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柳博雋
城市經濟呼之欲出
文/柳博雋
改革開放30年,浙江縣域經濟蓬勃發展,不但綜合實力顯著增強,而且歷年入選全國百強縣的數量名列前茅,成為全國縣域經濟最發達的省份之一。浙江從“資源小省”走向“經濟大省”,縣域經濟的作用功不可沒。
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快速推進,特別是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時代背景下,縣域經濟發展的制約已日益顯現:其一,縣域經濟是以縣級行政區劃為依托,以縣城為中心、農村為腹地的區域經濟。其二,縣城傳統意義上服務“三農”的功能定位,使得縣城自身的發展受到局限。其三,浙江目前半數以上的縣(市),已不再是傳統的以農村經濟為主的縣域經濟,逐步向城市經濟轉型的趨勢不可逆轉。
在城鎮體系與信息網絡空間不斷復合,共同構成經濟發展的空間網絡體系。城市在現代經濟發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區域必須通過城市這一節點,融入世界專業化分工體系,從而作為更高效率的區域經濟組織形式——城市經濟呼之欲出。
不同于縣域經濟,城市經濟從經濟構成看,聚集著商貿業、金融業等非農經濟部門,非農產業在區域經濟總量中占“絕對”優勢,農業增加值的比重降至10%以下,第三產業發展尤其迅速。從產業形態看,城市經濟的發展動力是新型工業化,其產業形態主要是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即便是發展農業,也是導入了社會化大生產的方式、進入工業化的大循環以及融生產、生活、生態等功能于一體的現代農業。從空間布局看,城市經濟以集聚發展為主旨,一方面是城市的“點狀”集聚,主要通過人口和二、三產業向城市集聚,帶動人才、資金、技術等其它要素的集聚,產生一種結構性優化和功能性提升的綜合效應;另一方面是腹地的“面狀”集聚,主要通過土地等生產資料向經營大戶集中,推進農業產業化、規模化、基地化發展。
從動力支撐看,城市經濟主要依靠科技創新,增強城市自主創新能力,促進經濟增長從主要依靠資金和物質要素投入帶動,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和人力資本帶動轉變。這緣于城市不但集聚生產要素,還集聚創新要素,有助于推進城市產業創新、服務創新和功能創新,為城市經濟發展提供不竭動力。從投入產出看,城市經濟是一種資源高效利用的節約型、集約型經濟,探索如何以更少的空間容納更多的人口、以更少的投入獲取更多的產出,是城市經濟發展的永恒命題。唯有保持要素投入和產品產出的高效率,在“發展”的城市系統和“穩定”的生態系統之間創造一種平衡,才有可能實現城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其實,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浙江就先后開展了1992年、1997年、2002年、2006年、2009年五輪經濟強縣擴權改革,把原本歸轄區市的經濟管理權限直接下放給一些經濟強縣,在經濟管理方面形成了近似于“省管縣”的格局。一批縣級中小城市的人口規模不斷擴大,城市空間范圍不斷拓展,城市綜合實力不斷增強,城市功能不斷完善,有些甚至已成長為非農人口超百萬的大城市,城市經濟發展的雛形開始顯現。

2009年,浙江又召開全省擴權強縣改革工作會議,將縣域擴權的范圍擴大到全省所有縣,明確提出“法律、法規、規章明確以外的省和設區市的管理權限,原則上都下放給縣級政府”,旨在進一步加強縣(市)政府的社會和公共服務職能。與此同時,全國“省管縣”財政體制改革正風起云涌,加快縣域經濟轉型發展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良好機遇。
為此,浙江要順勢而為,推動縣域經濟向城市經濟轉型,為“經濟大省”走向“經濟強省”再添動力。
(供稿:浙江省發展規劃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