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櫟仁

回首60年代初期,當時全力專注于產權和交易費用研究的只有四個人,即阿爾欽、德姆塞茨、科斯和張五常。因此可以說,張五常是新制度經濟學和現代產權經濟學的創始人之一。他以《佃農理論》和《蜜蜂的神話》兩篇文章享譽學界,成為聞名全球的華人第一產權理論家。
張五常,1935年12月1日出生于中國香港,1941年12月日本占領香港后隨家人逃難到廣西,1945年回到香港。1957年赴加拿大補修中學課程,至1959年進入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從師現代產權經濟學創始人阿爾欽和德姆塞茨等。1967年在長堤大學完成博士論文《佃農理論》,獲博士學位。1967—1969年,在芝加哥大學與科斯一起工作。1969年獲聘西雅母華盛頓大學教授,1982—2000年任香港大學教授、香港大學經濟金融學院院長。1997年當選美國西部經濟學會會長,是第一位獲得這一職位的美國本土之外的經濟學家。
張五常一生集中研究交易費用理論,為研究和宣傳新制度經濟學做出了特殊的貢獻。科斯在獲得199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領獎演講時指出,張五常為他的得獎成果做出了突出貢獻。
張五常的主要著作有:《佃農理論》、《合約的結構與非私產的理論》、《蜜蜂的神話》、《社會耗費之迷》、《企業的合約性質》、《新制度經濟學》、《交易費用的范式》、《賣桔者言》、《中國的前途》、《再論中國》、《經濟解釋》、《中國的經濟制度》等。
張五常指出,除了從邊際轉變的角度看,不同種類的交易費用無法分開,這逼使我為交易費用下一個廣泛的定義:涵蓋魯賓遜一人世界中不存在的所有費用。這樣看,交易費用是可以在一個完全沒有交易的情況下出現的。我認為應該稱為制度費用才對,即是只有社會才能出現的費用。我的論點是交易(或制度)費用的起因,主要是為約束使用資源的競爭,或者從廣義合約安排看,起于用合約來約束競爭的需要。結論是:只要競爭存在,交易或制度費用一定存在。
張五常指出,私有產權由三種權利組成,即私人使用權、私人收入享受權、自由轉讓權。其中,使用權與收入權息息相關。資產如果沒有私人使用權,就沒有從該資產界定的私人收入。另外,資產的收入權利如果受到壓制,以至局部或全部變為非專有的,其使用就會有非私產的性質。但是有私人的使用權與收入權的存在,卻不一定有私人轉讓權。因為,凡有私人轉讓權的資產,必定有私人使用權及收入享受權,即具有私產的性質。而私人所有權只能用作鑒別,本身不能增加任何生產或收入,所以私有產權可以沒有私人所有權。張五常舉例說,他在洛杉磯加大做學生時,借錢購買了一部細小的快意牌汽車,他是注冊車主,銀行是法定車主,但這兩權的分離對他使用該車是沒有影響的。中國1983開始試行的承包責任制,就是準許私人使用資產,但沒有私人所有權。
張五常認為,產權制度決定產權效率。他指出人類有四種類型的產權安排。第一種是以資產界定的權利。競爭者以付費高低決定競爭勝負,獲得私產的使用權。他認為私有產權制度是最有效率的制度,甚至說“私產可養魚千里”。第二種是按等級界定的權利。在該體制下,收人分配和資源配置是受各級官員的等級制決定的。由此帶來大規模的租值消散以及相應的貧困現象,是不足為奇的。第三種是由大規模的管制和頒發許可證來控制。管制和許可證制度與腐敗形影相隨。如果腐敗的權力被界定,腐敗就會成為一種制度,而且改革這種制度的交易成本將極其巨大,如巴拿馬和印度。第四種是受風俗或宗教約束界定的權利。他舉例說,中國年長原則和血親原則的習俗,有效地降低了家庭成員中間界定和執行權利的費用。這種傳統做法可能是有效率的。
張五常指出,相對于私有產權,公共產權是產權集合的另一個極端。如果一種財產真的是“公共的”,那么,競爭將使這一公共財產的租值降為零。他指出共產或國營機構與私營的大企業或公司確有相同之處,但國營與私營畢竟是“貌似神離”。前者不是自由選擇的結果,而權利也不能自由轉讓,國營機構的交易費用因而不減反加。他甚至在《賣桔者言》中斷言:“一日不實行私有產權制度,就沒有可能用市場價值作為衡量準則”。
張五常提出,企業是一種合約替代另一種合約,而具體選擇的合約必將是交易費用最低的合約。在私有產權條件下,產權可以通過各種各樣的合約安排來進行交易。這些交易給所有者帶來了更高的收益,但合約的選擇將受到交易費用的制約。他舉例說,當工人的產出比較容易度量和定價,件工合約就會被采用。當產品的部件或貢獻經常變化或要求同一工人從事各種不同活動時,代理人的出現是必要的。其職能是:(1)向消費者出售產品,向件工工人購買零部件;(2)傳遞市場價格信息;(3)決定部分投入要素的使用。在采用件工合約時,不同的交易費用下組織經濟活動的方式不同,問題就變成了對合約的選擇。不同的合約選擇便產生了不同企業。
張五常指出,企業可以小到只是兩個投入者之間的合約關系,但是,如果允許合約鏈展開的話,企業也可以大到包括整個社會經濟。一旦合約的替代被確定了,企業的規模也就確定了。但是,極端的情況是因中間商和轉包商的介入而復雜化,任何一種投入都能支撐各種不同的合約安排。正是這些復雜因素使企業邊界模糊不清。
