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銘
戰略擴展
目前,大部分“走出去”企業需要借助國內母公司的雄厚實力進行海外市場投資,企業的海外經營與國內業務的聯動性較強。因此,廣大“走出去”企業在海外投資的過程中迫切需要既熟悉企業本土經營特點和市場環境又具備很強的海外金融服務能力的銀行,為其境外投資活動提供境外融資、跨境資金管理、財務成本控制等方面的金融支持。外資銀行憑借其全球網點、跨境聯動、管理架構、團隊經驗等方面優勢,將成為助力中國企業“走出去”的主力軍。那么,“走出去”的企業如何在跨境交易中更好地借力外資銀行?針對這一主題,法興銀行商業銀行中國區總監姜云生先生接受了本刊記者的采訪。
自加入WTO以來,中國企業“走出去”戰略已經擴展至近200個國家和地區;“走出去”方式也從以對外勞務承包和初級產品出口為主擴展至工程承包、股權投資,項目投資等方式;隨著“走出去”企業規模的不斷擴張,越來越多的企業通過在國外設立分公司或海外營運中心等方式投身海外市場,逐步向真正意義上的跨國經營邁進。正如姜云生所言:“目前我國‘走出去企業類型主要為進出口貿易型、對外工程項目總承包與勞務合作型,以及境外投資型;隨著‘走出去方式的不斷擴展以及程度的不斷加深,企業CFO應針對企業的類型及海外發展戰略部署,合理利用金融產品及服務,在跨境交易中努力實現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控制風險三大目標。”
金融機構的支持是企業能否成功走出國門參與全球市場競爭、實現跨國經營的重要因素之一。作為一家來自歐洲的全能型銀行,法興銀行擁有龐大的全球網絡,截至2008年底,其在82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6800余家分支行;尤其是在我國企業“走出去”較為集中的非洲西北非、中東歐及俄羅斯地區,法興銀行具備十分強大、成熟的分支網點。姜云生淡道:“全球覆蓋面廣泛的全能型銀行具備足夠的實力與經驗,為中國不同類型的‘走出去企業提供配套的‘跟隨式海外金融服務,是支持中國企業‘走出去的主力軍之一。”
規避風險
首先,作為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傳統模式,“進出口貿易型”企業要求金融機構滿足其在成品出口及設備、原材料等大宗商品進口過程中各個環節所產生的跨境金融服務需求。非洲是中國企業“走出去”的重要目的地之一。2008年全年中非貿易總額高到1068億美元。在貿易總額不斷飆升的背后,風險規避已經逐漸成為進出口貿易過程中確保交易安全、順利進行的關鍵。“法興銀行貿易融資業務的服務導向非常明顯,我們的業務都是以風險導向設計的”,姜云生說。
鑒于國際貿易融資業務風險的不確定性以及貿易背景的復雜性,法興銀行堅持以動態化原則審查貿易融資業務,幫助中國企業規避其在交易過程中所面臨的國家風險、政治風險、商業風險與銀行風險。在國家風險和政治風險控制方面,開展全球業務的外資銀行通常擁有嚴密的風險評估體系,系統信息平臺為全球網點提供及時的共享信息,以增強銀行的風險規避能力。同時,銀行的專業服務團隊可以根據客戶的不同需求為其提供量身訂制的產品與服務,幫助客戶規避相應風險。例如:法興銀行與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達成合作協議,簽署了《信用保險與貿易融資合作專項協議》,出口企業可通過投保短期出口信用險,實現國家風險和商業風險的轉嫁,以確保應收賬款的安全;此外,法興銀行憑借企業提供的單據、投保信用保險的相關憑證、賠款轉讓協議等可為企業提供應收賬款融資服務,有效幫助企業降低融資門檻,加快資金周轉。借助中信保業務,企業可以利用法興銀行提供的資金融通便利,提前回籠資金,有效實現應收賬款管理、規避各類風險、優化財務報表等目的;同時可依托信用保險資源,提高信用等級,更好地促進企業自身業務發展。
如果說,中國企業對國家政治、貿易壁壘等已經有了足夠重視,那么,銀行風險則是大多數中國企業在最近這些年才開始逐漸意識到的。“提供國際貿易服務的銀行都要建立銀行風險方面的評估機制,對其代理行的風險進行評估和監控。全球的每一個分行都可以查到針對某國家某地區的某一家代理行提供哪些業務,依靠嚴謹的系統來規避這個風險,同時也保持了靈活性一一我們沒有‘猜的概念。”除了發達的銀行集團系統支持,對于出口方來說,可選擇通過無追索權買斷、福費或無不符點押匯等業務規避進口銀行風險。
對于規避商業風險和匯率與市場風險而言,也有多種貿易融資產品可供選擇。無追索權出口押匯業務可以幫助客戶優化財務報表,規避企業面臨的人民幣升值帶來的匯率風險;即期出口押匯業務可以使企業提前收匯。未來,法興銀行還將陸續提供國際、國內保理等綜合性金融服務,為中國企業提供便利的融資渠道,幫助其規避國外市場和貿易結算信用風險并提前變現應收賬款,加速資金周轉,以增強企業開拓海外市場、擴大出口業務的競爭力。法興銀行已可以提供遠期外匯業務幫助客戶鎖定匯率,從而規避外匯風險。
模式突破
