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馮潔
低碳發展“,十二五”之新契機
——訪浙江工業大學公共與政治管理學院院長鮑健強
本刊記者/馮潔

綠色經濟、低碳技術正在興起。在一股低碳發展浪潮之下,全世界對于低碳發展的關注度前所未有地得以集中。即將出臺的“十二五”規劃,也將低碳發展的理念置于了一個相對重要的位置。在浙江,低碳發展的土壤是肥沃的,如何抓住新一輪契機,在“十二五”時期獲得低碳發展的先機,實現產業結構低碳化、能源結構低碳化、消費結構低碳化,對浙江而言迫在眉睫。近日,本刊記者采訪了浙江工業大學公共與政治管理學院院長鮑健強教授,請他為“十二五”時期浙江低碳發展建言獻策。
記者:與“十一五”規劃相比,您認為“十二五”規劃在生態文明與低碳發展領域有何新發展?
鮑健強:眾所周知,低碳發展理念是集生態、環保、綠色、可再生、可循環、可持續為一體,是探索一條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新型工業化和城鎮化道路,以形成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
中共十七屆五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提出:要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把大幅降低能耗強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強度作為約束性指標,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這是繼“十一五”把降低能源消耗強度作為約束性指標后,第一次把二氧化碳排放強度列為“十二五”規劃的約束性指標,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一方面中國以負責人的大國正面回應了全球氣候變化的挑戰,彰顯了中國勇于擔當的姿態;另一方面中國以綠色、低碳發展的新理念引導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表明了中國實現經濟社會低碳轉型的決心。
低碳發展既是時代的潮流、歷史的潮流、人類的責任,也是浙江實現科學發展的客觀要求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從循環經濟到節能減排、從資源節約到環境友好、從推進低碳發展到生態文明建設,是浙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也是打造“富饒秀美、和諧安康“的生態浙江的有效載體。浙江作為東南沿海的發達地區理應率先探索低碳發展之路,把綠色、低碳發展,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
記者:對浙江而言,“十二五”低碳發展的理念可通過哪些路徑和方法得以實現?
鮑健強:首先,從戰略的高度,把綠色、低碳發展理念納入浙江“十二五”規劃之中,明確浙江低碳發展的總體目標和基本原則,提出低碳發展應“干在實處,走在前列”的要求和先行先試的決心,思想上要統一。其次,從推進的層面,以規劃先行、示范引領、試點探索、項目帶動方針,探索浙江綠色、低碳發展的特點和規律,有效推進經濟社會的低碳化轉型和發展。必須以項目帶動示范試點,通過試點項目來推進低碳發展,包括塊狀試點與領域試點的設立。第三,建立和健全浙江溫室氣體排放統計監測制度,完善浙江溫室氣體清單編制工作,探索低碳發展評價的政策工具。各個地市也可做一些相應的測算。這是一項基礎性工作。第四,開展浙江低碳發展理論研究和技術研發,同時,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積極開展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國際合作。
記者:當前,浙江省推進低碳發展具體可從哪些方面著力?
鮑健強:浙江省推進低碳發展可從以下三個方面著力:第一,產業結構的低碳化。浙江省產業結構低碳化發展空間和潛力巨大。從宏觀角度看,2009年,浙江三大產業的產值比重為5.1︰51.9︰43,而三大產業能耗比重則為2.4︰81.5︰16.1。顯然,浙江第二產業(工業化)比重過大、能耗過高成為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重點,而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和現代服務業是實現產業結構低碳化的主攻方向。從微觀角度看,浙江工業領域中的傳統產業,如石化、水泥、火電、冶金以及印染、造紙等的工業產值占全部工業產值的1/3左右,但相應的能耗總量占全省工業總能耗的近80%。因此,一方面要通過推廣節能減排技術和低碳技術,實現高碳產業低碳化發展;另一方面,要積極發展低碳產業,如新能源、物聯網、新能源汽車、節能環保、核電關聯產業等,發展現代服務業和文化創意產業,實現低碳產業規模化。
第二,能源結構的低碳化。浙江能源結構以煤炭為主,其中煤炭占61.1%、石油和天然氣分別占21.7%和1.5%、化石能源占全省總能源的84.3%。由于煤炭燃燒過程的碳排放因子高,這就決定了浙江能源結構的高碳化特征。浙江非石化能源占15.7%,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其中水電、風電和核電占7.9%,其他能源品種占7.8%。一是大力發展核電是浙江能源結構低碳化的重要舉措,加快三門核電的建設進度和其它核電基地的規劃和布局,此為“十二五”的重中之重。二是大力發展可再生能源,如水能、風能、太陽能集熱和光伏、潮汐能、地熱能、生物質能等等,努力打造全國清潔能源基地示范省。三是加強智能電網建設,一方面提高傳統電網效率,另一方面與新能源實現智能化終端對接。
第三,消費結構的低碳化。節能就是減碳。它不僅僅是工業領域的重任,也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科學研究表明,每一個能源消耗終端都具有幾倍至十幾倍地減少一次能源消耗的“放大效應”。“十二五”期間,浙江應堅持能源消費“總量控制、結構優化”原則。通過合理控制能源消費總量,抑制高能耗產業過快增長,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通過合理調整能源價格體系,建設節能減碳的激勵與約束機制,引領全社會的低碳發展。通過強化節能減碳目標責任考核,完善節能法規和標準,推進工業、建筑、交通運輸等重點領域節能減碳。通過消費結構的低碳化,把浙江建設成為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省份。
記者:“十二五”期間,除了貫徹低碳、綠色的理念,要實現低碳發展,還應為其提供怎樣的平臺和載體?
鮑健強:首先,要把低碳發展與循環經濟、節能減排結合起來。“十一五”期間,浙江循環經濟和節能減排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績。“十二五”提出的綠色、低碳發展是循環經濟和節能減排的延伸和深化,盡管提法有所不同,但發展理念相近,工作內容是相通的,只是側重點和著力點有所差異。循環經濟和節能減排是低碳發展的有效載體和工作抓手,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發展方向。
其次,把低碳發展與科技創新結合起來。浙江推進低碳發展,需要科學技術的強大支撐和保障。浙江“十二五”科技發展規劃,應該把低碳科技研發領域列入優先主題,與循環經濟和節能減排的主題結合起來,大力發展低碳技術。積極開展低碳能源、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照明、低碳農業等技術的研發,開展碳捕獲和儲存技術、生物碳固化技術研究,為國家提出大幅度降低單位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強度提供科技支撐,為浙江的低碳發展提供技術保障。
最后,把低碳發展與體制機制創新結合起來。浙江推進低碳發展,需要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的保障和創新。要積極學習和借鑒國外經驗,根據國情、省情,探索建立區域碳排放核算、評價和考核指標體系,建立“碳金融”為特征的財稅金融政策體系,建立“碳基金”為特點的支持低碳發展的投融資體系,建設“碳交易”為平臺的區域碳排放交易市場體系。浙江應該率先從理論上探索推進低碳發展的政策工具和制度安排,從實踐中通過試點完善低碳發展的體制機制創新,走一條具有區域特色的低碳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