每賣掉100元商品,我們就損失了26%的錢。這是海外市場中國產品賣價便宜的又一個原因。
3.市場定位不同
同類中國制造產品,在國外市場和國內市場的市場定位不同。我國許多外貿企業是代工生產,其產品多使用國外知名品牌,貼牌銷售。而對于很多崇尚洋品牌的中國人來說,只要是洋品牌,就是高檔產品,自然也就是高價格,即使這個產品就是中國制造,高價格也樂于接受,并趨之若鶩。如中國產的“Nake”、“Adidas”、“iPod”等就是例子。而在國外市場上,中國制造由于沒有品牌知名度,其市場定位就是物美價廉,海外消費者也是沖著這一實惠才會去購買中國產品,所以經銷商也只能以低價格去迎合消費者需求,才能使中國產品在海外市場占有一席之地。國人和海外消費者對同類產品不同利益的追求,導致了相同產品在不同市場上的不同定位,造成了海外市場和國內市場價格上的巨大反差。
4.物流成本和銷售成本較低
中國制造的出口商品,80%以上采用海洋運輸方式。海洋運輸不僅運量大,運費也較低廉,而且貨物從工廠出來后就離岸直接裝船,駛往目的地國,中間環節較少。1公斤貨物從上海運到紐約只需花費1.5元人民幣,而從上海到貴州卻需要花費6—8元人民幣。
而國內運輸卻不會這么簡單。國內市場上貨物的運輸主要靠鐵路和高速公路來完成,其中鐵路的運費相對便宜,而且最適合運輸重大粗笨的制造品,理應是交通運輸的主要枝干。但令人嘆息的是,中國的鐵路運力嚴重不足,全國人均鐵路里程只有一根香煙的長度,鐵路成了一個瓶頸。更為嚴重的是鐵路運輸和其他的運輸方式無法實現“無縫鏈接”,這使得其他運輸方式的潛力也難以發揮。鐵路不通,走公路如何?中國已經有6萬多公里高速公路,美國也不過是9萬公里。但是,這么多大道并非坦途。層層關卡,讓想進入國內市場的企業踟躕不前。以廣州到北京為例,總里程為2300公里,按照一般0.5元/公里的收費,則高速公路收費為1150元,實際上要交的錢比這個更高,因為遇到各地的“山大王”檢查,會產生更多的額外費用。如果再加上油價,1150元的運輸費,用高速公路進行運輸的費用就更加的貴了。此外,在海外市場銷售的中國產品,來料加工的產品占了很大比例,生產這些產品的企業進行的是訂單式生產,不用考慮銷售問題,企業可以省去一大筆廣告、促銷、代理等費用。但是這些產品如果內銷,企業就要自己建立銷售渠道,層層鋪向全國各地市場,這樣的話,企業要預先花費大量資金,并且延緩資金運作效率。要進駐各個商場、超市還得花大量的錢鋪貨,并且要承擔被超市壓貨的風險,由此造成銷售環節的高成本。
國內市場貨物運輸和銷售的高成本,使同類商品的國內售價高于國外也就成為自然。
5.貨款結算快速
由于國際貿易中的信用體系較為完善,中國商品出口到海外市場,國內出口商與外國進口商簽訂合約之后,通常進口商都會通過信譽較高的銀行開出信用證,信用證支付方式的使用不僅使出口貨物的收款有了銀行為第一性付款人的保障作用,更重要的是出口企業可以憑信用證到銀行獲得抵押貸款。因此中國產品賣到海外,相對來說資金流順暢,違約風險較低。但是,在國內銷售市場上,由于信用體系的不健全和信用渠道不通暢,應收賬款不但難以及時到位,而且容易出現欠款和違約。違約之后要想打官司,那更是難上加難。就算官司打贏了,錢照樣要不回來。正是由于考慮到付款方式帶來的額外財務成本,及其中存在的違約風險,企業對內銷售的報價就會偏高。
海外市場廉價而琳瑯滿目的中國產品,在為中國賺取大量外匯,不斷推高GDP的同時,也給我國外貿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帶來了負面影響。
1.扭曲了國內經濟的資源配置。中國商品能得以海外低價銷售的基礎是我國目前所采取的鼓勵出口的外貿政策,這種帶有濃重的“重商主義”色彩貿易增長方式,扭曲了國內經濟的資源配置,也加重了政府的財政負擔,特別是出口退稅已經成為中國外貿發展的巨大成本和代價。
2.易遭反傾銷攻擊,引發貿易糾紛。源源不斷的中國廉價產品涌入國際市場,寵壞了國外消費者,也給其對中國產品實施反傾銷、反補貼等貿易保護措施留下口實。近年來,中國商品在海外市場遭到反傾銷攻擊越來越多,涉案金額也越來越大。我國許多外貿企業為了保住海外市場,不得不頻頻應訴,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嚴重影響了外貿企業正常的經營活動。
3.出口企業利潤降低,企業發展受阻。中國商品海外低價銷售的另一個原因是源于國內外貿企業之間的無序競爭。為了能在海外市場占有一席之地,各外貿企業大打價格戰,紛紛降價競銷,造成“肥水流入外人田”、“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局面。如此結果,使外貿企業利潤逐年降低,企業發展受阻,企業產品的升級換代,可持續發展受到嚴重影響。
