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戲劇與素質教育”研討會暨第二屆江蘇省校園戲劇節頒獎活動于近日在蘇州大學召開。近幾年大學校園戲劇和大學生戲劇節的開展就引起各方面關注。本次會議由江蘇省委宣傳部、江蘇省教育廳、江蘇省文化廳、江蘇省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辦,江蘇省戲劇家協會等承辦,京滬寧的戲劇專家和大學校園劇社代表數十人就“校園戲劇與素質教育”的話題展開深入討論。
人文藝術素質教育的首要目標是教會學生做人,做什么人和怎樣做人。普及和推廣校園戲劇活動既是繼承與學習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體現了素質教育的實際需要。蘇州大學黨委江涌指出,蘇州大學前身東吳大學曾是校園戲劇發展的重鎮。1909年該校東吳劇團成立,距今已有101年歷史,它是中國最早的大學校園劇社之一,也是現存歷史最長的大學校園劇社。蘇州大學朱棟霖教授在中國話劇開端問題上提出新的意見。一般認為1907年留日的學生李叔同、歐陽予倩等人組織“春柳社”,是中國話劇的開端。實際上,“清末上海學生演劇是中國話劇的開端”,中國話劇的開端應是1899年。春柳社演劇是“上海學生演劇活動在東京的延伸和發展”。
大家充分肯定校園戲劇的功能,中國戲劇家協會周光認為,素質教育與人格培養有著密切關系,“人格健全是當代大學生重要的教育目標,校園戲劇在培養大學生具有健全人格方面起著重要作用。”江蘇省戲劇家協會主席汪人元認為,校園戲劇是文明戲的前身,“是當時青年樹立維新思想、開啟民智的武器”,“揮灑才情、智慧,釋放情感的重要方式,”無論對中國當代戲劇的發展,還是對校園文化建設,都具有重要意義。《中國戲劇》雜志社姜志濤指出,校園戲劇活動是“對大學生最好的教育和能力的鍛煉。”江蘇省文聯楊企鵬高度評價校園戲劇的價值,指出“戲劇進校園,普及了戲劇知識,提高了學生文化修養,繁榮了校園文化,展現了學生的精神世界,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引發了青年學生對社會、人生、戲劇本體的思考。”中國藝術研究院劉彥君認為,隨著城市化步伐的加快,戲劇已在一些大城市擁有一批觀眾,民營劇場也增長很快,戲劇在“人與人交流中的作用體現出來”,戲劇的“強烈體驗性”使其在人格塑造方面具有其他藝術樣式難以匹敵的魅力。