目前,中國企業“走出去”已經突破了以“進出口貿易”為主的相對單一的運作形式。承攬海外市場工程項目,設立境外分公司或兼并收購已經成為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創新主導模式。截至2008年底,中國在全球174個國家和地區設立境外投資的企業已經超過12000家,境外企業的資產總額超過1萬億美元,雇用外方員工45萬人。因此,“走出去”企業對金融機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逐漸從包括融資、賬戶管理、結算支付在內的基礎金融服務,向國際銀團、項目融資、海外現金管理、供應鏈融資、外匯理財、避險方案等高端業務擴展。“多年來,法興銀行一直堅持全能型銀行模式,我們為企業客戶提供包括傳統商業銀行服務、企業和投資銀行服務、資產管理、融資租賃和保險的一攬子金融服務。相信我們一直堅守的全能型銀行模式值得廣大‘走出去企業的信賴。”姜云生說。
姜云生還特別強調,“企業‘走出去,金融服務是保障。”無論是承攬海外工程項目還是設立境外分公司,企業用于境外的自有資金通常都十分有限,解決這一難題主要有兩條途徑首先,境內企業向境外銀行直接貸款。但是眾所周知,中國企業‘走出去大多集中在一些經濟落后、政局穩定性較差的國家和地區,特別是海外市場工程項目承包,多為集中在非洲等欠發達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然而,對于這些當地銀行而言,了解我國企業的信用情況是十分困難的,因此,我國境內企業由于在境外銀行缺乏信用基礎,將面臨貸款難、利率高、額度少、周期短等困境。其次,這類企業也可以選擇向國內銀行貸款,但仍然面臨資產在境外無法進行抵押貸款、通過境內母公司對境外子公司的融資性擔保控制較嚴等困難。
實際上,外資銀行在這一類業務
上具有十分大的優勢。通常來說,外資銀行為企業提供三種融資途徑:一是境內母公司為境外的項目公司提供擔保,利用境內母公司的對外擔保額度,由境內外資銀行直接向境外項目公司融資;二是企業到外匯管理局拿到對外擔保額度,由境內母公司直接為境外項目公司提供擔保,境外銀行憑借此擔保為境外項目公司融資,在此過程中,境內外資銀行起著穿針引線的作用;三是銀行到外匯管理局拿到對外擔保額度,企業利用銀行的對外擔保額度,由境內銀行向境外銀行開立融資性保函,為境外項目公司提供擔保,境外銀行憑借此擔保為境外項目公司融資。
依照成本最小化原則,第一種方式的融資成本要遠低于后兩種過橋貸款,但是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并不是所有案例都適用此類產品。姜云生說:“除去成本因素,各國的法規條例也是我們在操作過程中需要重點考慮的因素之一。例如,有些國家法律規定,當地項目必須由當地銀行提供融資貸款,很明顯,第一種方式是行不通的,過橋貸款才是解決難題的最佳途徑。”外資銀行廣泛的全球網點分布優勢在此得到了印證,姜云生特別介紹道:“以法興銀行為例,我們曾經為某國有大型企業的境外項目提供擔保,利用自己的網點優勢,將該項目的融資成本降低了1%。對于一個收購標的數億美元的項目來說,能節約1%的融資成本,不是個小數目。此外,在阿爾及利亞、摩洛哥、印度、荷蘭、法國等地,我們都曾經幫助中國企業通過此類服務為境外項目公司融資。”
追求高效
“高效率”也是企業專注的另一重要因素。外資銀行分布于全球各地的網點形成了其自身的跨境聯動平臺,借助這樣的平臺,可以保障企業在最短時間內獲得可靠的服務。“中國企業很多時候并不了解項目所在地的銀行,而我們推行‘一站式服務,試圖建立戰略聯動,設計出更簡便的跨境產品。中國的大型企業總部只需要面對銀行的一個中國客戶經理,可以不用面對境外的銀行,我們幫助企業搞定當地業務,其余的事情是銀行與銀行,或者跨國銀行內部之間的溝通”,姜云生說。
次貸危機掀起的全球金融危機風浪使得全球企業開始關注“風險規避”這一關系到企業生存的重要因素。“盡管避險工具已經成為傳統的基礎金融服務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面對企業不斷升級的業務需求,銀行仍然需要加大這方面的產品研發”,姜云生說。事實上,目前市場上活躍著相當數量的避險保值產品,這些產品大多利用全球金融工具來規避外匯、利率等風險。姜云生介紹道:“法興銀行可根據企業在跨境交易過程中規避利率、匯率市場風險的需求提供量身訂制的避險組合方案,為企業‘走出去保駕護航,同時,我們還為企業提供豐富的資金理財產品,幫助企業提高閑置資金的收益。”
憑借龐大的全球網絡和豐富的海外金融服務經驗,外資銀行勢必將成為助力中國企業“走出去”、最終實現跨國經營的主力軍之一。采訪最后,姜云生表示:“隨著我國‘走出去企業日益增長的跨境金融服務需求,法興銀行將進一步落實現有的網點優勢,結合自身豐富的海外金融服務經驗,加大研發新產品力度,利用境內外、離在岸產品和服務的有效組合為‘走出去企業提供追隨式的專業金融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