4.推高外匯儲備,影響人民幣匯率穩定。不斷流入海外市場的廉價商品,使中國的外貿盈余不斷增加,外匯儲備年年增長,居高不下。其結果就是人民幣成為罪魁禍首,眾矢之的。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企圖給人民幣施壓,強迫人民幣升值,這勢必又會給我們制造麻煩,從而影響人民幣匯率的穩定和國民經濟的發展。
總之,大量存在于海外市場的廉價的中國制造產品,既對國家宏觀方面的貿易政策和措施帶來了影響,同時,也不利于有序外貿秩序的建立,不利于外貿企業自身的可持續發展。因此,中國外貿企業有必要對目前中國商品在海外市場上的境遇問題進行反思。
解決中國外貿企業的健康發展問題,首先要解決目前“中國制造”在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價格倒掛的問題,打破中國商品在海外市場廉價薄利的尷尬局面。
1.鼓勵技術創新,轉變出口增長方式
要消滅海外市場中國產品低價銷售的局面,全面提升中國商品形象,必須徹底改變傳統以出口創匯為首要目標的粗放式外貿發展戰略,改變出口增長方式,實現出口促進從“規模導向型”向“效益導向型”轉變。中國出口商品靠數量增長提升競爭力的時代應該結束了,轉變外貿增長方式,提高產品附加價值,提升出口質量和效益已迫在眉睫。政府應鼓勵跨國公司把高技術、高增值的加工制造企業和研發機構轉移到中國,并給予必要的政策優惠和支持;幫助外貿企業提高自主研發和技術創新能力,提高出口產品附加價值,消滅“廉價貨=中國貨”的現象。
2.改革收入分配機制改革,增強國內購買能力
中國的產品之所以要大量廉價地出口到國外,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因為中國人購買力不足。雖然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在2009年已達33萬億余元人民幣,但由于收入分配機制不公,在國民收入的分配之中,居民收入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少。有關資料顯示,全國高收入階層占15%左右,中間階層占到10%左右,而低收入階層超過70%。由于缺乏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中低收入階層內心充滿了焦慮,大家拼命掙錢,拼命攢錢,就是不花錢。結果是中國的儲蓄率過高,而消費的能力卻越來越弱,使我們的經濟增長不得不過多地信賴于海外市場,造成目前低價競銷的局面。因此,改革目前收入分配機制,解決分配失衡問題,縮小貧富差距,提高廣大中低階層的收入,刺激購買,拉動內需,使我國外貿企業能用兩條腿走路,既可以提高中國產品在海外市場上的銷售價格,也可爭取在中國市場上多賣中國產品,賺美元是賺錢,賺人民幣同樣也是賺錢。徹底改變我國外貿企業只有依賴海外市場才能生存的境況。
3.提高服務業發展水平,降低國內銷售成本
因為國內的服務業落后,貨物運輸、貨款結算等環節常常不順暢,令企業把進入國內市場視為畏途,哪怕是搭上一個小舢板,也要漂洋過海,靠低價競爭殺出血路。因此,解決中國制造企業的困境,需要在制造業之外找出路,所謂“功夫在詩外”就是這個道理。能夠拯救中國外貿企業的,是國內的物流、銀行、批發、零售等服務企業。這些企業的發展和服務意識的提高,能夠降低外貿企業的國內物流成本、銷售成本,能使國內銷售貨款的結算更加便捷,使外貿企業能夠內外市場兼顧。國外行情好,賣價高時出口賺美元,國外市場行情不好,賣價低時立足國內市場賺人民幣。而不是象現在這樣,委曲求全,只能依賴于國外市場,低價甚至虧本出口不說,還可能落下一個傾銷的惡名。
4.創建品牌,增加出口產品的附加值
目前,中國商品在海外市場賣不起高價的主要原因是缺少自主品牌,中國自主品牌占出口額的比重不足10%,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品牌更是寥寥無幾。中國產品科技含量較低,附加何時價值不高,難以進入高檔商品行列,幾十年來在海外市場上“一流產品,二流包裝,三流價格”悲劇狀況還未能改變。要改變這種狀況,外貿企業首先要增強品牌戰略意識,建立自主品牌,并及時在國際市場上進行注冊。其次要勇于開拓、不斷創新、運用新材料,新工藝,新的科技成果創造出符合市場變化需求的高質量產品。第三要提升品牌文化內涵,加大品牌宣傳力度,抬高品牌的無形價值。只有這樣,中國產品才能在海外市場樹立新形象,提高身價,外貿企業的出口也才有利可圖。
[1]何帆.為什么中國貨在國外賣得比國內便宜[N].第一財經日報09-11-30.
[2]端宏斌.為什么中國貨在國外更便宜?http://blog.sina.com.cn/wavow.
[3]汪貴順.自主創新轉變出口增長方式.http://finance.qq.
[4]徐曉莉.“中國制造”如何突破重圍?[J].對外經貿實務,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