江蘇省戲劇家協會主席汪人元講話

9. 江蘇省文聯黨組副書記、副主席楊企鵬講話

各高校代表研討

中國劇協分黨組成員、副秘書長周光講話

蘇州大學副書記、副校長江涌致歡迎辭
與會各高校劇團老師與學生熱烈交流了校園戲劇建設的現狀與經驗,在戲劇普遍衰微的今天,在校園戲劇人“只要3分錢也要做話劇”的執著精神感召下,校園戲劇如奇葩蓬勃興起。學生劇團活躍在各大高校,僅以江蘇省為例,就有東南大學極坐標話劇團、蘇州大學東吳劇社、蘇州科技學院新程劇社、南京中醫藥大學本草話劇社、南京審計學院的“紅帆船”話劇社、常州工學院陽湖劇社、江蘇警官學院大學生藝術團、南京化工職業技術學院的那一劇社、南京農業大學的藝人劇社、南京林業大學的水杉劇社、河海大學的逸雪劇社等。各校園劇團所有的演出程序,從劇本、舞臺、音樂到演員,全部由大學生們自己策劃、組織,如蘇州大學的《日出·命運》、《趙氏孤兒》、南京農業大學的《安妮日記》、南京大學的《畢得曼和縱火犯》、東南大學的《靈魂拒葬》、南京中醫藥大學的《再見蘋果》等,都在江蘇省第二屆校園戲劇節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績。
研討會上,大家對當下校園戲劇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思考。南京中醫藥大學劉囡指出,校園戲劇團中“組織者、演員都是學生,專業素養不高,”校園戲劇還處于“業余水平”。江南大學高思春指出,目前校園戲劇“缺乏優秀的原創劇本”、“表演技巧有待提高”、“導演意識有待加強”。為了更好地加強校園戲劇建設,大學生應該本著學習精神的精讀“偉大作家的作品”,提高自身戲劇與文學修養,而且要善于“從生活真實轉化為藝術真實,從生活的人轉化為藝術的人”,通過互相適應和交流,逐漸融洽形成的團隊,才能真正提高校園戲劇建設的水平。
江蘇省一貫重視校園戲劇的發展,大學生戲劇節、大學生藝術節、高雅藝術進校園等活動都開展得很好。自2007年始,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省教育廳、省文化廳、省文聯聯合主辦,省戲劇家協會承辦了兩屆“江蘇省校園戲劇節”,對活躍大學生文化生活、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加快校園文化建設、培育后備戲劇人才和戲劇市場,都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與會專家、學者們充分肯定校園戲劇節活動對校園戲劇發展的促進作用。江蘇省文聯黨委副書記楊企鵬指出,校園戲劇節要“常態化、規范化、制度化”,以便使大學生“與戲劇結緣,傳承戲劇,唱響文化主旋律,培養更多的戲劇人才”,要充分利用校園戲劇節的研討會平臺,積極探究如何利用校園戲劇“改造青年學生人生觀、價值觀,為促進校園先進文化建設和繁榮江蘇文化做出貢獻”。
當代社會,校園戲劇面臨許多挑戰,與會專家、學者提出多樣化的校園戲劇發展之路,但核心觀點有一條:既要提高,更要普及。在具體措施上,大家各抒己見。著名劇作家郭啟宏則以“北京大學生戲劇節”為例,談到校園戲劇的發展應“與商業炒作保持距離”,同時“鼓勵作品創新”,只有在“創作思想上要超越政治理念與陳式,進入到人的層次”,才能真正實現陳寅恪先生所說的“獨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創作出多元的、創新的校園戲劇來。中國藝術研究院劉彥君認為,對青少年來說,戲劇“不能僅僅作為課余活動,更要成為生活方式”,要讓校園戲劇普及到每一個熱愛戲劇、參與戲劇的學生的生活中去。
上海話劇藝術中心楊紹林從戲劇與觀眾的關系角度出發,提出“不能稱為下里巴人的藝術就沒有生命力,”戲劇必須依靠觀眾才能生存,才有價值。校園和戲劇之間是互動的關系,“戲劇進校園”不能簡單理解為學生單方面帶來什么,而要看成是一個“尋找觀眾”的過程,是戲劇“向生存土壤的回歸”。在全球化語境下,校園戲劇“既要依靠觀眾發展自己的市場,也要培養出負責任的、對國際、民族、人類有益的觀眾”,用美好的戲劇幫助年輕人“向上生長”,給他們以思想、哲學上的啟迪,這樣才能更好地迎接西方文化的挑戰,實現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夢想!
江蘇省文聯副主席、著名書法家言恭達在今年全國政協會議的提案中指出,應在教育中長期規劃中明確“校園戲劇”在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有效開展德育美學教育的地位,將看名戲、演名劇作為各專業大學生在校學習的必修課目;應鼓勵各高校建立各具特色的學生劇社,并給予經費、場地等方面支持;大學德育教育應摒棄單純課堂說教式的教學方法,更多地融入各類藝術、體育、社會活動實踐中,通過潤物細無聲,潛移默化,達到讓大學生陶冶情操、錘煉心靈、提升素質的目的。
盡管校園戲劇在一些高校取得一些成功,但面臨的問題和困難還有許多。在第二屆江蘇省校園戲劇節現場調查中,雖然大家普遍為所看的戲而激動不已,但有超過三分之二的大學生是第一次走進劇場看話劇,校園戲劇目前還是少數人參加。除了少數高校外,許多高校的校園戲劇處在自發、自費、無人過問的狀態,只是少部分學生課余活動的一部分,有的高校之所以給一點資助也只是為了在評委面前學校不丟臉。雖說應是“高雅藝術進校園”,但許多進校園的藝術并不算高雅,一定程度降低了學生藝術修養水準。
校園戲劇在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方面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雖然高校的德育課程越來越多,但學生的問題并沒有減少,這是因為缺少與學生共鳴的抓手,單純課堂灌輸的效果遠不如學生自編自演自看的校園戲劇。通過演戲、看戲,可以讓大學生身臨其境地領悟其中深刻內涵。正如江蘇省教育廳劉揚生所指出的,要把校園戲劇列入必修課,只有“把課程開起來,把活動搞起來”,才能真正普及每個學生。她說,校園戲劇要向真、向善、向美、向上,其中“向上”最重要,針對當前大學生心理問題多的現狀,要通過校園戲劇培養“陽光、健康、主流的”青年一代,激勵更多的校園戲劇關注“當代年輕人的身心發展”。 (省劇協)

頒獎嘉賓與獲獎高校代表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