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低碳”正成為一種時尚的今天,中國人的傳統節日春節,步行素食的低碳生活正在潛移默化地浸潤普及開來。
盡情燃燒爆竹,擺宴大吃二喝,華燈通宵達旦,禮品提來送往,這些場景以往春節隨處可見。可如今虎年新春,剛過除夕和初一,不少人出行放棄開私家車,而是選擇步行或者更為輕松的公交車;有的單位門口掛起一對大紅燈籠,關閉了景觀燈飾;有人購買了實實在在的簡裝食品,通過更為環保的網購方式購買年貨;有的家庭選擇旅游過節,出門時清空了冰箱,關掉了所有電源;還有很多年輕人開始在網上運用計算個人排碳量的特殊計算器。所有這些,透露出人們追求綠色低碳生活的新風尚,“低碳生活”作為一種健康簡約的生活方式已悄然來到我們身邊。
所謂低碳一詞就是指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為主)的排放量較低。隨著低碳生活概念的深入,很多低碳問題浮出水面,但是老百姓開始并不十分了解低碳的概念,最關注的還是一些跟生活息息相關的小事情,如能節省多少度電費,能省多少燃氣,至于技術生產層面上的,老百姓一是不懂,二是跟自己的生活并不是直接相關,不必操心。但是隨著對于低碳生活的廣泛宣傳和倡導,越來越多的人將低碳過節作為一種時尚。現如今,低碳生活已經成為一種生活方式,一種生活態度。我們應該積極提倡并去實踐“低碳”生活,注意節電、節油、節氣,從點滴做起,從每個人做起,從避免浪費做起。在日常的衣食住行中力行節能減排,不僅符合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也是負責任的生活態度。過節是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物質消耗多于平時在所難免。但過節的內涵在于文化,過的是一種心情,而不是花錢越多越好。節儉樸素、低碳消費同樣能過好節。
今年是完成“十一五”規劃節能減排約束性指標的收官之年,也是中央部署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建設低碳型社會的重要一年,節能減排任務十分繁重。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著名能源經濟學家林伯強說:“‘十二五’與‘十一五’的明顯區別,在于經濟的低碳轉型問題。”他說,中國的碳減排目標是以保證現階段經濟發展為前提的。這有兩層含義:第一,中國還是以經濟增長為前提;第二,中國的低碳轉型應該是一個緩慢的過程,而不是一個激進的過程。
向低碳經濟轉型已成為世界經濟發展大趨勢。隨著國家低碳經濟發展戰略的制定和實施,以及低碳經濟試點的開展和推廣,我國低碳經濟必將迎來廣闊的發展空間,并在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過程中,充當領軍者的角色。“有錢沒錢,大方過年”這種傳統的過節心理漸漸在人們心里淡去,取而代之的是健康低碳的中國年。讓我們從春節做起,從每個人做起,從每一天做起。
產權導刊編輯部