“科斯定理”這個術語是斯蒂格勒1960年提出的,科斯本人并沒提出自已的定理。張五常認為“科斯定理”可以有三種不同的表述方式。第一種是科斯在1959年《關于聯邦通訊委員會》的論文中總結的:“產權的界定是市場交易必不可少的前提。”即產權的清晰界定和足夠低的交易成本是市場交易的先決條件。第二種是從科斯《社會成本問題》一文中推導出來的,也被稱作是不變性定理:如果產權被清楚地界定,而且所有的交易費用為零,那么資源的利用效率與誰擁有產權無關。第三種是,如果產權被清晰地界定而且交易費用為零,那么,就會滿足帕累托(或經濟效率)最優。
張五常指出,科斯的研究工作促使我們擴展了局限條件下的選擇,并將其用于制度分析。他的貢獻不在于提出了任何定理,而在于提供了一種新思路、新視角,從而能以不同的眼光觀察各種經濟現象。
在張五常發表《佃農理論》之前,一般都認為分成地租制度是沒有效率的,所以需要土改。張五常認為這種看法是錯誤的。他在《佃農理論》中指出,第一,在私有產權的條件下,土地是地主的私產,勞力是佃農的私產;第二,地主要競爭,佃農也要競爭;第三,佃農的分成所得等于另謀高就的工資,地主的分成所得等于另找租客的租值,佃農和地主之間本質上是在進行一場市場買賣。因此,佃農努力程度的不易度量以及信息費用,使得分成地租制在一定條件下可以成為一種有效的制度安排。張五常這里所說的“一定條件”,包括法律對地主從年產出中獲取最大比例地租的限制。
張五常通過調查和分析對比,認為土地制度的多樣化非常符合現代信息經濟學和租佃理論:當生產中風險很高,生產者的努力水平很難測度時,分成地租是最有效率的;而當風險很小時,固定地租是最有效率的;而生產者努力水平測度費用低時,雇傭關系是最有效率的;當風險不太大也不太小時,分成地租和固定地租會同時出現。
張五常認為,凡有社會必有競爭;競爭必有勝負;勝負之分需有準則;這競爭準則是由產權制度來決定的,也即是由人與人之間的權利界定而定。在私有產權制度下,市價就成了決定競爭勝負的準則。而決定市價的兩大基礎則是局限條件下的利益最大化和需求定律。他經常說這是自己解釋世事的兩個制勝絕招,也是價格理論的精髓所在。
局限條件是指不同的個人具有不同的偏好函數和目標函數,而利益最大化的過程其實就是人們盡力實現其目標的過程,只是人們各自不同的目標使得利益最大化具有了不同的表現形式,隨之人們的選擇也變得多種多樣。他指出,不要輕易地認為任何選擇都是自私自利的,關鍵是必須指明在怎樣的局限條件下,人們會因為自私而做出怎樣的選擇,而局限條件的變化又會導致選擇發生怎樣的變化。
需求定律主要是用來指出人們需求行為變化的規律。張五常認為,當任何物品的價格下降時,對物品的需求量必定增加。凡是直接影響價格的其他因素皆可變,如農業豐收,供給增加,價格下降;凡是直接影響需求量的其他因素皆不可變,如,連天大雨影響雨傘需求量。價格轉變會導致需求量的轉變,如糖作為中間因素可以影響咖啡價格和需求量的變化。
為了找到價格形成的原因,張五常曾在香港賣桔,廣東賣玉,在美國的油田及煉油廠搞調查研究,他還常到華盛頓州果園及養蜂場,研究蜜蜂采蜜及替果樹作花粉傳播的價格關系。為了說明價格形成的原因,張五常寫出了燴炙人口的《賣桔者言》和《蜜蜂的神話》。
租值消散作為一個理念,貫穿于張五常大部分的重要論文中。什么是租值消散?租值消散是另一個角度看社會成本,同時又是另一個角度看科斯定理。租值消散中的租值,是指無主的、沒有界定清楚屬于誰的收入,在競爭下會消散,在邊際上會下降為零。簡單來看,租值消散是指無主的收入是不可能存在的。
一般認為,租值消散與非私產有關。如果收入權利因價格管制而被政府壓制,私產的使用會在某種程度上導致租值消散,所以某種程度的租值消散是不可避免的。但是,張五常發現租值消散還有其他方式:(1)資產的使用或生產的行為發生改變。比如,適宜種植價值較高的巴丹杏樹的土地會因非私產而代之以租值收入較低的放牧活動,從而導致土地較高的租值在一定程度上消散了。(2)合約的安排或行為發生改變。不同的非價格競爭準則的選擇,即不同的合約安排會導致不同程度的租值消散。(3)上述二者共同發生。
在市場交易中,價格是決定勝負的準則,不同的制度下有不同的決定勝負的準則。其中,只有市價這種準則不存在租值消散,而任何其他準則在某程度上都會引起租值消散。比如排隊輪購,排隊花去的時間是租值消散;以武力取勝,付出的血汗是租值消散;搞人際關系,巧言令色的成本是租值消散。從科斯定理的角度來看,如果不考慮政府參與的交易,市場交易以市價為準則定勝負,必定是基于私有產權的局限的。而如果非市價的準則被明確地采用,那私產的界定就必定是不完全的。可是在私有產權的結構下,訊息費用及調整價格費用的存在,也會導致某些非價格的準則被采用。但此時導致非價格準則的行為,不代表租值消散,因為這些行為做出有價值的貢獻,在邊際上非價格準則所增加的費用會等于其貢獻的收益。
在現實經濟生活中,每個參與者都有減少租值消散的意圖。當存在不明確的收入權利界定時,人們怎樣來把這種消散減至最低點呢?張五常指出,主要是通過三種方法:一是尋求生產或使用物品的替代辦法,以使資源價值的下降減至最低限度;二是形成另外的決定物品使用或生產的合約安排使交易成本增加最少;三是上述兩種方法的最低成本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